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使科学课更具探究性

2016-03-25徐晶

考试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学课探究性信息技术

徐晶

摘 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充斥的社会,五花八门的信息扑面而来,在令成年人措手不及的同时,也包围着孩子们。文章就信息技术使科学课更具探究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科学课 探究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完善,信息的不断普及,学生的知识面远远大于从前,光靠“两片嘴皮”的教育方式已经基本不能让学生满足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新课堂已经慢慢融入教室。特别是现在的一些课程,它的设计完全从学生自身出发,注重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仅靠讲是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的,必须辅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使教学变得完美。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出现的科学课程,我认为是这一理念的最充分体现。接触过科学课本的老师都知道,科学课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完全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切都是以孩子为中心,老师只是做辅助指导工作,而且很多课在设计上完全是让孩子自己设计并做试验,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信息技术课到现在的科学课,我觉得社会信息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科学课教学中必不可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使教师更容易营造立体的教学环境,以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使学生全方位受到科学的熏陶。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创设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空间,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从而将他们引入大胆创作和自我表现的状态,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在反思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通过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现在科学课的前身是传统的自然课,在传统的自然课教学方法上,老师是比较省力的,课堂教学也好组织。但是,其最大弊病就是扼杀了学生自主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自然学习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在课堂中巧妙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二、身临其境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拓展思路,激发探究。

新一轮课改为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与更广阔的空间。科学教学更需要恰当发挥多媒体教学素材的直观性、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独特优势,为教师控制学生注意力、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强化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工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同时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利用多媒体制作的电脑课件,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优美的画面等形式,在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有其他传统教学方法(图片、语言、文字)所远不及的优势。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秋冬季的生物》一课,如果按照老式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就很难上好这一课,学生很难想象由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这一过程,也很难了解为什么有些植物冬天死去而春天又复活。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用动画处理软件制作出蝴蝶蜕变过程,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感官刺激,更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新奇之余,产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三、在探究中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探究性学习的一大特点是学生可以在学习的时候进行同学间的协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组同学,同组同学可以主动帮助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同学,从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快感,体会到由老师讲授而操作成功强上百倍的成就感。从中尝到甜头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怎么可能轻易丢掉这种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呢?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一些录像告诉学生,不管你在做什么,你都身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没有其他人的帮助,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工厂里、在办公室里、在学校里,都会有不同的人在有意无意地帮助你。我也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各种试验中,合理分工、井然有序地忙碌着,不管试验是否成功,在这样的环境中都锻炼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皮亚杰的信息处理能力说和奥苏贝尔的信息处理过程说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由接受型学习变为信息型学习,是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其实,异想天开是孩子们的天性,刨根问底是孩子们的本能。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奇妙的、五彩缤纷的,在课堂教学目前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吸引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在发展学生协作学习的同时,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美妙的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向科学领域探究是十分恰当的一对组合,也是社会发展、教育进步的必然。

猜你喜欢

科学课探究性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