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形态探析

2016-03-28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造型艺术讯息

熊 辉

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形态探析

熊 辉

运用传播学理论阐述了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传播效果等五个要素。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符号传播、生产性传播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形态,并指出乡土社会背景下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求是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基础。

民俗造型艺术;传播形态;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

一、民俗造型艺术的概念及特征

民俗造型艺术一般是指民间艺人结合民俗文化有目的的生产造型活动或过程。常见的民俗造型艺术有:剪纸、玩偶、皮影、年画、泥塑、面塑、陶艺、刺绣、纸扎、印染、根雕、木雕、草编、竹编、石刻等。民俗造型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社会文化传承中既是讯息,又是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民俗性、集体性、程式化、区域性等特征。因此,民俗造型艺术有其特定的传播方式与固有的文化传承途径,反映了文化传播的形态。

二、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要素

传播的主体是人,人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自然与社会环境,这二者构成了传播的基础。民俗造型艺术在人的作用下产生、发展与传播,进而形成民俗文化。传播过程离不开各个传播要素相互作用。农耕社会文化背景下,民俗造型艺术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一般传播学的学理与规律。因此本文将从传播者、信息、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论述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要素与传播形态。

(一)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者

传播者,是指处于传播过程或传播关系的大众媒介组织或个人[1]。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者既指民俗造型艺术的创作艺人,又指某个群体或组织。以民俗剪纸艺术为例,剪纸一般是民间妇女农闲时从事的手工艺活动,她们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以剪为乐、以艺会友。因此,剪纸艺术的传播者一般是一个群体或组织。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承性特征指出传播者不只是个人,而且包括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

(二)民俗造型艺术的受传者

受传者即受众,是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也可以是个人或群体组织。受众能反作用于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可相互转换。民俗造型艺术的受众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民俗造型艺术的学徒(传承人),他们由个人或群体组成。如师傅将民间剪纸技艺教给徒弟,此时徒弟就是受众,若师傅面对一群学生传道授业,那么受众就是学生群体。其二,受众为民间大众,民间艺人们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观赏者,甚至是千里之外的游客。在当今信息社会网络通达的背景下,民俗造型艺术的受众正由乡村民众扩展到社会大众。

民俗造型艺术的受众能反作用于传播者,他们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即时反馈关系。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传播者的民俗造型艺人,将手艺传给作为受众的学徒,徒弟在学习的过程中向师傅反馈学习心得,甚至某些创新思想能启发师傅,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传播。另一方面,作为受众的民间大众,对民俗造型艺术传播者(艺人们)的作品给出相应的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些反馈互动能促进艺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作品。

受众与传播者二者角色转换,主要体现于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承性特征。作为传播者的师傅,将民俗造型技艺传承给作为受众的徒弟A,徒弟A又将手艺传承给他的徒弟B(徒孙),此时的徒弟A已经由受众转变成了传播者。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反映出民俗文化代代传承的历史路径。

(三)民俗造型艺术的讯息

讯息,是在传播过程中赋予意义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非语言行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2],”媒介是人思维的一种延伸,媒介塑造与控制着信息[3]。民俗造型艺术的讯息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民俗造型艺术的各个表现元素,即色彩、图形、构图、形状、材质等元素。另一方面,是民俗造型艺术的功能、象征、意义等。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民俗造型艺术讯息的整体。它不仅涵盖民俗造型艺术的形式要素,而且包含其文化意义。要准确表现民俗造型艺术的讯息,就必须有承载讯息的载体。载体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形式,民俗造型艺术作品是讯息的有形载体,其包含的文化意义是讯息无形载体。

在传播活动中作为传播者的民俗艺人,要表达民俗造型艺术的特定意义,首先必须让受众接纳民俗造型艺术的形式,进而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与象征意义。受众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对讯息进行解读;这种解读也叫“解释项”,符号学家“皮尔斯认为符号还有另一重所指,即解释项。它是符号所引发的受传者基于自己文化认知水平和能力上的反应和解释[4]。”这种解释项是民俗造型艺术隐含的讯息,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解读结果,受众对民俗造型艺术讯息解读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也是民俗文化传播的具体过程。

(四)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也叫传播渠道、信道、手段、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承载者,也是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连接的纽带。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建构、放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5]”,传播媒介为讯息的有效传播找一种合适的理由。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媒介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指民俗造型艺术作品,如民间剪纸作品、泥塑作品、农民画作品等。其二,是指民俗造型艺术所用的材质,如民间剪纸的纸张,雕刻的木材、石材,金属等材料。第三类传播媒介是指民俗造型艺术的制作过程,如石刻艺人从草稿、线稿、绘图、粗刻、精雕、打磨、成型等工艺过程。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沟通、图文传达、动作示范、经验传授等共同构成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媒介。

(五)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受众对讯息的反应或回应。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效果,是衡量传播现状的有效标准。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机制,以芜湖民俗铁画为例,铁画艺人希望自己的作品带给更多的人美的享受。他们需要听取受众的建议与意见,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民俗铁画越来越受欢迎。其次,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一种师徒传承关系,即受众就是民俗造型艺术的学徒,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制作工艺、造型手法等,直接关系到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效果。这体现了民俗造型艺术传播的积极作用。对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效果的考察,有利于形成自我监管体系,有利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有利于促进民俗造型艺术的活态发展。

民俗造型艺术传播效果还与受众的接受程度有关,也受地域生产生活环境影响。郭沫若先生在谈到南北民间剪纸的差异时说“曾见北国之窗花,气味天真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6]”。北方剪纸粗犷稚拙,南方剪纸玲珑剔透,这种风格差异反映了民俗造型艺术在各个地域的传播效果。“各地人民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状态、性格特征[7]”等所形成地域文化差异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三、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形态

民俗造型艺术传播属于艺术传播,除了特殊性之外还具有传承性、集体性、民俗性等特点。它们影响着民俗造型艺术传播的形态。

(一)民俗造型艺术的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组织或机构运用传播技术与商业化手段,以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制造与传达活动。大众传播被认为是一种由媒介组织向大众的 “单向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8]这种传播适用于大量讯息的快速扩散。它具有单向性、商品属性、制度化等特征。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遗产继承功能,文化通过大众传播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大众传播承担了社会表层范围的文化传承责任[9]。”在一定程度上,大众传播充当了社会化机构执行文化传播与文化守护的功能。民俗造型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是文化制度传承的表现。如国家法定节假日春节、端午、中秋等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制度,它无形中促进了众多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与传承,如剪纸、花灯、面塑等这些民俗造型艺术每到春节就成了祥和、幸福的代名词。它们反映了文化制度传播视角下民俗造型艺术的大众传播形态。

另一方面,民俗造型艺术品也是一种传播媒介,它作为民俗艺术的形式而存在,为民俗艺术的传播起到直接推动作用。民俗造型艺术的这种媒介特性为它的自我传播提供了条件。

(二)民俗造型艺术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典型的社会传播,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者是个人或集体,最特殊的传播形式是师徒传播,这是古老的人际传播形式之一。

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传播。传播主体是独立意志的个人,他是由一定社会关系连接的,如亲情、友情、爱情、师徒等关系。这种人际传播表现为情感传播的形式,在民俗造型艺术传播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民间艺人的坚守之情。如安徽霍邱县的皮影戏,如今会表演与制作皮影的仅有六七十岁的几位老人,他们始终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手艺,坚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其二,传播民俗技艺。老艺人希望把手艺传给更多的人,他们通过亲力亲为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手艺。无论是老艺人坚守民俗造型艺术,还是寄托于传统师徒交情,都表现为民俗造型艺术的情感传播。这是一种艺近乎道的匠人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俗文化传播的精神形态。

(三)民俗造型艺术的符号传播

符号是意义的外在表现或信息传达的媒介。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将符号分为:形式与意义(内容),即能指与所指;“所谓能指也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即能指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或意义[10]”。民俗造型艺术的所指层面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一成不变的范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既是社会习俗所规定的又是任意的[11]”,这为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

民俗造型艺术的符号分为显性符号与隐性符号。显性符号是自然造物,用来表现作品的固有元素,如颜色、材质、形状等,显性符号传播着民俗造型艺术作品的表层信息。按照符号学学者赵毅衡所言:“符号必有意义”,民俗造型艺术的显性符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剪纸、年画寓意着吉祥与美好,河南浚县泥狗狗装饰着黑、红、黄等色彩有祈福意义。潍坊形色各异的风筝是自由的象征。隐性符号是指民俗文化约定俗成的语义表征,它附加着时代背景、地域文化、个人理解等未定的信息,并具有某些强烈的民俗程式。如北方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人们要剪龙、蛇(俗称小龙)贴在屋内外,这种剪纸符号意义是祈求全家平安。南北各地有端午节张贴‘宝葫芦收五毒’的剪纸习俗,寓意漫长的夏季辟邪消灾。显性符号与隐性符号都是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媒介,它们承载着符号传播的形式与意义功能。

(四)民俗造型艺术的生产性传播

生产性传播来源于我国公认的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之一“生产性保护”。国家文化部在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4号文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是“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方式[12]”。因此,依据生产性保护原则,提出生产性传播理论,它适用于同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造型艺术。生产性传播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主要传播任务,以科学、准确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播理论记载传达真实信息的过程。

民俗造型艺术的生产性传播关键在于传播者、讯息与传播媒介。传播者在生产性传播中发挥着控制全局的作用,传播者不应急功近利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应为了弘扬民俗工艺精神与振兴民俗文化而传播。生产性传播的讯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俗造型艺术的整个工艺制作流程。另一方面是工艺制作过程中难以言传身教的技艺经验,如陶瓷艺术中的“观火相”、染织工艺中的颜料调色等技术。传播媒介除了民俗造型艺术作品之外,还包括制作作品所用的各种材料及工具。同时民间艺人也是生产性传播的重要传播媒介,他在生产性传播中既是传播者又是一种鲜活的媒介。传播者亲自参与民俗造型艺术的各项传播活动,形成了民俗造型艺术活态的生产性传播。

民俗造型艺术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生产传播离不开乡土社会的民风民情。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一方面是乡土社会物质生产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乡土社会广大民众淳朴生活的精神需求。二者构成了民俗造型艺术传播的根基,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多样化的民俗造型艺术传播形态。

[1] 黄旦.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2):2-9.

[2]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8.

[3] 杜书瀛.媒介直接就是生产力[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9-103.

[4] 张淑萍.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符号学解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92.

[5] 尼尔· 波兹曼.娱乐至死[M].何道宽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裴小旗.民间剪纸与民俗生活的依存关系[J]美术研究,2009(4):75-79.

[7] 韩波.论民俗艺术作品的共性和风格差异[J].艺术探索,2011(1):99.

[8] 石磊.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互动——论人际传播在大众传媒中的运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198-201.

[9] 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纲要[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14:143.

[1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35.

[11]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6.

[12] 段友文,刘禾奕.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模式的文化哲思[J].民间文化论坛,2013(3):65-71.

责任编辑:刘海涛

Research on Folk Plastic Arts of the Communication Forms

Xiong Hui

This article firstly expounds the five elements of folk plastic arts through communication theory, which include communicators, audiences, messages, media, and communicating effect. Then, it analyzes th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of folk plastic 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mbolic communication, and productive communication, and notes that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needs are the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of folk plastic a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society.

folk plastic arts; communication forms; communicator; message; medium; audience

G206.2

A

1673-1794(2016)04-0063-04

熊辉,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民间艺术与传播(安徽 六安 23701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项目(SK103762015B06);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AHSKY2015D57)

2016-05-16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造型艺术讯息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生命的讯息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