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史理论课堂的成果最大化研究

2016-03-28陈璐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1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

陈璐(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



艺术史理论课堂的成果最大化研究

陈璐
(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100)

摘要:作为活动中心主体的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们,他们的课堂行为及心理研究成为了如何提高课堂教育成果的核心思考点.通过研究艺术生本身的大众发展特点、艺术教师本身的上课特征,来思考"双重效应"如何实现艺术史理论课堂的成果最大化.

关键词:艺术;理论课堂;双重效应;成果最大

随着高等教育核心理念的不断进化,及教育研究者对直接被教育者成果产出化多少的关注度加高.人们对现今社会状态下的课堂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及实践探索,特别是作为活动中心主体的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们,他们的课堂行为及心理研究,成为了如何提高课堂教育成果的核心思考点,并期许在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去实现艺术生理论课堂的成果最大化.

为了最大层面的实现艺术生理论课堂的成果最大化,对于艺术生本身的大众发展特点、艺术教师本身的上课特征及如何做到课堂沟通的最优化等论点是本人此次论文需要研究的重点.

1 艺术史理论教学的发展现状

从笔者观察艺术史教学历史的角度来讲,艺术史理论教学共经历过这样三个时期,其一,早期的传统“照本宣读”的时代,这时候的艺术史理论教学由于受到场地及辅助器材的限制,大学教师采用传统的课本教授的方法来完成知识传递;二,教育主体意识到用“呆板”课堂去进行知识传递的有限性,这种对于现状的不满足及课堂生动性的思索,对理论课堂的改变产生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教师们开始掺杂各种科技信息技术使得艺术史理论课堂不在乏陈无味;三,科技信息技术的加入对于理论教学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但随着教育主导者及被教育者的改变,这样的模式也存在了一定的缺陷性. 21世纪下发展的大学生,他们对于理论课堂知识的学习,更加关注的是其对于实际运用的直观指导性.为了符合当代大学生对于理论教学课堂的要求,教育研究者开始加高关注课堂主导及主体的课上发展过程、课堂知识成果保存及其延生性.例如池州学院副教授胡程老师的《《外国文学》立体教学模式新探》一文,写的相当深入,直指现今理论教学所现存的困难、需要探索的方向及其对立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我等新辈教师群体提供了理论教学的新思考方向.胡老师在文中提出了“听-说-读-写”四体一位的立体教学模式,“听、说、读、写”既是四个不同层面,又是四种不同改革手段,四者之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协同作用[1].从一众教育前辈的文章中,我们不难领略到现今史类教学课堂的变革.教育者们不断更新单一的教学手段,不再局限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不再使用落后的教学理念来指导现今的课堂知识传播,不再一味灌输知识,而是更加注重知识对于后期运用的实际指导性.课堂作为一种一对多人的行为、语言及心理互相作用的综合性场所,了解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及方向,对于指导艺术史理论教学的前进是十分必要的.

2 艺术生的学习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艺术生的学习特征主要形成期是在中学,以中学为分界点,他们的学习形式与授课内容开始与一般的文理生产生变化.艺术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形式,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满足物品实用性的同时,对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满足,而艺术生作为在学校接受这样特殊教育的特殊群体,自身存在着与一般学生不一样的学习特点,他们热于接触新鲜的事物,对新颖的行为及物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自身个性明显,但同时自身的学习缺陷是对于枯燥的文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2],更热衷于身体接触所带来的知识传播.这种对于知识学习偏好的特殊特征,在大学时期得以延续,艺术生对大学课程中的专业课学习更加偏爱,而于艺术史类的文化课会较为抵触,自身的兴趣点不高,这是艺术史理论课堂难以实现成果最大化的原因之一.另一个较大的原因是心理方面的障碍,在中学时期,艺术生的文化课普遍处于低分状态,大学考试的时候,也与其他普通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分数差异,这种心理上的障碍会直接导致,对于大学艺术史文化课程的不接受.

由于本身文化基础薄落,及对理论课程内心抗拒的原因,导致大多数高校艺术生形成了专业突出、文化浅薄的发展趋势[3],但作为基础铺垫的史类理论课程,恰恰又属于文化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然,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可能过于“专业化”,无法很好的达到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从业要求,以至于模糊画匠及画家的分界点.

3 艺术教师本身的上课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教育层次水平及对高校教师队伍的提高,青年教师队伍中多以硕士及以上文化水平构成.高校教师队伍中的艺术教师来源于艺术生,但又区别于艺术生.他们深知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深知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自控力.大学课堂上,以身作教向学生们传达知识的同时,也向他们传递着一种追求真知的信念.

迄今,高校艺术教师队伍在逐年不断扩建当中,同时年轻血液的加入也直接导致了高校艺术教师的逐年年轻化,由于其性格及阅历使然,他们的课堂一方面得到“潮”追求学生的接受,另一方面,课堂阅历的不足也使得年轻教师艺术史知识传递的不完全,在理论课堂上,年轻教师会更加倾向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文化交流,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安全”,但同时其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弊端,并且教学效果欠佳.理论课堂和专业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一对多和一对一,在常规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对一的指导方式更较于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此过程中,课堂主导也就是老师与被指导者学生之间会产生直接的眼神与话语的交流,这样形式下知识的传递是直接的,也更加满足艺术生被关注的需求性,所以艺术史课堂的互动沟通性成为了如何使得理论课堂成果最大化的重要关切点.

4 “双重效应”实现艺术史理论课堂的成果最大化

艺术史理论课堂作为行为及心理综合活动的特殊教学场所,其与艺术专业课的内在发展规律有着明显的区别.艺术史理论课堂行为是指在一定时间段,教师及学生共处在一封闭场所内,进行着艺术历史的文字知识传递行为.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一定的主导性,综合利用书本、多媒体及纪录片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授.学生在知识被接受的过程当中,文化传递的不良沟通性会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及行为上很难参与其中,再加上艺术生本身的学习特征及心理会更加加大课程内容的不导通性.尽管教师会采用问答及贴近学生实例的迂回讲解方式,来拉进教师及学生的心理空间差距,但收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课堂优化的最中心应该是如何使得学生自主的、主动进行思考并参与到传达知识的过程当中去,而不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

艺术史理论课堂的成果最大化,其根本就在于对课堂“双重效应”的使用程度及把握.在此所说的“双重效应”指的是“短板效应”和“霍桑效应”的综合运用.“短板效应”也称之为“木桶效应”,木桶由多块木板所箍成,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也就是说,要想课堂成果理想,那么寻找“短板”需要精确,直击病灶,“短板”可能是学生的文化接受能力,也可能是教师课堂掌控力度.针对“短板”来对课堂加以分析,加大知识传递的针对性及力度,提升“短板”高度.随着“短板”的改变,对周边“长板”进行学习影响及心理暗示,从而改善艺术史理论课堂的成果收效,为了更好的提升“短板”,可与“霍桑效应”同时互相作用于课堂.“霍桑效应”起源于1924年的一系列实验,被释义为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也称之为“宣泄效应”.这个效应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在课堂中,当一个或多个同学倍受老师关注时,其学习及交往的效率就会加倍增长.

为证明双重效应的有效性,笔者在所教授的外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中进行了试验,将课堂45分钟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进行常规的书本知识授课,这一部分被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最为理想的时间段.课堂历时15分钟,大部分学生会开始出现大脑接受文字信息疲劳的现象,从15分钟后,笔者开始有意识的关注疲劳度最为严重、眼神漂离的学生,用眼神或则问答形式进行直接的沟通,得到关注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积极回应的状态,回应教师给予的文化传递信息.在课堂25分钟的时候,笔者突然中断课程内容的教授,点拨在15分钟时进行沟通的同学,起立并一起回想课程的前半段内容,加以探讨及分析其发展因素等,这时候被高度关注的学生会主动进行大脑回想并分析成因.通过被关注者和教师的互动带动课堂其余参与学生的关注度.课堂的第三个部分,回归知识的传递,这个时候课程讲授与第一部分虽然模式一样,但课程学习者,也就是学生们发生了很大的行为及心理变化,通过自我的思考会产生与教师同步,并共同完成剩余知识学习的行为.

笔者探寻双重效应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作为年轻教师,一切加大课堂成果的可能性都是我辈需要学习及探索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努力完善双重效应的使用经验并逐步夯实自我的教学理论积累.

参考文献:

〔1〕胡程.《外国文学》立体教学模式新探[J].池州学院学报,2015(5).

〔2〕张展光.中学艺术生心理现状分析与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倪艳,孟向红.高校艺术生文化课软肋之分析与对策[J].黄山学院学报,2013(2).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7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246-02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