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杂而著”与文化认同新解

2016-04-03刘轶副教授

上海视觉 2016年1期
关键词:最大公约数社群共同体

刘轶 副教授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 201620

Liu Yi Associate professor

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Shanghai 201620

《杂卦》云:“蒙杂而著”,其意极为丰富,若摒万取一,窃以为此卦与当下的文化认同问题大有可映照之处。

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不可分割。按一般的解释,“文化融合”是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三部曲:第一,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第二,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第三,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所谓“文化认同”,一般指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核心是对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有着内在关联:倘若“文化融合”不成功,自然无法“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之形成,自然离不开“文化融合”的功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多次文化大融合,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当下时代,不但全球化进程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的转型发展也导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社群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在流动社会中由于各自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不同而带来的冲撞和隔阂。若要解决这一问题,新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迫在眉睫。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格局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引发巨大变化,因而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的新态势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由于“旧范式会显得狭隘、原始——表现的是一个较低的文化层次,没有人愿意回到那种低层次中”。

同时,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涉及到了本土/外来、历史/当下、传统/创新、精英/大众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除此之外,文化认同与社群融合、文化认同与社会架构完善、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着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新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要获得最大多数人首肯,必须从新的思路来看待这一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按照西方传来之理论,仅仅从“文化传统”或“民族心理”等角度出发,强调各文化体系之独特性,纠结于“文化-民族”的冲突和融合等关系,并由此又引发“文化殖民”等概念之讨论。正因为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群经之首“易经”中的“蒙杂而著”等观念,在今日的文化认同中才尤显重要。

首先,“蒙杂而著”,从文化认同来讲,要尊重和认同当下的共同“物理空间”。《蒙》卦从卦象而言,“坎下艮山”(),下为水(),上为山(),有山环水抱之格局。中国人在建筑上,历来讲究依山傍水。村落、集镇,几是依山傍水而建。《续水龙经》等书常谓:“地理之术世罕逢,阴阳真伪妙难穷。寻龙捉脉观山水,岗阜平洋总一功。” 实亦是此理。

“蒙卦”的“坎”“艮”交融,可以认作是特定的“时与空”,是人们在物理空间上依附的物质基础。今天,由市场经济触发的移民社会颇具规模,人们不再象以往一样一辈子终老一方,而是不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地、居住地、养老地,但不管如何移动,特定的“时与空”,特定的“物理空间”总是必须的。不管来自何方、有何背景、心仪何种信仰,从这一“物理空间”来讲,众人并无区别。要形成新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首先要认同这一“物理空间”。这一“时与空”,是身居此地、活与此处的人都需要共同认同并尊重的基础。换而言之,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都依附在这一特定的物理空间中,认同和尊重这一物理空间,也是各类社群平等相处、“和而不同”的基础。因此,新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第一个要素是大家对共同生活的这一物理空间的尊重和保护——从这一时空概念出发,今日的“绿色”、“环保”等概念,理所当然是未来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的内核之一。从这一概念出发,也能避免以往我们在谈论文化认同时,大多过于强调主观心理而忽略客观空间的瑕疵——假如大家虽聚集在一起却不尊重这一特定的物理空间,则“山下有险”也 。

其次,“蒙杂而著”,从文化认同来讲,要努力寻求当下社会生活的最大公约数。“蒙杂而著”,又有四方之众荟萃而至,共聚此地之意。“所谓‘蒙杂而著’可以比喻为四方八面的人到大城市定居(‘著’即是定居的意思,世居者即名为‘土著’)。” 四方之众,自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会有不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自免不了“文化冲突”。要解决这“文化冲突”,首先要“求同融异”。第一个求同,是上述的“共同的物理空间”。第二个求同,则是在这一空间中寻找大家认可的社会生活“最大公约数”。从这一最大公约数出发,逐步在这一共同体中形成新的价值观念、文化体系。那么,如何形成这一社会生活的最大公约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解:“有容乃大”。儒家此“有容乃大”之宽容精神,是今日社会共同体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由于儒家思想的包容,‘中化文化’滋生出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即使偏远地区,比较闭塞的地区,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也正是儒家这种宽容精神,才使得中国文化能够不断吸收和同化外来思想,将各种外来思想融为自身的一部分,不断自我丰富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本着宽容精神而寻求社会生活的最大公约数,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由利害而导致的紧张关系,让不同社群之间能友善相处,由此才可能有“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之美好图景。

最后,“蒙杂而著”,从文化认同来讲,还必须要尊重当下社会共同体中已有的制度和规则。移民社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不同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冲撞。在这种交流与冲撞之中,大家逐步建立起新的社会共同体,并慢慢形成大家公认的社会生活规则和秩序。这种规则和秩序,当然也离不开各个社群原有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但又有别于原有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序卦》云:“蒙者,蒙(萌)也,物之稚也。”高亨先生解释为:“《说文》:‘稚,幼禾也。’引申之,物之幼小者皆可谓之稚。草木等在萌芽之时,皆幼小,故蒙为物之稚也。” 高亨先生释“蒙杂而著”为:“此言《蒙》卦之义是万物之萌芽错杂而显著。” 这二点象征了移民社会中文化认同的要核——换而言之,不管任何社群的文化在以往有多么不同,在此特定的时空之中,大家都如万物错杂萌生,平等而升、生机勃勃,都要尊重社会生活的共同点,谋求众人可接受的日常生活的规范性,更要尊重大家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制度规则。这一点,也可以认为正如Geertz所言,强调文化时,文化最好不要迄今为止的那样大体被看作是各种具体行为模式(风俗、习惯、传统等等)的组合体,而要看作是一组统辖行为的“控制机制”。这种“控制机制”,对特定共同体之中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其基础性和重要性自不待言。

就当下而言,这种“蒙杂而著”中要尊重的制度和规则,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这一共同体中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等方面内容。从这一角度来讲,“文化例外”,不能例外于在共同体中已形成、并得到普遍认同和遵守的社会制度。李泽厚先生言,今日社会性公德,有两大特征:“其一是宽容精神,即承认、允许价值多元的世界,不干预个体选择的自由和权力。其二是共同准则,为了维系该社会生活的最低必要条件,个体成员应有遵循公共行为的道德自觉。” 。今日要做到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对于不同文化体系、价值观、信仰的社群而言,“遵循公共行为的道德自觉”,甚是要紧。

简而言之,无论这个社会如何变化和流动,最终总会形成新的社会共同体;而新的社会共同体在尊重此三点(当下的物理空间、当下的生活秩序、当下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会解决文化融合中的种种问题,逐步构成新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完成文化认同的使命——这就是“蒙杂而著”在今日文化认同上的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最大公约数社群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群短命七宗罪
求相关最大公约数(abn±1,abm±1),其中a∈Z,b∈Z+,m,n∈Z—
求相关最大公约数(abn±1,abm±1),其中a∈Z,b∈Z+,m,n∈Z
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算法案例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