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鼎盛期断崖
——安徽安庆东乡武术口述史研究

2016-03-28张书军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安庆246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体育史口述史研究

张书军,姚 煜(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于鼎盛期断崖
——安徽安庆东乡武术口述史研究

张书军,姚 煜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摘 要:运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法和口述史法分析东乡武术形成与演化,并探讨地域武术文化.主要结论:东乡武术兴起源于武术家族的迁入,其他家族受其影响也广开门路推动当地武术发展,并最终使得原桐城东乡地区习武成风.咸丰九年,太平军清剿使东乡武术传承几近断绝.21世纪初,东乡武术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得到保护和挖掘.

关键词:体育史;口述史;东乡武术;研究

我国武术源远流长、内容繁杂,为了方便对武术进行研究,一般采用拳种或地域分类的方法.安徽东乡武术属地域武术分类,其文化也属地域文化分类.东乡武术既有地域武术文化的共性特征,也受到桐城文化根深蒂固地影响,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和文化特征.东乡武术高度贴近劳动生产的武术技能体系及其武侠传说、历史文献均体现了地域武术文化属性;其武术技术体系融入了多种风格的武术元素,沉淀发展成有一定独特风格,有一定影响范围,有一定习练人群.本研究通过口述史方法,记录分析,以期为东乡地域武术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通过对原桐城东乡地区(今枞阳县周潭、项铺、汤沟、左岗、老洲、白湖、金社、白梅、陈瑶湖等乡镇)进行广泛的实地走访,对东乡武术此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位传承人以及枞阳县宣传部、东乡武术协会等专家进行走访,并通过查阅《安庆府志》《太平天国史》《章家族谱》等文献进行分析研究.

2 东乡武术兴起

桐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清代桐城的疆域,东西广280里,南北长159里,通境面积17340方里.以县城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四个乡域.东届庐江府无为州,南邻怀宁县,西毗潜山县,北抵庐州府舒城县,西南、东南与潜山县、池州府贵池县接壤,西北、东北与舒城县、庐州府庐江县相望,自县治至至府治兼省会安庆120里,至江宁590里,至京师2397里[1].桐城东乡是指桐城县治以东地区,今铜陵市枞阳县周潭、项铺、汤沟、左岗、老洲、白湖等地.

相传福建浦城章氏一支“至浦城十四世永一公,于宋末商游桐城东乡,见横溪涧山清水秀,遂爰卜居焉.其子孙以永一公为桐城横溪涧章氏始祖.”[2]“始迁祖十九世兴五,宋末始迁桐城合明山阳.”[3]宋末元初,章氏一支迁入横溪涧(清代及中华民国属桐城东乡,新中国成立后为大井村,原属湖东县陈湖区七井乡;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湖东县更名为枞阳县,行政区划变更,现属陈湖区吴桥乡彭桥大队.90年代又改属枞阳县周潭镇彭桥村.)“大井村皆为章氏,但分居三支.……洪山(山边)章氏,即现居枞阳县周潭镇大山村的章姓,原属桐城东乡洪山……”[4].通过5名口述者的介绍,均认为章氏首开桐城东乡地域习武的先河.章氏家族在武术传授中采用“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一段时间内未能产生广泛影响.但随着章氏家族的不断壮大和扩散,周潭镇彭桥、大山等村落习武已渐成风气.现有史料考察并未发现直接记载章氏世代习武的内容,然而清代时期大山章氏习拳练武,族风彪悍却在诸如:《章冠鏊传》《凤鹤实录》等典籍中间接描述.

3 东乡武术迅速发展时期

章氏家族在武术上的壮大,引起了其它姓氏家族的关注.这种习武之风经过多年传播到了周边乡村.周潭周边如:项铺、汤沟、左岗、老洲等地均形成了浓厚的武术氛围和习拳好勇的民风.当地各大家族为保护各自的家族利益,争相聘请拳师,教授武艺.在防盗护村的同时,武术的习练与传承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联系,增强了家族外向的威慑力,用以应对周边家族的壮大,使得东乡多个家族之间形成了武备的竞争性格局,强有力地推动了东乡武术的快速发展.

一段时期内,桐城东乡“畈畈有好田,村村有好拳”,男女老少都习练武术,切磋交流蔚然成风.武术成为桐城东乡的名片,也是东乡人引为自豪的技能,号称“武不过东乡”.桐城东乡地区无分男女老幼、不管田间地头都有习武、切磋的身影.习武不仅满足了东乡人日常的健身防身需求,也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子”的设立与精彩的“破拳”已成为节庆期间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

4 东乡武术鼎盛与断崖

清代中晚期,社会矛盾激化,中国处在多地域、深层次的动荡之中.公元1853年(文宗咸丰三年癸丑)2月24日,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秦日纲、胡以晃等为先锋,败狼山镇总兵王鹏飞,克安庆.杀安徽巡抚蒋文庆.次日退出安庆.同年6月10日,太平军胡以晃再克安庆,自此占据安庆约8年.

由于安庆是太平军西征、北伐增援的重要据点,更是天平天国首府天京的西大门,发生在安庆附近的清军与太平军的战斗尤为惨烈.旷日持久的反复争夺不仅使双方兵力损失巨大,还导致周边地区百姓也饱受战争之苦.桐城东乡原本是个土肥水美、幽闭安静的地方,由于距周边各县城距离较远,既不属交通要道,也不是经济重镇,本是躲避社会动荡的理想去处.怎奈,桐城东乡也难以摆脱时代变迁的动荡和苦难.咸丰六年,“六月,贼过东乡周家潭,焚山边,章氏阵亡者七人.贼自无为至桐,以周家潭为便道,初一日自午至暮,接队而来,欲馆(宿)山边,以分其众.章氏拒喂贼马,贼首怒焚其村,章氏数十人荷戈出敌.群贼掩至,杀四人,次日天明贼行,章复追杀,又死三人.”[6]桐城东乡以尚武善拳、民风彪悍著称,自此以乡村家族之力对抗天平军的进犯.1858年(咸丰八年戊午)7月李秀成、陈玉成于枞阳召开军事会议,商定破清军江北大营、解救天京的军事计划,制定统一指挥和联合作战的方针.桐城东乡是安庆通往芜湖继而通往天京的重要通道,又对泸州和桐城侧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太平军开始清剿桐城东乡的反抗力量.

“九年己未七月,贼围东乡,练丁禦旋败,义勇阵亡者二百二十有一.……七月十二日,贼一股由孙家坂进,章冠鳌偕族人南围,统练丁杀贼无算,鳌力尽阵亡.又一股暗渡黄叶岭,统丁抵禦,义勇在孙家坂阵亡者,山边章氏十二人,家属三人,在黄叶岭阵亡者,周氏七十八人,又十三人,鸦山王氏四十八人,又七人,吴家桥吴氏十三人,又八人,马鞍山二十八人,后埠潭一人.”[6]由此可见,清咸丰九年农历七月十二,东乡民众组织对抗清剿,与太平军在孙家坂和黄叶岭发生了两场激战,共计损失221人,其中包括名满东乡的36名教.此后,天平军在桐城东乡建立乡村行政机构,东乡武术传承进入冰冻期.至此,东乡武术发展进入断崖.

5 东乡武术鼎盛期文化

东乡武术于清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各村落“场子”设立,当地了打破了族群和地域的界线,使得东乡武术可以在武术功法和人才上得以融合和流转.大量的“场子”成就了众多的拳师和他们的传奇.仅在当地广泛流传的名教头就达到了36人,东乡武术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和文学均与这些代表人物有关,当时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

5.1 “场子”的出现与发展

明末清初,桐城东乡章、周、王、吴、左等家族均打破了原有的家族传承制,形成了以“场子”这一近代武术传播方式.东乡人在农闲之际,特别是春节期间,多以自然村庄为单位组成习武小组,俗名叫“场子”.“场子”类似于武术学校,由家族组织习武的场地和筹措经费,聘请著名的武术教师,到“场子”教习武术.“场子”的形成对东乡武术引进吸收其它流派武术和汇集人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量青少年的参与为东乡武术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而外来拳师的出现为东乡武术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技术元素,这使得东乡武术出现了继承与发展、融合与创新的黄金发展期.

经过长期的演化和沉淀,东乡武术形成了贴近生活,健身防身,守土保民的特色.尽管将毛巾、板凳、锄头等农具和生活用具进行攻防的练习并非东乡武术独有,其独到的理解和技法仍令人叹为观止.

5.2 “破拳”的利与弊

“场子”中习武的年青人多在20岁以下,先习拳术,后习器械(刀、棍、铁尺、鞭、耙等).学员可互相切磋技艺,最后同师傅对阵,俗称“破拳”.教“场子”的教师称为拳师.本领高强且授艺效果突出的拳师被尊称为“老拳师”.

“破拳”既是对学员结业时的考核,也是对拳师的一种考量“.破拳”与“场子”相辅相成,每期“场子”结束,都要由教师考核学员.学员选择“文破”或“武破”的结业方式,向教师讨教.无论哪种形式,教师都不得推辞,否则就会被认为能力不济,影响声望和经济收入“.文破”是通过拳学理论与教师进行辩驳,论证技能和战术使用的合理性和实效性;“武破”是学员向教师提出实战格斗的要求,教师必须接受,进行拳脚或器械的比试.旧时,拳师在授徒时往往留一手,即“看家的本领”不教,以免在“破拳”时被徒弟所伤,闹出笑话.

“破拳”环节的设置较为全面的规范了东乡武术教师专业技能和理论,并直接与其声望和收入挂钩.这些陈规陋习有一定程度上影响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以至一些高超的武艺失传.

5.3 东乡武术传说与典故

东乡武术的故事和传说大多是围绕着清代36名教的事迹展开的《.东乡三十六教头九华山大战“花和尚”》《黄小姑两下苏州报父仇》《“周铁弹”飞弹打臬台》和清末大儒吴汝纶撰写的《章冠鏊传》等故事和传说在桐城东乡地区广为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参杂了众多口述者的理解和愿景,使得内容神秘化、超现实化.多数的口传武文化内容被夸大和神秘化,距现实生活较远,但很能满足人们的求异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武文化是村民的认识、情感、动机、理想等心理过程潜移默化积累而成的精神生活,它借用超现实的语言和形式曲折地体现着一般村民精神生活的局部,也说明武术已经成为村落社会结构系统中的组成部分.[7]

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安庆8年中,经历了西征和援助北伐的重大战略行动.太平军肃清桐城外围对抗势力的过程中,清代官员多不胜数的桐城南乡和组织民众乡勇对抗太平军的桐城东乡经历了血与火的磨难.在此过程中,诸多拳师一战而殁不仅让东乡武术技术体系支离破碎、难以整理,而且使其文化发展缺乏生活源泉和动态创新.自此名噪一时、流传颇广的东乡武术的发展进入了断崖期,这一断崖期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

6 东乡武术的衰落与复兴

自咸丰年间的战火将人才和典籍几乎焚毁殆尽,东乡武术沉寂了近一百五十载.在清末至20世纪80年代期间,东乡地区已经没有了大规模“场子”形式的有组织的尚武、习武、讲武的情况,只有少数村民沿袭传统,个别习武健身.由于这一期间缺乏必要的指导,原本用以健身防身的东乡武术成为了好狠斗勇、争强好胜的工具.村落之间,家族之间的争端引发的群体械斗并不鲜见,甚至在新中国建国初期需要在周潭等地驻军管理.

虽在民国和新中国建立初期仍偶有东乡武术传闻,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却难以扭转东乡武术传承难以为继的状态.直至21世纪初始,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政策扶持下,有识之士积极挖掘整理东乡武术,并申报获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高校、民间团体等多方努力下,东乡武术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清)聊大闻.《(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卷一《舆地志.疆域》[M].清道光刻本.

〔2〕安徽枞阳章氏由来.[DB/OL].http://www.zsjz.cc/ gdfz/hnscindex.htm.

〔3〕〔4〕(清)章守盛等.攥修章氏家乘清[M].同治十年(1871),木活字本.

〔5〕〔6〕胡潜甫.凤鹤实录·桐城虎口生[N].安徽商报,2012-11-29.

〔7〕魏烨.口述史:孙庄武术的兴起与衰落[J].体育文化导刊,2015(02).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204-03

收稿日期:2016-02-23

基金项目: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ASS2015220):安徽安庆东乡武术口述史研究;安庆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SK201305):安徽安庆东乡武术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史口述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体育史教材发展概况与思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当代中国体育史现状及问题研究分析
体育史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黄梅香自苦寒来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