APP下载

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的意义

2016-04-03田志强

文学教育 2016年32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农业

陈 丹 田志强

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的意义

陈丹田志强

在国家大力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典籍英译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一个农业古国,农业典籍是中华深厚农业文明的历史结晶,农业典籍是中华典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纵观农业典籍英译的发展,农业典籍英译的研究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的必要性,现状,以及意义三面的阐述,希望能引起学者们对农业典籍作品英译的重视,更好的全方面完善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国农业文化的发展和与世界农业文化的交流。

农业典籍齐民要术典籍英译

一.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发展历经了数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他们生产和生活经验与智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为后代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农学著作,如中国十大农书——《月令》、《夏小正》、《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吕氏春秋.上农篇》《陈旉农书》、《马一农农说》、《知本提纲》都堪称为中国农业典籍的精华,对中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将我们悠久的传统农业文化精髓传递出去,能更好的完善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则是让西方人准确了解我们民族传统农业文化精髓的重要传播媒介。

二.农业典籍英译的必要性

中华典籍浩瀚渊博,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的典籍英译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经典文学,历史,哲学典籍已经成功的通过译介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纵观典籍翻译取得的成就,农业典籍的译介却寥寥无几,蕴含了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农业典籍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说过,在17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其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中,中国农业成为单独的篇章。而在国内,深厚的农业文化,农业典籍的翻译几乎是一个空白。所以,学界应该有这样的学者致力于农业典籍研究,丰富中华典籍的翻译事业,更好的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介绍给世界。

三.国内外对农业典籍英译的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农业典籍众多,国内也有相当多的农业学者致力于整理、校对农业典籍,大部分的农业典籍得以完整的出版,详细的校对和注释也让晦涩难懂的中国古文字清晰易于理解。国内对农业古籍的研究也硕果累累,其中以《齐民要术》的研究最为显著,自建国以来,国内不断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出现,石声汉教授一生致力于研究、整理编纂《齐民要术》,并完成了英文版的《齐民要术概论》(A PreliminarySurveyoftheBook: CHI MIN YAO SHU),将《齐民要术》部分英译,英文版的《齐民要术概论》得到了李约瑟博士的肯定。但是《齐民要术》的英译工作因石声汉教授的逝世就此停止,到如今也并没有《齐民要术》完整的英译版本面世。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计十卷,前九卷计91篇,包括了农、林、牧、副、渔、酿造、饮食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蕴涵了经贸、文献学、史学、哲学等各方面内容。第十卷又包括149种非中国物产。《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生活、文化等广泛领域,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农业科技类文献典籍。在我国农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一部重要农书。但是,这部农书长期以来经过传抄转刻,文字混乱极难理解。明末杨慎(升庵)在《丹铅总录》中介绍这部书时说:“其所引古书奇字……或不得其音,或不得其义,文士犹嗫之,况民间其可用乎!”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它也有“文词古奥”的评语。面对这样一部“古奥”难读、内容浩繁的农书,石声汉深知欲从传统的农业科学遗产中挖掘有用的东西,首先要把这部农书整理好、校注好。在动手之前,他从清乾隆、嘉庆(18世纪至19世纪)年间的校勘学家、考据学家,如戴震、王念孙、阮元等人校读古书的方法中体会到,校勘工作要尊重原书,注释工作要严谨负责,遇有对原书怀疑的地方,只能详为注释,不能主观臆改。这些都成为石声汉在整理研究祖国古代农业科学遗产中所坚持的基本原则。《齐民要术》校注工作开始后,为搜集到最详细的原本,石声汉了解到日本金泽文库(皇家图书馆)藏有一部北宋年间的手抄本比较完整。他就给日本友人西山武一去信请求帮助,西山武一从他自己仅存的两部影印本中抽出一部寄赠给石声汉。

经过多年对《齐民要术》的探索和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石声汉开始了《齐民要术》的校注。他将现代生物和现代农业知识与对古汉语、历史、文学、语言、音韵学等方面的造诣相结合,开始了对齐民要术的整理和校译。他非常重视资料的整理工作,对重要的农书进行加工,包括校勘(伪、脱、倒、衍、错)、标点(包括断句和分段落)、注释、语释等。经过整理,进一步分析其内容,把其中所根据的原材料或所引古书的原文,一一核对,去伪存真。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从而确定它们的史料价值和科学意义。他以严谨的态度,负责的精神,惊人的毅力,用9个多月的时间,将全部10卷《齐民要术》初步校注完毕,还对前6卷作了校释。后又着手开始翻译《齐民要术》,并将自己翻译的部分手稿寄于英国学者李约瑟校正,李约瑟与石声汉先生交好,帮助先生修改了手稿,并对其中的翻译问题进行了交流,1958年英文版的《齐民要术概论》出版,书中汇集了先生对《齐民要术》校注以及英译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概论先后修订再版了三次。1971年6月28日,先生与世长辞,《齐民要术概论》也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已经绝版。很遗憾的是因为先生身体原因概论中并没有《齐民要术》内容完整的英译,只有3/5的内容先生将之译为英语,因此《齐民要术》完整的英译版并未得以面世,到如今,《齐民要术》也没有英译文本出版发行,实属遗憾。

从《齐民要术》涉及的范围来看,它是我国第一部囊括广义农业的各个方面、囊括农业生产技术的各个环节、囊括古今农业资料的大型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内容的广泛是空前的的。它所记述的生产技术以种植业为主,兼及蚕桑、林业、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储藏加工等各个方面。凡是人们生产生活上涉及的,要术几乎都将其囊括。《齐民要术》详尽的的记录也是前所未有的。它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介绍具体细致,对各个技术环节的要点描述清晰。《齐民要术》保存的完整也是世界罕见的,如此这样把各种生产项目和生产环节的科学技术知识融为一体,把古今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资料融为一炉,而又完整保留下来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在中国农学史上实属奇观。欧洲古罗马时期曾有过几种农书,如公元前二世纪的卡图(Macus.Porcius Cato,243—149b.c.)《农业志》(De Agriculture);公元前一世纪的发禄(Macus.TeronfiusVarro,116—27b. c.)《论农业》(Rerom.Rusticarum);公元一世纪的科路美拉(Luclus JuniusModerausColumella,100b. c.)《农业论》(De Re Rustica)等,这些农书内容则比较简略,以讲述农事经营管理为主。在中世纪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内,欧洲的农书几乎绝迹。中国汉代农书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同时期的古罗马农书。而《齐民要术》更是填补了世界农业史中这一时期农书的空白。

《齐民要术》所反映的农业和农学,在当时的世界上无疑处于领先地位。当时《齐民要术》已传到欧洲,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在创立进化论过程中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包括中国的农书和医药书,其中就可能有《齐民要术》。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写道:“要看到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清楚地记载着选择原理。”“中国人对于各种植物和果树,也应用了同样的原理。”据考证,这部“百科全书”,可能就是指《齐民要术》。有的西方学者推崇《齐民要术》,认为“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现代欧美学者介绍和研究《齐民要术》的不乏其人。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Needham)在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生物学与农学分册)时,以《齐民要术》为重要材料。《齐民要术》作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正在越来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四.农业典籍英译的意义

1.首先是农业典籍本身的需要。典籍即是经典的著作,是古代先辈留给后辈的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翻译也是原著生命的延续,将之译为外文,让外国人能够了解我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了解我国的历史,也是对原作的继承与发展。

2.文化交流的需要。如今,我国的经济实力飞速发展,我国的话语权与国际地位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强大的表现也体现在文化话语权,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作为农业古国,农业文化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蕴含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的思想,农业典籍不仅仅是农学著作,更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文学经典,语言更是极富哲学性,文学性,著作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3.世界的需要。在十七世纪以前,中国在农业,科学技术,经济实力,文化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程度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传统的农业典籍也有助于研究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研究人类的发展。

五.结语

农业典籍译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中国农业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在21世纪向世界输出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意味着会为我国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深化了我们每个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具有非凡的意义,通过加强典籍翻译,完善农业典籍翻译,让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走向世界。

[1]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M],贾思勰著,石声汉校译,[中华书局,2009]

[2]潘文国,中籍外译,此其时也——关于中译外问题的宏观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3]王宏,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3)

[4]汪榕培、黄中习,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5(04)

[5]孙燕、李正栓,中国典籍翻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第八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作者介绍:陈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英语翻译;田志强,本文通讯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