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滁州诗歌评析

2016-03-28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心学滁州王阳明

倪 阳

王阳明滁州诗歌评析

倪 阳

王阳明居滁州约七个月,留下三十六首诗篇,歌咏滁州山水胜境,教化弟子,传扬心学,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王阳明;滁州 ;诗歌

王阳明是在正德癸酉,即明正德八年(1513)来到滁州的,其年谱中有“冬十月,至滁州”的记载。若按阳历算,应是十一月了,属深秋初冬的季节。至正德九年(1514)四月,他升任南京鸿胪寺卿,年谱记载:“五月,至南京。”按阳历算,约是六月,当属夏季了。所以,他到南京后的第一首诗里就有“人间炎暑无逃遁,归向山中卧岁寒”的句子。这样,他在滁前后计约七个月的时间,且几乎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根据《王阳明全集》,在滁期间,他计写下了三十六首诗。根据近年学者考证,以后他又写过两首怀念滁州的诗,这样,他关于滁州的诗一共写了三十八首。

王阳明是在他人生的完全成熟阶段来到滁州的。从年龄上看,在滁跨经的两年,他42岁和43岁,已过不惑之年。在此之前,他做过京官,蹲过牢,被贬谪后居过夷地,经历过贵州龙场艰难困苦中的悟道和庐陵县知县的县级主官的基层历练。他也有过收留弟子、授徒讲学、书院传道的经验,他的心学已初成格局。

明正德壬申年,即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王阳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太仆寺设在滁州。他并没有立即来滁上任,而是便道归省,由京师(北京)先回他的家乡越地,并继而在越地周游,一直到第二年的十月才到滁州上任的,可见当时对其到任的要求并不严格。也反映出这是一个比较清闲的副职。因此,滁州的任上给了他一个悠游林泉、反思总结、授徒讲学、教化弟子的很好机缘。他也很好地抓住和利用了这一机缘,把在滁州的讲学和教化弟子做得风生水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王阳明年谱记载:“滁山水佳胜,先生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遨游瑯琊、讓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于是从游之众自滁始。”[1]卷三·年谱一这段经典的记载可见王阳明在滁州讲学之盛,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王阳明在滁州的诸多诗作,并与其相互印证。

王阳明在滁州留下的三十六首诗,总的来说就是在以上这样一个背景下写出来的。故内容涉及歌咏滁州山水名胜,抒发个人理想怀抱,迎送和教化弟子,发明心学等诸多方面。这是王阳明留给后人特别是滁州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今天继续挖掘和利用。

王阳明在滁州虽然只有短短的约七个月的时间,而有幸的是,他跨了两个年度,滁州的春、夏(初夏)、秋(深秋)、冬四个季节他都经历了。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四季分明,正如欧阳修所概括的“四时之景不同”。这里风光秀丽,引得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歌咏。王阳明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故其诗作中对滁州的四季风光都有所反映。

“我来竟日坐,清阴洒衣裳。援琴俯流水,调短意苦长。遗音满空谷,随风递悠扬。”(《梧桐江用韵》)这当是初到滁州后深秋时景象,因为是“清阴洒衣裳”和“遗音满空谷,随风递悠扬”的深秋味道。“坐看远山凝暮色,忽惊废叶起秋声。”(《赠熊彰归》)这一联则点明了“秋声”。

写冬景的比较多,因为他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完整的冬季。如“谷口乱云随骑远,林间飞雪点衣轻。”(《龙蟠山中用韵》),这大概是初冬的雪,雪下得不大,不妨碍出行,而且这出行还很有意趣,“林间飞雪点衣轻”嘛。“风景山中雪后增,看山雪后亦谁曾?隔溪岩犬迎人吠,饮涧飞猱踔树腾。”(《琅琊山中三首》) 写了冬季雪后琅琊山中的景色。白雪、溪水、行人、犬吠、猱腾,相互错杂,有声有色,充满了生机和动态。“雪里闭门十日坐,开门一笑忽青天。茅檐正好负暄日,客子胡为思故园?椿树惯经霜雪老,梅花偏向岁寒妍。”(《送德观归省二首》)这是写的深冬里的大雪。看来王阳明在滁州的那年冬天,雪下得还不小呢。这几句写得有静有动,有情绪,写出了多日雪后放晴的喜悦,赞叹了椿树和梅花经霜耐雪,不畏严寒的品格,反映出王阳明坚韧达观的精神世界。今天,椿树、梅花也还是我们在琅琊山中常常可以见到的植物。《栖云楼坐雪二首》则写了隆冬大雪中的栖云楼景色:“才看庭树玉森森,忽漫阶除已许深。但得诸生通夕坐,不妨老子半酣吟。琼花入座能欺酒,冰溜垂檐欲堕针。”把他在滁州隆冬的所见和生活写得何等浪漫。

滁州春天的山景是美丽的,春天是一个萌动的季节。在欧阳修的笔下是目之所见的“野花发而幽香”。而在王阳明这里,则是“浮云野思春前动”,他表现的是人在春天里的起心和动念。春天正是他和弟子畅游山水,寓教于乐的时节。因此,王阳明对滁州山中春天乃至春末夏初景致的描绘,更多地是和他与弟子登山临水,随兴感发、并启迪弟子领悟心学联系在一起的。《山中示诸生五首》就是一组典型的颇富禅机物理的春天的放歌。“路绝春山久废寻,野人扶病强登临。同游仙侣须乘兴,共探花源莫厌深。”“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池上偶然到,红花间白花。小亭闲可坐,不必问谁家。”在那个时节,滁州的山水,因为王阳明和他的一群弟子穿行歌咏于其间而显得别样的诗情画意了。

“琅琊雪是故园雪,故园春亦琅琊春。天机动处即生意,世事到头还俗尘。立雪浴沂传故事,吟风弄月是何人?到家好谢二三子,莫向长沮错问津。”(《送德观归省二首》)在这首诗里,王阳明把琅琊山与他的故乡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其景、其情相融。不忘家乡,对家乡永远是一往情深,到一个地方,热爱一个地方,并将二者统一起来。这是一个伟大的灵魂,到哪里,都能使那里成为一片热土;到哪里,都能和那里融为一体。正所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多年以后,王阳明对滁州的山水和在滁州的这段生活依然不能忘情,他深情地写道:“一别滁山便两年,梦魂常是到山前。依稀山路还如旧,只奈迷茫草树烟。”“归去滁山好寄声,滁山与我最多情。而今山下诸溪水,还有当时几派情。”[2]真是情也悠悠,忆也悠悠。

王阳明在滁州留下的三十六首诗篇,当然只是其一生中写下的大量诗作中的一部分。但在不到七个月的时间里写下三十六首诗篇,就其频率来说,还是很高的。如前所述,由于其特定的时空因缘,这些诗篇较多地反映了其体悟和传播心学、教化弟子的内容。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在滁期间,有众多的弟子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滁州,投其门下,习其学术;我们也可以看到,王阳明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带领弟子于登山临水,歌舞咏唱之间,教授心学,或静坐、或游玩,或夜读、或讨论,寓心学悟道于其间;我们还可以看到,王阳明对这些弟子寄予了深情厚望,殷殷期待他们悟道以后,能将心学传播于九州大地。

在《赠熊彰归》《别易仲》《送惟乾二首》《别希颜二首》《送蔡希颜三首》《送德观归省二首》等诸多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滁州时对诸多弟子的迎来送往、点拨寄望。“门径荒凉蔓草生,相求深愧远来情。”(《赠熊彰归》)“未尽师生六日情,天教风雪阻西行。”(《送守中至龙盘山中》)《送蔡希颜三首》写了他到滁州后,蔡希颜等诸多弟子前来问学,师生共同在滁州山水之间游玩和讨论学问的情景,表现了王阳明人格和学问的强大吸引力。其中“野寺同游请,春山共攀援。”“清夜湛玄思,晴窗玩奇文”“寂景赏新悟,微言欣有闻。”诸句,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师生之间问学、切磋、启迪、领悟的场景。

《山中示诸生五首》组诗,反映其在滁州山中传播心学、教化弟子,尤为经典。这是他带领弟子在琅琊山中游玩教学的重要组诗。其中的“示”字,表明了他是要由带弟子游琅琊山,而生发感兴,点化开示弟子明白心学中的一些道理。通过山中自然之景观,如闲云流水、溪流落花、月移影动,而喻其心学,开示弟子,是颇富哲理、禅趣、甚为优美的一组诗。“同游仙侣须乘兴,共探花源莫厌深。鸣鸟游丝倶自得,闲云流水亦何心?从前却恨牵文句,展转支离叹陆沉!”在大自然中,感悟的心得油然而生,更加体会到吾性自足。心学是一个贯通本源的体系。以此来看过去的寻章摘句、辗转支离,都是毫无意义的。“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莫负咏归兴,溪山正暮春。”则自比孔子与弟子的暮春沂水之游。表达了对一种怡然自得的性情的欣赏和取向,亦是吾性自足的表现。“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则妙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暗喻寻源问道,吾性自足。“池上偶然到,红花间白花。小亭闲可坐,不必问谁家。”写出世间很多事情是偶然的,随机触发,可自然因应,不必硬要找什么根据或出处,搬出什么教条来。“溪边坐流水,水流心共闲。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则描画出一幅静谧闲雅的图画,反映出王阳明在滁州教学,常让弟子学会静坐的功夫。在滁言及静坐的诗还有《龙潭夜坐》和《栖云楼坐雪二首》等多篇。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滁州时,他的心学已达到了炉火纯青,随机生发的地步。故有人把他的一些诗歌,称之为诗化了的心学。年谱记载:王阳明滁上讲学时,滁人孟源,曾请教阳明先生:“静坐中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如何?先生开示他“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

在《别易仲》的序中,他写道:辰州刘易仲从予滁阳,一日问:“道可言乎?”予曰:“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尔要知我苦,还须你自吃。”易仲省然有悟。久之辞归,别以诗。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育。“迢递滁山春,子行亦何远。累然良苦心,惝恍不遑饭。至道不外得,一悟失群暗。秋风洞庭波,游子归已晚。结兰意方勤,寸草心先断。末学久仳离,气颓竟谁挽?归哉念流光,一逝不复返。”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湖南的刘易仲是追随他一起来到滁州的,现在冬去春来,已很有一些领悟,要回湖南了。王阳明依依惜别,教化弟子,宣示要珍惜光阴,振兴绝学。“至道不外得”一语,表达了他的心学的特点,良知乃本心所固有也。

《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此三首内容连贯,主题统一,理论性较强。主要以与郑伯兴雪夜道别,讨论心学、追求弘扬心学为内容。“濬流须寻源,积土成高岑。揽衣望远道,请君从此征。”此是言开辟圣路,重振儒学之道,须寻找源头,久久为功。“濬流须有源,植木须有根。”“至理匪外得,譬犹镜本明”等句。借用了佛教六祖坛经中关于明镜的诗偈,强调要不忘儒学孔孟之道这个根本。

《门人王嘉秀实夫萧琦子玉告归,书此见别意,兼寄声辰阳诸贤》是一首向其门人运用诗的语言,生动传授其心学的重要诗篇。以诗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来概括和阐发他的心学。如:“吾道既匪佛,吾学亦匪仙。坦然由简易,日用匪深玄。始闻半疑信,既乃心豁然。譬彼土中镜,暗暗光内全;外但去昏翳,精明烛媸妍。世学如剪彩,妆缀事蔓延;宛宛具枝叶,生理终无缘。所以君子学,布种培根原;萌芽渐舒发,畅茂皆由天。”这一大段皆是。其中涉及他对其心学的多重规定。如他的心学既不是佛学,也不是道学;他的心学是简易而又是可以家常日用的;他的心学是自明和自在的;他的心学是根源和主干,是可以生发开来的。此诗可见到滁州向他学习的门人之多,包括千里之外来自湖南的弟子。这首诗也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他通过诗的语言阐述他的心学,并希望他的心学能够远播湖湘大地。诗的末尾“秋风动归思,共鼓湘江船。湘中富英彦,往往多及门。临歧缀斯语,因之寄拳拳。”几句,即此拳拳之意也。

王阳明离开滁州,赴南都上任时,众多弟子相送。王阳明写道:“滁阳诸友从游,送予至乌衣,不能别。及暮,王性甫汝德诸友送至江浦,必留居,俟予渡江。因书此促之归,并寄诸贤,庶几共进此学,以慰离索耳。”[1]“欲慰相思情,不如崇令德。”也表达了希望这些弟子将师生深情转化为传播心学的力量。

王阳明在滁州诗中直接提到的人物有:熊彰归、刘易仲(湖南辰州人),守中、朱汝德(滁州人),惟乾、蔡希颜(浙江山阴人),德观、郑伯兴(江苏无锡人),王嘉秀、实夫、萧琦、子玉(此四人根据诗中内容当为湖南人),王性甫、商贡士计十四人。而根据年谱记载,王阳明在滁讲学所及的弟子达数百人。在他的一生中,讲学和教化弟子起于他早年在京城,而这样大规模的达数百人的教化弟子从记载中看只有两次,一次是在滁州,还有一次是他晚年居越后的那几年比较安定的时间里。结合在滁诗歌中的内容和他的寄望,以及以后的情况看,滁州的大规模授徒讲学对他的心学日后在皖地、江浙、湖南、福建等地的传播发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以滁地为例,滁人孟源、刘韶、石玉,椒人屠岐、鲁机、吴枋、王宾、戚贤等数十人追随,后来多有所作为。其中戚贤,嘉靖丙戍(1526)进士,初授归安知县,历工部、刑部给事中。上书斥郭勋、严嵩专权,谪贬山东都事,后归故里全椒,创“南谯书院”,成为全国阳明弟子讲学传习的九所名院之一。[3]

诗言志也,诗是有所感兴的产物。诗常常也是用来抚平和解决心中的感伤和矛盾的。好的诗歌,必有自己的被感动和真情并进而去感动别人。反复品读王阳明在滁州的诗歌,你会感到他在咏唱滁州山水和弟子交流的叙写之中,似始终有两条基本的情感和志意线索。一条是在赋闲的清净寂寥中既有归隐山林之意而又欲振作奋发有所作为。“颜子岂忘世?仲尼固遑遑”(《梧桐江用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自孔子以来历代儒者的精神追求。一条是既感慨振兴绝学、传播心学何其艰难,但也要振起克服千难万难而勉力为之。“末学久仳离,气颓竟谁挽?”(《别易仲》)如宋代张载所言“为往圣继绝学”。这是两条各自有着内在矛盾和冲突的精神走向,而其总基调是昂扬向上的。正是这种归隐自适和济世有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构成了他在滁诗歌的一个基本旋律,实际上也是他一生的基本旋律。在倾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伟大而又真实的人格精神。这些在他到滁后的第一首诗《梧桐江用韵》中就已充分表现出来了。“凤鸟久不至,梧桐生高冈。我来竟日坐,清阴洒衣裳。援琴俯流水,调短意苦长。遗音满空谷,随风递悠扬。人生贵自得,外慕非所臧。颜子岂忘世?仲尼固遑遑。已矣复何事,吾道归沧浪。”可见当时他对这个比较清闲的官职是有些感觉的,他在被任命后隔了将近一年才到任,到滁后的几日静坐,又平添了一些感慨和无奈。诗人不是从眼前之景起兴,而是从圣人孔子的感慨起兴。《论语》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王阳明亦借此抒发了欲有所作为而又不能尽呈己志的浩叹。儒家终归是不能忘世而必须有所济世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适应清闲,而又不忘要有所作为,所以他终究振作了起来。

“林间尽日扫花眠,只是官闲愧俸钱。门径不妨春草合,斋居长对晚山妍。”同样表现了清闲,又不甘于清闲的意思,有淡淡的失落与惆怅。其诗始终徘徊于归隐与济世之间,构成了一个激荡、反复的旋律。“真惭廪食虚官守,只把山游作课程。”“末学久仳离,气颓竟谁挽?归哉念流光,一逝不复返。”(《别易仲》)“已矣驱驰二三子,凤图不出吾将还。”(《琅琊山中三首》)“童心如故容颜改,惭愧年年草木新。”(《别希颜二首》)“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龙潭夜坐》)皆是如此。有失落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又有奋发振起的坚守和追求。

好的诗歌,不仅有着深厚的思想内容,而在艺术形式上也必然是优美的,有着意境的美,情境的美,有着感发读者的生命的力量,并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龙潭夜坐》就是这样一首写得十分优美的诗。“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此诗的意境是何等优美啊!首联以发问入笔,“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真乃神来之笔,入夜的花香、石林茅屋外的溪声感发了作者和我们的嗅觉和听觉。而接着的“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又写出了优美静谧的月夜中潇洒、闲适而又有着丰富哲思和情感的作者自己的形象和追求高尚情操的志节,写出了他此时对滁地——江北和越地——江南他的家乡所充满的深厚感情。诗中的花香和猗兰、溪声和临流,月出和江北江南,花香入夜与松风,皆有呼应和映照关系,全诗将嗅觉、听觉、视觉、历史与当下、古人与今人、此地与彼地、时空与人物的动态流转、场景转换皆有机地融为一体,形象丰富、声情并茂、意境幽远。

在王阳明的滁州诗歌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王阳明深厚的学养。他是一个儒释道兼修,开放包容,而又坚守儒道并有所创新的学者,年轻时在辞章上也着实狠下过一番功夫。他的诗歌写得既有儒家的用世志意,也有道家的自然洒脱,还有释家的禅机理趣,因而自成一家高格。

[1]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 华建新.王阳明诗歌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 夏清瑕.王阳明心学在全椒的传播及影响[J].滁州师专学报,2000(1):31-33.

[4] 敖运梅.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J].船山学刊,2011(4).

[5] 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责任编辑:李应青

Comments on Wang Yangming’s Poems in Chuzhou

Ni Yang

Wang Yangming had been in Chuzhou for about seven months and left thirty-six poems, singing landscape scenery of Chuzhou, educating his disciples, and spreading the philosophy of heart. His poetry, with high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quality, is a valuabl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Wang Yangming; Chuzhou; poetry

I207.22

A

1673-1794(2016)06-0004-04

倪阳,滁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哲学、国学、地方文化(安徽 滁州 239000)。

2016-09-25

猜你喜欢

心学滁州王阳明
《滁州西涧》(草书)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陆黛灵书法作品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