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瞄准数学课堂,开展讨论创优

2016-03-25周珏

考试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条边两位数长方形

周珏

在实践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大有文章可做。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效的课堂环境,让讨论的氛围更浓厚,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精心设计问题,让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合理,提升讨论的价值;科学合理地引导,提升讨论的层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这样,讨论的优势才能得以体现。

一、营造适合讨论的课堂环境,加强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

1.物理环境的营造——合理使用教室空间,科学安排座位。

讨论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活动经常按照成对或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和任务小组成了教师注意的核心。因此,教师在安排座位时需要注意:座位空间的安排既要方便学生交流,又要方便教师对讨论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监控。如下图,在讨论时我会安排两人一组的“一字”型;四人一组的“口字”型;或者是6人一组的“马蹄”型;又或是8人一组的环形。

这样的安排使小组成员能够围成一圈并且相互靠近,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平等交流,互利互补,不仅提高了小组活动效率,而且促进了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

2.心理环境的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的前提。教师要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学会放下老师的架子,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人际沟通,以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安全且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以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支持和尊重不同学生所持的不同见解,调动学生之间展开热烈争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二、精妙设计讨论问题,提升讨论的价值

1.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要促进学生发展,必须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系统上进行发展,而学生的课堂上的认知系统,就成为他们以后逐步提高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切入到学生认知系统中的问题,使学生有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的愿望,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出示:1套书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元?学生列出算式:24×12=?生1:24×10=240(元),24×2=48(元),240+48=288(元);生2用笔算的方法。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一知识点,如果单凭老师讲解,学生只能记住笔算的算法,而对于为什么要把两次乘积分上下两层写和为什么第二个积的末尾数要与十位数对齐的算理就不太明白。于是我针对这一知识的特点,紧紧抓住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他们根据情景、旧方法、新算法三者之间各部分关系展开讨论,在经过思维的碰撞、交流后,讨论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原理,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富有思考的价值。

2.要有一定的梯度。

教师要设计一些阶梯式的问题,形成提问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这样递进关系的问题组,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学生讨论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时,教师依次设置了一系列问题:①+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②分母不同就是什么不同?③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那么怎样才能相加?④怎样通分?教师合理安排了问题的坡度,使学生在这四个问题的探讨中,思维发展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不仅理解了异分母分数相加需要通分的道理,而且能自己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从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科学引导学生讨论,点燃思维的火花

1.在引导中督促。

比如,我在上《认识平行》一课时,全班分小组都在展开紧张而热烈的讨论,我也参与到第三小组的讨论中。这时,第五小组的戴科同学忽然涨红了脸站了起来,既生气又委屈地大声报告:“周老师,沈新程说从直线外一点可以画两个戴科!”全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面面相觑,甚至有人低声笑起来。我这才从第三组的讨论中回过神来。应该怎么办?我在暗暗问自己,但心中依然没有对策。我转过头去,发现沈新程正龇着嘴,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伏在桌子上假装看书呢!一副干了坏事后洋洋自得的样子!好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很自命不凡。这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借助集体的力量,我慢慢地说:“如果经过直线外一点能画两个戴科的话……”出乎意料,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那经过直线外一点也能画出两个沈新程!”风波就这样轻易地被化解了,再没有一个人偷笑或议论。大家又投入到刚才的讨论中了。这时,我偷偷看了看沈新程,他也完全收掉了刚才的顽皮嘴脸,像个泄了气的皮球,老老实实地坐在位子上听别人发言、记录,不时自己主动举手要求发言。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在引导中推进。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进一步了解为什么确定长方形的大小只要确定一组邻边的大小。教师设计了猜一猜:哪个长方形大一些?一开始有学生认为一边长5厘米的图形比一边长3厘米的图形大。这时,我引发学生思考:“只知道一条边,能比大小吗?”学生积极展开思索,随着探讨的深入,很快有学生发现:只知道一组对边的长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要知道另一组对边的长度,才能比较大小;结果有三种可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又呈现3种情况后,在讨论中明确:一个长方形只知道一条边,是不能确定大小,至少要知道2条边。于是又引发问题讨论:“长方形有4条边,知道哪2条边才能确定长方形的大小呢?”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进一步明确: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只要知道图形中的不同的2条边,数学上称之为“邻边”,就能确定长方形的大小。这样的设计,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由一维到二维的推进,促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获得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实践表明,有效的讨论,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效掌握讨论教学,优化讨论,发挥讨论的优势,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将讨论教学演绎得更精彩。

猜你喜欢

条边两位数长方形
图的Biharmonic指数的研究
我爱长方形
巧算两位数加法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2018年第2期答案
长方形的困惑
两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