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6-03-25王建飞

考试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王建飞

摘 要: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地图的大量运用已经成为现如今中学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地图运用恰当,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堂教学知识,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教学地图 初中地理教学 运用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不难发现,在新的初中地理教材当中,教学地图所占篇幅越来越大。以前大篇幅的文字叙述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新添加的大量教学地图。回想平时的教学工作,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面对大篇幅的文字材料,他们更多地流露出来的是不耐烦,而当他们看到图片或是一幅地图时,在他们的脸上能看到一丝兴奋,更加坚定我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决心。

与文字材料相比,地图或是地理图片蕴藏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和地理技能,它具有显著的空间性和综合性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分析,或是想象、判断、推理、归纳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1]。据有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对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知识的吸收比率大不相同: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2]。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人类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大脑储存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而视觉获得的知识多来源于各类图像。那么,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过程也会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当遇到某一个地理问题时,若能提供一定的地理图片,使学生能置身相应的地理情景当中,不断刺激大脑视觉神经,思维被最大限度激活,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就会变得轻松并且愉快,最终效果也会令人满意。

运用地理图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而且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涵盖的不仅仅是地理学知识。只有将各类地理图像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起到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另外,现在的考试题目也大多以地理图像形式呈现出来。所以,地理图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地图呢?

一、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地图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各科难度都有所增加,而地理作为一门新学科,学生还不熟悉,对他们来说,还不知如何下手学习,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理解能力还不够,所以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循序渐进,慢慢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而对于地理图像的学习,同样要有耐心、有步骤地进行。

(一)学会看图的标题

地理图像的标题基本说明了这幅图像所具有的属性,这是阅读地理图像的第一步。在初中四册书地理课本中,大量运用了各类地理图像来说明问题,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是活动题都涉及相应地理图像,这也凸显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所以,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理图像,明白某一幅图像所要表达的意思,努力改变学生盲目识图的习惯,学会带着问题看图。

(二)会看地图“三要素”

所谓地图的“三要素”,即图例、比例尺和方向。只有学会了看这三个要素,学生才“会看图”,“看准图”。这三个要素里面最重要的是图例。地图图例,类似于文言文里面的注释,某个图标,某种颜色,抑或是某个文字,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全是从地图图例里面获取,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认准图例再识图。只有这样,学生在填注地图时才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节《疆域》时,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就出现了混淆,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读图之前没有认真看图例,最终将朝鲜和越南当做我国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三)会看地图内容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责任重大,由于学生对地图所要表达的意思还理解得不是很到位,因此教师要进行积极引导。适时根据地图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试着从地图的标题、图例等方面进行思考,逐步突破,循序渐进地获取相应地理信息。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教师要积极进行归纳总结,并阐述一些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主要学习自然地理方面知识,我在第二章讲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这一部分知识时,先引导学生读《世界年气温分布图》,让学生明白这是一幅全球气温的分布图,反映出了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读图,我们要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紧接着,我将问题细化,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在读图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赤道地区比两极地区气温高,为什么夏季和冬季南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有差异,为什么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分布有差异,为什么海拔高的地区气温较低。通过小组讨论,这些问题被相应解决,影响气温的因素也就被总结出来。而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我们又涉及另外一幅图《世界地形图》。在读《世界地形图》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这幅图能够反映出某一地区的海拔,因而就需要教会学生识读海拔高程表,同时让学生学会根据某一地区相应颜色判断其大概海拔。进而,让学生明白海拔会影响气温分布。

二、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地图

(一)适时运用地图

地图作为学习地理不可或缺的一项工具,我们要学会恰当地运用它。一节课给我们的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如何在恰当的时间有效地运用地图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课前复习,可以简单运用一下。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印度》一节课时,可以将印度的轮廓板绘,提问它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一些城市的分布等问题。当然,在绘图过程中,切不可以追求绘图的完美而浪费时间,只要将知识简明地反馈给学生即可。同样,课堂总结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地图,将整节课所学知识绘制到一张图上,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效果明显。甚至在课堂导入时更可运用地图,比如在学习《巴西》时,展示南美洲地图,提问:2014年世界杯在哪个国家举办?指出巴西的位置后,大家对巴西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一目了然,紧接着讲解其自然环境。

(二)各类地图的综合运用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征就是联系性。各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所以在地理图像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地理事物的联系性。八年级下册讲解《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在划分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之后,可将前面学过的我国地形单元、地势三级阶梯分布、气候类型、温度带、干湿地区等叠加进去。这样,每一个地理区域处在第几阶梯,气候类型是什么,有哪些地形单元便可一目了然。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必然联系。

(三)教师运用地图的技巧

1.不可过度追求板图的准确性,要紧抓课堂教学重点。比如某大洲的轮廓,不要求百分百相似,只要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所掌握即可。同时,尽量边绘图边讲解,让学生也跟着绘制,既节约时间又让学生眼、手、耳、脑都活动起来,效果更佳。

2.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指图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和讲解一致;指图的速度要适当,不可太快,要和学生的思维速度相当;指图要准确,比如山脉按走向指,河流按流向指,城市位置要准确;教师还要时时注意提醒学生看图。总之,我们既然要教会学生识图,就要严肃对待,只有我们自己认真了,学生才会认真学习,我们期待的效果才会达到[3]。

3.无论是黑板板图,还是多媒体课件绘图,都要以课标为依据,切不可偏离课程标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而掌握这门语言,学会运用这个工具并不是易事。但我们要坚信,一旦学会运用地图,它所带给我们的效果绝对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掌握这项本领。

参考文献:

[1]宋亚平.教学地图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运用.2009.

[2]丁淑君.以地理图像导学培养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2005.

[3]阙湘君.浅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2010.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强化“互动式教学”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