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滁州市职业教育与地方融合发展研究

2016-03-28陶会平沈晨姝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滁州市滁州职业院校

陶会平,沈晨姝

滁州市职业教育与地方融合发展研究

陶会平,沈晨姝

现代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职业教育如何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职业院校要建立与地方经济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地方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实现真正的深度合作,只有在这样的体系下运行,才能做好做大做强现代职业教育,才能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地方经济又能更好地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做好做大做强,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地方经济;现状;不足;对策

在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的新时代,在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新时期,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本身发展需要,也是国家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初步完成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1];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期。但从调查中发现: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仍不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上仍残存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普教传统,专业建设上仍不能紧紧围绕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杠杆自动调节,校企合作紧密度、深度不够,与本地行业分布不够协调。本文主要以滁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为例,着重分析当前滁州市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一、当前滁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一)当前滁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职业教育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当前滁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

1.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滁州市职业教育承担着为滁州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大使命。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审时度势,2002年7月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2010年11月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2013年7月滁州职业教育集团成立,2013年8月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成立,2014年6月滁州市旅游商贸学校成立。通过合并重组,滁州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各职业院校的功能定位更加合理,学科设置更加科学,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更加明确。

2.彰显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滁州,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45个高职专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专业能与滁州市的智能家电、先进装备、新型化工、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硅基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结构相吻合;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推行“双证制”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围绕为滁州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滁州市旅游商贸学校大胆探索中高职衔接办学,把“为高校输送合格生源、培养当地企业合格员工”作为办学目标,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为大滁城经济建设培养多层次专门技能型人才。

从以上各职业院校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看,各职业院校都把实现校企更加紧密的结合作为手段,把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实现滁州梦作为目标,最终达成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赢。

3.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结构。滁州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在成立大会上指出:要通过集团运作,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实现校企更加紧密的合作。集团组建了专业院校合作委员会以及医疗卫生、家电信息等6个专业委员会。如家电信息专业委员会组织了2014年滁州家电企业座谈暨技术交流会;机械制造专业委员会还承担了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人才培训部的调研课题“皖东地区模具人才培养现状和实际需求”。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内的博西华公司合作开设博西华机械、电子、电工专业,实行“双元制”教学;积极引进商和智能科技、丽普机械、金裕数控等多家企业或生产车间进驻校园,为学生生产性顶岗实习提供便利;与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长电科技公司合作成立家电学院、长电学院。2014年暑期,区域内的鲲鹏装备、精华模具、富达电子等6家企业主动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提供培训场所,并安排企业技术专家、操作能手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受训教师。

(二)当前滁州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滁州市的现代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大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滁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不足。近年来,中央和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并有明文规定。但落实到地方,还存在分配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相关投入和经费保障问题依然是制约学校内涵建设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安徽省而言,省管本科高校生均经费政策基本执行到位。地方高校中,除一些地方财政较好的高职院校外,生均经费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滁州市职业院校目前生均经费政策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2.专业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建设较薄弱。教师队伍方面,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还是从课堂到课堂的纯“温室型”,光有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较差。如《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中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1.7%,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确实为集学术和技能于一体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但也发现一些教师还不能真正完全算得上是企业行业的行家里手。专业建设方面,本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不能紧密对接。在调研中发现:各校专业多而不专、全而不强、部分弱势专业因教师和设备等资源严重不足而导致办学质量不高。即使“以市场为导向”而新开设的专业,也因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尤其是教师的配置和转型还不能很好地与本地企业同步,协调一致发展。教学改革方面,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改革在各职业院校不断推进,但改革的效果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值还有较大的差距。学习氛围上,广大职业院校的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中,教风在强力转变,但职校的广大学生还不能完全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学风的转变还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此外,教材中有的知识也存在滞后于实际现实的现象,如有的理论知识陈旧过时,案例与现实情况脱节,少数教师不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仍照本宣科,造成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现实脱节。

3.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调整很难与本地行业企业分布相契合。在调研中发现本地制造类企业较多,建筑、商贸、服务类企业较少。但职业院校机械制造、机电加工、汽车制造类专业设置较少,毕业的学生远不能满足本地该类企业的需求,加上本地企业的薪酬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低,本地企业留不住“香饽饽”的该类毕业生,所以又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众所周知,一个新专业从申报到建成再到成熟发展,最短也要五六年的时间,所以,专业调整不能很快适应本地的企业行业的需求,而企业行业的投资定位和市场确立,学校层面又不能对之调控左右,所以,就形成了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调整与本地行业企业分布不够协调的局面。

4.校企合作紧密度、深度不够。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吻合度不够,如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用人的需求;教、学、做不能很好地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等;企业对职业教育关注不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虽明确提出,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支出的1.5%用于员工职业教育培训,但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并没有明确,政府也没有对接收职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给予利好政策。在调研中发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常常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如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很积极,企业往往缺少热情。

5.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不够。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指出: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不够。这种“不够”,目前滁州市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就拿生源来说,2014年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经过滁州职教集团和市教育局的不懈努力,滁州市中职学校与市属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五年制“3+2”高职教育模式的渠道虽得以贯通,但高职招生的生源与中职生源对接仍严重脱节。目前中职生源主要来自初中生;高职生源主要来自普高生,尽管高职自主招生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录取方式依然较单一,绝大部分仍来自普高生;再加上普遍存在的高职学生上升途径不畅等因素,这种“断头路”式的教育,一方面造成了高职生源渠道受阻,另一方面也隔断了中职生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最终导致生源输入和输出皆堵的双损局面。

6.职业院校的宣传力度不够。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来说,2015年5月28日刚刚结束“省级示范院校项目验收和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专家的反馈意见中就有招生宣传力度不够。专家指出:在受访的学生中,多数学生对现代职业教育知识严重缺乏,对自己的职业前景知之甚少,对就读的学校,被录取前竟然有“不知道,不了解,志愿是随便填写的”回答。学生对滁州市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回答尚且如此,更别说其它的一些职业院校了。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对策

正如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此要求,综合当前滁州市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要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重职教就是重民生”的意识,“从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2]。其一,要给予资金扶持、人员编制、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尤其是人员编制,如,学校想招进的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苦于没有编制等多种因素不能引入。其二,为职业院校与企业间搭建平台。政府应对招聘使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政策。其三,政府要建立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认真落实“省级统筹”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

(二)职业教育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设置专业

要不断调整完善专业设置,培育特色、骨干专业,做到一切围绕市场、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转,“专业建设直接关系高职教育的发展的出路和方向”[3]。专业设置要充分体现地方经济特色,要围绕区域内的行业企业的需求,需要邀请企业参与课程改革与开发,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需要优先给予区域内的行业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主动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需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高度重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亟需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变教师队伍技能差的现状

一方面,政府、职校要为教师学习锻炼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另一方面,教师要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沟通协作共事能力;此外,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充电,尤其是强化技术技能学习。如,学历学位进修,职称晋升,参加国培、省培项目,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到企业锻炼,拜师取经等。

(四)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从调查问卷看,目前,企业与职业院校老师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定期给公司员工做专业知识讲座和公司遇到技术方面的困难的共同研讨这两个方面,政、企、校合作深度还有待加强,如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里手担任职业院校的教授和顾问,职业院校要进一步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学校是企业的学校,企业是学校的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4]。

(五)持之以恒地加强职业院校的宣传力度

不断营造职校与普校一样能造就人才的社会氛围,增强职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对我国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自信心。打铁还需自身硬,职业学院要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形象和美誉度。酒香也怕巷子深,要通过媒体、竞赛、各种活动加强自身宣传,树立品牌意识。职业院校广大师生员工要有宣传意识,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使之成为宣传职业院校的活的广告。

(六)建立与地方经济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

“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是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融通、共享的有效组织形式”。[5]在专业建设、师资配置、招生制度改革上进一步统筹全市的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逐步让职业院校和本地骨干企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市属中职学校与市属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办学渠道。规范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加强专业课师资培训,促进中职学校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加强、深化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度,在培养标准和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本地中学毕业生就读本地职业院校的比率。努力搭建好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平台,进一步发挥好职教集团的作用。

总之,经济的振兴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服务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助推教育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而现代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职业教育如何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职业院校要建立与地方经济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地方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实现真正的深度合作,只有在这样的体系下运行,才能做大做强做好现代职业教育,才能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地方经济又能更好地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好,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1] 林克松、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2015(5):90-97.

[2] 江岭.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述评──兼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滁州学院学报, 2010(3):73-75.

[3] 孙玉,严萍.高职专业结构优化的困境与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13(3):112-114.

[4] 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97.

[5] 齐巧云,穆松.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滁州学院学报,2015(1):89-92.

责任编辑:李应青

Research on the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Chuzhou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City

Tao Huiping,Shen Chenshu

Moder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employment,serving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key point of how the moder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an promote local economical development lies in professional institutes’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s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economics,and realization of cooperation in depth with local industry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Under such kind system,moder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an be better,bigger and stronger,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well promoted. Simultaneously,well-developed local economy can facilitate modern professional education,and they are in good interac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local economy;status;deficiency;countermeasures

G725

A

1673-1794(2016)06-0112-04

陶会平,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安徽 滁州 239000);沈晨姝,华北电力大学2015级硕士生(北京 102206)。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azjxh1642);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质量工程项目(zlgc2016065);滁州学院教研项目(2016jy044)

2015-05-09

猜你喜欢

滁州市滁州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滁州西涧》(草书)
陆黛灵书法作品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习作点评
Mother's hands
习作点评
浅析如何提高滁州市城市防洪标准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