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16-03-25沈爱华

考试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活动

沈爱华

摘 要: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及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学生将学得很有兴致。数学课上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对课堂有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认知程度与学习热情;通过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力的增强,让学生在思想根部对数学兴趣的细胞自然分裂,最终学会学习。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工作谈谈体会。

一、增强授课的趣味性,个个都是厉害的

教学的过程是与学生沟通的过程,加强语言沟通与互动是授课的关键。知识的来源通过视觉与听觉感官,经大脑加工形成知识与技能。干枯的数学知识点,寓于故事或肢体动作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每个学生只要以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思维立即就会变得灵活起来了,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娱乐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的聚焦视点归位,诱发兴趣,并引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例如,《循环小数》的课前谈话,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来到了森林里,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热情地留下了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春、夏、秋、冬,很快一年过去了,白雪公主在这里又度过了一个春、夏、秋、冬,就这样,白雪公主在森林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这样有趣的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激起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感知了何谓“不断重复”的现象,为学习循环的概念打好初步认识的基础。

再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完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拓展延伸题:把棱长5分米的正方体,如下图,切成4个大小不相等的长方体,所有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总和是( )平方分米。

学生看了题目后,都感到无从入手,都认为条件不够。我让学生自发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将备好的正方体橡皮擦当成木块,小组合作相互启发,按图所示,截成四个大小不相等的长方体,体会增加了哪些面的面积。学生从操作中悟到:木块截成四块,实际是截了2次,每次截完后虽然增加的面大小不一,但合起来都是一个正方形。原理搞清楚后,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发现:我也可以和老师一样厉害。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大胆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好学的热情充分展示出来了。这样既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的体力消耗,又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在活动中形成数学意识,又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自信心。

二、增加课堂的参与度,个个都是好样的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压制了,他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懒惰。课堂必须由严格遵守常规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变得更有情、有趣、有味,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数学成为他们愿学、乐学的学科,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1.引导知识迁移,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把新课知识通过分散难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新知识既与旧知识紧密连在一起又能从旧知识中脱颖而出,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学《循环小数》新课知识时,我改变了以往教学上先教后学的程序,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前置性研究:怎样把下面的小数进行分类呢?分类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1)4.3555……(2)0.22……(3)3.1415926……(4)0.9358(5)5.646646……(6)0.17272。对于这些数字,先让学生根据问题一边仔细观察一边独立思考,接着再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流。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把上面数字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点,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样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也可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从“先教后学”过渡为“先学后教”。

2.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大部分后进学生学习情绪低落,缺乏自信,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基础较差,听不懂上课内容,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二是性格内向,没有自信,即使不能理解所学知识,也不质疑或发表见解。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成为“局外人”,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鼓励,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深化理解所学内容,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加强认知的生活化,个个都说我要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把枯燥抽象的知识设计得更儿童化、生活化并引进课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掌握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性,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最后形成了“我要学”的可喜氛围。

1.可用身边的事为数学课导入生活应用元素。一些典型问题具有特殊的算理,这些抽象的算理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明确算理。

如,班里多数学生有坐过动车经过隧道的经历,学习《行程问题》时,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一列动车通过450米的隧道需12秒钟,这列动车每秒行50米,问这列动车有多长?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比简单的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稍复杂,四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把课桌当做隧道,把铅笔盒当做动车,做模拟演示。学生经过实际操作,便容易找到解题的“窍门”——原来动车通过隧道,车头还要多行车身的距离,动车才算全部通过隧道。动车10秒钟所行驶的路程包括隧道的长度和动车的车头到车尾的长度,最后学生列式计算得出动车长为150米。

这样利用触手可得的文具进行操作,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把复杂隐蔽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简单直观的演示,学生很快弄清了算理,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参与式学习。

2.可用身边的物为数学课导入生活应用元素。在学习《图形的运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钟表、车轮、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的运动现象,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并用手指模仿做动作。手脑并用,学生深刻感受到旋转运动的特征。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旋转的现象,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这为正确表述图形的旋转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体会到了数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数学知识充满生活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习数学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颗巧克力,入口微苦,却甜进心田。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