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经典作品《红楼梦》中“茶”的英译的相关研究

2016-03-31朱莹莹天津市新华职工大学天津300040

福建茶叶 2016年7期
关键词:茶水茶具英译

朱莹莹(天津市新华职工大学,天津 300040)



对经典作品《红楼梦》中“茶”的英译的相关研究

朱莹莹
(天津市新华职工大学,天津 300040)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的文化象征。《红楼梦》一书中提到茶的地方有200多处,对茶、茶水、喝茶等情景的细致描写,将中国的茶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是真正领会《红楼梦》,真正读懂书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关键。本文先概述了《红楼梦》中的茶文化,随后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分别从茶文化的几个核心部分对《红楼梦》英译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对翻译活动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指导意义。

《红楼梦》;茶;英译;相关研究

《红楼梦》一书中详细的描绘了与茶相关的文化,它是中国文学作品与茶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通过茶的相关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与气质修养,表现人物身份地位与复杂关系。因此,在《红楼梦》译文中与茶的相关翻译直接关系到对此书的解读,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研究《红楼梦》中与茶相关的翻译,具有非凡的文学价值。

1 《红楼梦》的茶文化

首先,茶名是在《红楼梦》一书中的体现的第一步。第五回里被警幻仙子名为“千红一窟”的茶。“千红一窟”的茶名巧妙的隐喻了“千红一哭”的主题,与此书的整体格调相吻合。第八回中出现的枫露茶。“枫露”顾名思义是枫叶之露,即枫露茶应为秋天采摘的,另外枫叶让人联想到红色又暗指怡红公子。《红楼梦》里出现的其他茶名,如龙井茶、普洱茶等都为中国上等名茶,这些茶名不仅帮助读者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还巧妙地被运用到书中彰显全文的主题思想。

其次,茶文化在小说中的另一个体现在于茶具和茶水。《红楼梦》第六回中提到的填漆茶盘,对精美茶具的细致描写让读者在了解茶文化中茶具如何起到关键作品的同时,也了解了人物的身份背景与社会地位。茶水可以影响茶的品质,所以在制茶、品茶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第四十一回中“旧年蠲的雨水”,则体现出对茶水有极其严格要求。

最后,茶文化在书中还通过茶礼而被体现出来。第四十一回中,描写了喝茶的礼数:一杯为品,二杯即使解渴的蠢物等,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饮茶文化与风俗习惯。第六十七回中,凤姐吩咐丫鬟“倒茶”,实则暗示让丫鬟们退下,自己要与平儿私底下谈话。丫鬟们也非常明白事理,并没有真的倒茶进来。

2 茶文化在《红楼梦》英译作品中的翻译

2.1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

2.1.1翻译目的论的简介

翻译目的论指的是任何一种翻译活动是有其目的性的,因此,从事翻译活动时应从局限于原文中跳出来,根据基于不同的目的来选择不一样的翻译方式。翻译的目的可以从多方面解释:原文的目的,译者的目的,译文的目的等。一篇译文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主要取决于读者,更要考虑译文到底要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什么思想,只有明确翻译目的之后,才更能将翻译做到位。

2.1.2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翻译活动中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翻译方式: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异化翻译指的是尽量忠于原著,尽量使用与原文的语言习惯相符的文字,从而保留原文的思想。这种翻译方式有利于译文的读者与原文国的文化沟通与交流,帮助译文国了解原文国的语言习惯与文化。归化翻译指的是尽量使用与译文国相符合的语言习惯与文字,从而消除了两国间的语言文化障碍,使得译文通俗易懂。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任何单独的一种翻译方式是行不通的,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翻译的不同目的,来调节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

2.2详细分析《红楼梦》译文中采用的翻译策略

在所有的译文中,杨宪益夫妇合译版本“A Dream Of Mansions”与牛津大学著名教授霍克斯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种英文译本是相对完整且被广泛传播的。本文主要对比杨译文与霍译文,分析其中茶的英译部分。

2.2.1茶名的英译

首先,茶名的英译。《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茶名。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是翻译专有名词时主要采取的方法。第五回中出现的“千红一窟”,杨直译为“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 cavern”而霍则意译为“maiden’s tears”。原文中“千红一窟”隐喻为“千红一哭”,霍的译文扫除了读者的语言障碍,直接表明了全文的主题,帮助读者更清楚的理解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而杨的直译法,虽然有些模糊不清,会让读者有些困惑,但同时也给了读者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提高了阅读趣味。第八回的“枫露茶”亦是如此。杨直译为“maple dew tea”,而霍音译为“fung loo”。霍的音译法显得有些直白与平淡,而杨的直译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画面。

而在第二十五回中提到的“暹罗茶”,两位译者都采取了直译法,都译为“tribute tea from Siam”,很直接的道出茶的出处。另外第四十一回中提到的“老君眉”,杨译为“patriarch’s eyebrows”,霍译为“old man’s eyebrows”,虽然选词不一样,然而却表达出相同的意思。

2.2.2茶具的翻译

茶文化中,另一个核心部分则是茶具,精致的茶具对于茶的质量与品质起到关键作用。第三回中提及到三种茶具,分别是:茗碗痰盒、茗碗瓶茶及小茶盘。而杨分别译为:“tea-bowls”、“teacups and vases of flowers”、“small trays”。这样的翻译直白明了,通俗易懂。而霍的译文中,省译了茗碗痰盒,把茶碗瓶茶译为“tea things and vases of flowers”,小茶盘译为“small trays”。此处对茶具的省译法,改变了原文的意图,没有体现出茶具对中国茶文化的意义。除此之外,对于《红楼梦》中原文所描写的精致茶具,霍多处采用相同的省译法。或许由于霍所处的年代,根本没见过《红楼梦》一书中所提到的茶具,因此无法真正理解原文,从而无法表现出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总体来说,对于茶具的翻译,由于杨对中国文化的精通与深刻的理解,杨译本稍微比霍译本略高一筹,更能凸显中国茶文化及《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2.2.3茶水的英译

在煮茶的过程中,所用的茶水也是影响茶的品质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茶水在茶文化中也是重点部分。第八回中,出现的“又酽酽的沏上茶来大家吃了”。杨译为“drank some strong tea”,霍译为“drank several cups of very strong tea”。酽是指浓的意思,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有以茶解酒之说,此时的茶则需要浓茶,讲究的是浓厚的味道。两位译者都体现了这一习俗。

第四十一回中,妙玉说道:“旧年蠲的雨水’。杨译为“rain-water saved from last year”,霍译为“last year’s rain-water”。“蠲”为“积存”的意思,杨的翻译比霍的翻译更能体现出这一词的意思,因此更精确地忠于原文了。

2.2.4茶礼的英译

茶礼也是茶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红楼梦》中以茶待客、赠友等,到处都将茶礼展露无遗。第十九回中,袭母接袭人回家吃年茶。杨译为“to take her daughter home to tea”,霍译为“she was taking her daughter home for a New Year’s party”。我国春节期间一直有“吃年茶”的习俗,杨的翻译并没有体现出这一习俗。霍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翻译方式,虽说“new year’s party”显得欧式化,但却将吃年茶这一习俗体现出了,方便读者理解。

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开玩笑时,对黛玉说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杨译为“drink our family’s tea,a daughter-in-law to be”,霍译为“drink the family’s tea,the family’s bride-to-be”。两种翻译都选择了直译的方式,虽选词不同,但都清晰的体现出“定亲茶”这一习俗。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男方下聘礼提亲需用茶,称作“下茶”,而女方吃了茶,就表示接受了聘礼,订了亲。因此在古代未婚女子喝别人家的茶需要慎重。

第四十一回中妙玉说道:“一杯为品,二杯即使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杨译为“first cup to taste,second to quench a fool’s thirst,third to water an ox or donkey”,霍译为“one cup for a connoisseur,two for a rustic,and three for a thirsty mule”。杨选择了异化翻译方式,忠于原文,保留了原文的语言习惯等。而霍则选择归化翻译方式,让译文更通俗易懂。

3 结语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堪称巅峰之作,已经被视作是一部历史,记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以茶、茶具、茶水、茶礼为中心的茶文化在《红楼梦》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茶名、茶具、茶水、茶礼等茶文化的翻译对译文读者理解《红楼梦》,及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1]周维.《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2):86-91.

[2]卢琰.试析《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J].福建茶叶.2015(6):233-235.

[3]张科.《红楼梦》茶文化英译比较研究——以目的论为视角[J].福建茶叶.2015(6):212-213.

[4]杨雪菲.顺应论视角下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J].北方文学旬刊.2013(7):162.

[5]胡晓瑛.由《红楼梦》茶文化看明清茶具之美[J].农业考古.2013(2):85-88.

朱莹莹(1980-),女,河北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职业教育,中国茶艺研究及教学。

猜你喜欢

茶水茶具英译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极简主义在坭兴陶茶具设计中的应用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美轮美奂的茶具
茶水间
茶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