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容性发展视野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2016-03-28刘晓娟夏小华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刘晓娟,夏小华

包容性发展视野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刘晓娟,夏小华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关系到国家安全、人民需求、人才培养,关系到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关系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关系到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重大,意义深远。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应着眼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围绕三个建设目标,加强四项内容建设,切实解决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完成高校多元化网络平台的构建,增强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包容性发展;高校;网络文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与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密切关注,因此,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1]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维度之一,高校网络集中了最具活跃性的思维和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因而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和舆情引导的一块新高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2]

当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和素质教育目标指向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逐步向包容性发展,提倡有机统一共性化教育与个性化发展、有机统一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有机统一学生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统一教师的教学相长与学生的成才需要。因此,在包容性发展视野下开展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

一、包容性发展视野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时代需求

(一)高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当下追求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成为高校德育的主要阵地之一,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大学制度确立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回避、无法取代、举足轻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所衍生的所有文化观念、文化形态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3]29近年来,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发展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网络空间得以肃清,网络舆情更加理性客观,网络负面效应不断减少,专业的网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网络管控方法科学有效。但是,意识形态自身发展规律与特征决定了其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当前,网络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复杂的意识形态,不运用一定的工作技巧,正面的舆论引导往往难以奏效。也正因如此,网络才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亟待占领的制高点。只有不断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化,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准确把脉,抓住要害,才能把高校德育工作的触角成功接入虚拟空间,把高校建设的客观要求延伸至网络世界,把高校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发展方向指向互联网与新媒体,从而有效掌控高校思政教育的规律性与着力点,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智力支持。

二、包容性发展视野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关系到国家安全、人民需求、人才培养,关系到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关系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关系到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重大,意义深远。当前,从国家到地方,多个层面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此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也成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高校网络文化总体建设应着眼于以下三个目标:

(一)构建一个设计科学、功能多样、寓教于乐的文化育人网络体系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既有现实基础又有理论依据,通过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极大地拓宽在校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受益面,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这些建设目标,可以通过创新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体系和构建网络平台来实现。

当前,很多高校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展领域,积极加快步伐,全面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如启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加强学生公寓网络入口管理,完成学生宿舍区域网络访问校内资源工作,实现学生宿舍网络可控可管,让广大学生共享学校电子资源;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网络资源数据库;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学校管理、决策工作中的作用;拓展和优化电子政务系统使用功能,完成学校电子政务系统升级改造,不断提升行政办公信息化水平,稳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些软硬件的建设与投入为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前期基础,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力量。

(二)制定一套兼容并包、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网络工作管理机制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应以高校文化软实力和网络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以网络传播的合规律性为逻辑起点,以门户网站、社区、论坛、“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研究平台,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典型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内在规律的把握,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寻找最有效度的应对措施、制度设计和评价机制。要推进创立优秀网络文章计入科研成果、网络文化建设纳入目标考核的激励考核机制,纵横向协同、全方位联动的协调机制,网络作品官方认证、网络舆情监督评价的管控机制,全面构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化建设机制。

(三)培养一支关心教育、潜心研究、热心自律的网络文化管理者与使用者

有效整合网络文化管理者和使用者两方力量,培养一支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和网络空间发展规律、专职与兼职结合的网络管理者与建设者队伍,引导一批克制、自制、理智的大学生网民。在此基础上组建三支队伍,即一支由专家教授、思政教育工作者、社科专家学者组成的网络红客和评论员队伍,一支有公信力的高校师生员工红色“大V”队伍,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青年学生意见领袖队伍。

三、包容性发展视野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设计

针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高校应围绕四项建设内容开展工作,即:建设一个高校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整合网络文化管理者和使用者两方力量,形成考核激励、协调联动、培育反馈三种机制,打造名编名师、名站名栏、名篇名作、名人名校四项精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于牢牢掌握网络思政教育主动权、网上舆论引导话语权、网络管理主导权,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30

(一)组建高校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加强队伍建设

成立高校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的目的是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研究中心一要立足学术前沿,加强学科间的协同合作,努力将研究中心建设成多学科交叉与互动的平台,不断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二要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新内容、科研新方向,同时将课堂教学经验转化为理论研究成果,增强研究实力和水平;三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把教书育人的领域延伸到网络上,把立德树人的作用扩展至网络空间,成为传播正面声音、传递正能量的中坚力量。

(二)搭建多元化的网络文化育人体系,注重价值引领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学校、学校层级管理,有效发挥部门积极性,建立主管明确、监管到位、防控联动的网络管理机制。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格调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搭建多元化的网络文化育人体系。

在校级层面,重点完成五大平台的建设,依托学校门户网站建设新闻资讯类网络平台,依托校内网络论坛社区等建设综合服务类网络平台,依托新媒体学生团体建设信息聚合类网络平台,依托校广播站等建设导航服务类网络平台,依托大学生通讯社等学生社团建设娱乐视频类网络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实现网络文化的创作、教育和传播。此外,针对大学生对“两微一端”的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高校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手机移动终端应用程序,有效融合课程查询、志愿服务、学生天地、就业快报、安全校园等功能,将生活服务与思想教育引导有机结合。

在学院和部门层面,积极进行符合各二级单位工作实际的微平台建设,如新闻网、微信平台、辅导员和学生微博微信等,大力开展载体丰富、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积极拓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

(三)构建立体交叉的网络工作机制,强化科学管理

高校聚集着国家和社会的精英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对于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全国80%以上的文科专家、50%以上的理工科专家和50%以上的院士都在教育系统。应当发挥好高校人才优势,凝聚一批勇于发声又善于发声的优秀人才,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网军队伍。”[4]

高校网络文化可以利用利用其快捷性、延展性、丰富性、平等性、参与性、渗透性、组织性、引导性和虚实结合性,将管理、教育、服务、实践等四大功能融为一体。因此,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数据思维,以大数据平台为主要信息来源,及时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在优势,积极组建一支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政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必须既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又掌握扎实的新媒体技术;既了解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方法,又熟悉网络时代的客观规律;既是互联网时代的受益者,也是互联网潮流的引导者。在推进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评论队伍建设中,制订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家学者、优秀学生参与网络评论的机制办法,形成专兼结合开展网络评论的工作格局;研究制订优秀网络文章优质优酬优先的认定使用办法和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内容的办法,研究制订将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情况列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人物评选条件的办法,要以制度激励人,以指标考核人,构建立体交叉的网络工作机制,强化科学管理。

(四)创建影响深远的网络文化精品,拓宽辐射影响

围绕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渗透并融入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力争“培育一批网络名编名师、开办一批网络名站名栏、发表评选一批网络名篇名作。”[5]要努力提高学校官网官媒的新闻权威性,通过及时、全面、准确的新闻发布,赢得师生的信任与喜爱;要积极改版改造传统媒体品牌,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追访新闻热点,解说新闻故事;要培养和发掘自媒体时代中广大师生在传播领域中的巨大潜力,通过“微宣讲”、“微党课”、“微电影”、“微广播”等灵活多变的传播渠道,传递主流声音,奏响时代乐章。总之,要着力在打造网络文化精品的感染力、创新力、供给力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二次传播力量,占领正面舆论战场,努力扩大高校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化铸校”是新时期全面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高校网络文化发展水平决定着一所高校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水平,需要从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着眼于包容性发展的视野不断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高校网络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网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c_1114051345.htm.

[3] 王志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

[4] 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5.

[5] 李成恩,张言军,崔强,魏千舒.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5):101-104.

责任编辑:刘海涛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Liu Xiaojuan,Xia Xiaohua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is related to national security, people’s needs, talent train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level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etwork era,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The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center on three building goals, strengthen four content construction,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effective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and accomplish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college network platfor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culture education.

inclusive development;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G641

A

1673-1794(2016)04-0077-04

刘晓娟,阜阳师范学院宣传(统战)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夏小华,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安徽 阜阳 236000)。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高校网络文化中心建设项目(Szzgjh4-16);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21)

2016-10-16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