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四个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

2016-03-28聂启元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四个意识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聂启元

增强“四个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

聂启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需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这“四个意识”既是对我国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好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将自觉增强“四个意识”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四个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责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需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下简称“四个意识”)。“四个意识”既是对我国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好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职责,深刻领会“四个意识”的精神实质,牢牢把握“四个意识”的内在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刻认识增强“四个意识”的时代意义

《意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1]因此,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增强“四个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之道,德字为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就是要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为人修养教育,以自身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立德自觉,以自身的学识、阅历、经验增强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增强“四个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敬业精神、治学态度、求真精神、职业道德等,才能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占领意识形态重要阵地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当今世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攻势越来越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增强“四个意识”,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解释力和渗透力,才能固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三)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3]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教师是根本。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增强“四个意识”,努力锤炼坚定的理想信念、锻造扎实的理论功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是教师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需要

思政课教师从事的工作,既不同于普通的社会行业,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师职业,而是在完成党交给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完成这项任务就要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努力将课堂变成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旋律的重要阵地。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三尺讲台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严守课堂纪律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准则。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增强“四个意识”,努力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才能完成党交给的政治任务。

二、准确把握增强“四个意识”的科学内涵

《意见》指出,要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这既是对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基本遵循。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努力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四个意识”,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一)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指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和政治信仰。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具有认同、贯彻国家意志的自觉意识。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政治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思政课是政治性与学术性有机统一的课程,深邃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该课程最显著的特性。”[4]这就是说,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培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政治态度,强化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责任,培育对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观念进行引导的政治情感。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教学中始终如一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二)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所应承担的政治责任、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责任意识,就是要具有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除具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外,还具有特殊的责任,即要“大力宣讲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这就是说,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履行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努力成为党的理论的宣讲者、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在工作中更多更快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所肩负的政治责任。

(三)阵地意识

阵地意识,是指坚守一方阵地、做到守土有责。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阵地意识,就是要具有坚守思想阵地、发出党和人民声音、捍卫意识形态领域的自觉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政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它始终而且必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为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服务。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要求。”[6]这就是说,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政课程不是一般传授知识的课程,思政课教学不是单纯业务性、学术性工作,而是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坚守教材、课堂、网络等阵地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四)底线意识

底线意识,是指做任何事情时必须坚持的最低的最基本的界限、标准、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底线意识,就是要具有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的自觉意识。我国高校开设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在一些事关政治原则和立场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就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角色和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内在规定性的集中体现。”[7]这就是说,思政课教师必须增强政治定力、恪守“课堂教学有纪律”的原则,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应散布反马克思主义的歪理邪说,不能传播有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言论。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有政治纪律这个“紧箍咒”,坚守政治底线、道德底线、法纪底线,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做到决不含糊、旗帜鲜明。

三、努力探究增强“四个意识”的正确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8]因此,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加需要从政治信仰、学术涵养、历史使命和道德规范等方面增强“四个意识”。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理论武器。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因此,思政课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足够的信念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勇于追求真理,思政课教师才能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才能为上好思政课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二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必须认真阅读原著。“只有原原本本地阅读研究原著,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的思想魅力”,[9]思政课教师才能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才能为上好思政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所在。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之中,特别是运用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中,思政课教师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才能为上好思政课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

(二)以培育自身厚实的学术功底为基础

思政课教师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但是,思政课教师避免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切实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则需要教师具有厚实的学术功底。厚实的学术功底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因此,思政课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就要功底扎实、学养丰厚,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敏锐的洞察力和学术的创造力。一要增强学科意识。参与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学术内涵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标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进入到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齐头并进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意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在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中夯实自身的学术功底,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二要注重实践锤炼。参加社会实践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学术素养的重要路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在社会实践的沃土中吸收学术营养,在鲜活的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的学术底蕴,丰富自己的学术素养。三要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学术水平的必要环节。《意见》要求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全媒体、大数据、虚拟化等手段,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促使自身的教学高端生动、有益有趣。

(三)以增强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为关键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彼此碰撞;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多元多样。在这一深刻调整的时代,高校正在成为各种理想信念、思想文化相互博弈的前沿,高校思想理论的传播、思想教育的效果形势非常严峻。因此,思政课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就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不断增强高度的责任感。一要清醒认识现实。历史的经验表明,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做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思政课教师要更加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斗争十分尖锐,西方敌对势力与我国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之战日益激烈,对我国渗透分化的方法手段更加隐蔽,在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艰巨性、复杂性中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二要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努力将“四个自信”外化为教学自信,引导学生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增强历史使命感。三要树立法治思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思政课教师要更加注重树立法治思维,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课堂教学纪律中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

(四)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保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任务。高校是社会价值引领的重要场所,是社会文明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地位突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因此,思政课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就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1]一要做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思政课教师要在理论上全面理解、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及其基本要求,将核心价值观的抽象理论化为普通话语,明晰其基本含义、理解其重大意义,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二要做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三要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思政课教师要在行为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作为日常行为准则,引导学生加强品德养成和道德实践,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必须办好”的重要节点,《意见》的颁布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素养、履行使命必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增强“四个意识”,让主旋律更响亮、让正能量更强大,以自己的远大理想鼓舞学生的理想、以自己的坚定信仰引导学生的信仰,就一定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1).

[2]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3] 本报评论员.以高度的使命感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论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5-01-22(2).

[4] 陈二祥,陈志超.担当起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责任[J].红旗文稿,2014(22).

[5] 傅新禾.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6] 黄元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意识探析[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10(4).

[7] 吴艳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必善于运用“底线思维”[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

[8]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光明日报,2014-09-10(1).

[9] 阳黔花,李红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路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1]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光明日报,2013-09-10(1).

责任编辑:刘海涛

G641

A

1673-1794(2016)06-0081-04

聂启元,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江苏 常州 213032)。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SJD710168);常州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A3-4403-16-025)

2016-08-22

猜你喜欢

四个意识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四个意识”之关于政治意识
“四个意识”之关于大局意识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