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推出被动式外骨骼

2016-03-25

兵器 2016年2期
关键词:导弹

虽然美、俄、法等国早已研发出多型增强士兵负重能力的机电式可穿戴外骨骼设备,但大多结构复杂、关节难以配合人体复杂的运动、需配备微处理器、耗能高,还增加使用者劳动强度。为此澳大利亚国防科技组织(DSTO)的“作战外骨骼”采取了无需能源的被动式设计和极简路线。它并不增强士兵的负重能力,而是利用能随穿戴者弯曲的柔性钢缆,将穿戴者肩部、脊柱和腿部承受的负重直接转移至地面,降低身体负担和疲劳。该系统重量不到3千克,能将澳军士兵85千克的标准负重减轻66%,且成本较低,能基本保持天然运动能力,便于与穿戴者和装备集成,不用时可拆卸携带。目前它正在概念验证,可望两年内投入战场。

法国开发制导火箭弹

2015年10月底,法国泰雷斯集团的子公司FZ成功试射了FZ275LGR型70毫米半主动激光制导航空火箭弹。试射从南非空军的CSH-2“食茶隼”攻击直升机上进行,成功命中了目标。该武器长1.75米,重12.5千克,有4片折叠鸭翼,射程1500?6000米,无需改装即可安装在现有70毫米火箭发射巢内。它可以安装在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地面车辆、轻型船艇上,还能在平台、导弹之间建立双向通信,可打击静止或活动目标、轻型装甲目标、小型船艇和狙击手,有效地降低了攻击平台打击目标的时间和成本,减少了平台暴露在敌方火力下的时间。其1米以内(6000米射程时)的打击精度在非对称作战中具有较低的附带损伤风险,而且成本明显低于空地导弹,射程远于机炮。

美国试验核炸弹新改型

2015年10月底,美国国家核安全局和空军在内华达州托诺帕靶场进行B61-12核炸弹的第三次研制试投。试验用弹从美国空军的一架F-15E“攻击鹰”战斗机上投下,未安装核装药,重点在于检验核武器延寿改进的效果,但它安装了空军提供的尾部制导组件。B61-12长3.7米,重317.5千克,装有由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制造的热核弹头,首次空投试验是2015年7月1日。B61-12的延寿改进涉及其核部件和非核部件,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对现有部件的翻新,以便在延长其服役时间的同时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从2020年开始,B61-12将替代美国空军现役的多型B61系列旧核炸弹,成为美国核武库中的主力核炸弹,除F-15E外,到2024年F-35战斗机也能携带。

美军研制爆震炮弹

当今复杂作战环境下,美军的对手常从人口密集的平民区发射迫击炮弹,而美军的反击却担心伤及平民。为此美军正以现役81毫米迫击炮使用的改进型M853A1照明弹为基础,研制只会暂时使目标丧失意识的非致命间瞄弹药(NL-IDFM),从而不必担心平民伤亡风险就能实施反击。这种爆震弹可从超过1千米距离外发射,如果能够为这种迫击炮弹添加红外或紫外示踪剂,炮弹落点周围被波及的敌军还将带上自己意识不到的标记,美军可以通过侦察设备从平民的人群中将其辨别出来,以便加以打击或逮捕。如果遇到暴乱的人群,也可以使用这种非致命炮弹快速控制。如果获得国防部批准,这种爆震迫击炮弹还将装备陆军国民警卫队等军兵种,预计从2017年底开始采购。

“陶”式导弹将有新发射器

2015年9月中旬,雷声公司测试了用于发射“陶”式导弹的“鹰火”发射器。“陶”式导弹家族已有69万发在40多国军队的1.5万个各式平台上服役。雷声公司自筹经费、历时三年研发的新发射器将为这些用户提供更先进的发射能力。“鹰火”结构更紧凑,可更换部件从原来的18个减至5个,既能发射线导导弹,也能发射非线导型号。借助集成了非制冷凝视阵列红外瞄具(宽、窄双视场)、作用距离6千米的人眼安全激光测距机和火控单元的目标捕获系统,探测及识别距离大大增加,远距离成像更为清晰。锂电池使射手静默观察时间从原有的两小时增至9小时。它还具有内置的自检能力、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新手柄。

俄即将部署S-500导弹

2015年12月,俄军声称将很快接收首批预生产型S-500“普罗米修斯”防空导弹。S-500仍由金刚石-安泰集团研制。作为S-400防空系统的改进型号,S-500的雷达探测范围更广,其拦截弹射程超过185千米,系统反应时间从S-400的9?10秒减至3?4秒。据说S-500能在200千米高空同时拦截10枚射程600千米的近程弹道导弹,而S-400最多只能同时拦截6枚射程400千米的目标。S-500使用的拦截弹仍与S-400相同,都是77N6-N和77N6-N1,据称它们都能直接命中以7千米/秒的高超声速飞行的目标。俄罗斯认为,目前美国的“爱国者”PAC-3导弹防御系统能与S-400抗衡,但S-500将重占上风。

美韩开发应对朝鲜威胁技术

韩国国防部将开发一种隐形无人机,从朝鲜防空系统防区外侦察和打击朝军火炮和各型弹道导弹。目前韩军只能在开战三天后使朝鲜70%的远程火炮失去进攻力,这种无人机将能消灭更多隐蔽在坑道内的火炮和舰艇,还能用子弹药攻击更小的目标。韩国还将研究用无人机探测非法进入军事设施的人员,用无人水面艇搜索和扫除水雷。同时,美军也正为驻韩美军联合部队开发一体化早期预警系统(JUPITR)。目前在美军各军事设施中,宪兵负责光学摄像头、地面监控雷达、地震和声学传感器等部队防护系统,生化专家负责生化传感器,JUPITR将集成它们,相互对比数据,以更快地对各种攻击作出反应,2015年6月该系统在乌山空军基地进行了演习。

日本将向石垣岛部署导弹

2015年11月26日,日防卫官员向冲绳县石垣市长解释了在当地部署地空和岸舰导弹的目的。石垣岛是距钓鱼岛距离最近的有人居住岛屿。这些导弹将由500名自卫队员操纵,将有效封锁附近进出太平洋的航道。作为2019财年开始的5年中期防卫计划的一部分,日本还将向宫古岛和奄美大岛部署更多部队,并建设一支在离岛受到侵犯时能响应的部队,后者由680人组成。近年从美国采购的17架V-22“鱼鹰”倾转旋翼机、F-35战斗机和“全球鹰”无人机,都有增强海上争端应对能力的意义。另外日本政府称从2015年4月到10月的半年内,航空自卫队共出动231架次战机,拦截中国飞机。到2015年11月30日,中国公务船只在2015年内进入钓鱼岛附近海域已达32次。

俄军力恢复有水分

与2011年相比,俄战略导弹和潜射导弹部署分别加快8倍和1.7倍,战斗机产量提升4倍,直升机5.5倍,水面舰船和潜艇10倍,防空导弹2.5倍。不过2011年俄军装备更新停滞,现在数倍增长只是恢复正常水平。2015年俄战略导弹部队可望完成接收50套新装备的目标,但这个数字包括洲际导弹、发射车、机动指挥车、战斗保障车辆和工程保障车辆,而不是官方含糊其辞的50套武器或50枚洲际导弹。2016年战略导弹部队武器试验次数将增加一倍的宏图也缺少参照。据说已完成试飞的T-50战斗机首批订货只有12架,能否达到预计的52架要看情况。俄还在初步估算2018? 2025年装备采购需求,但有消息表示在经济形势稳定之前很难开始装备采购。

美国加快更新教练机

美国空军现役的447架T-38C虽然经过改装,但平均寿命已达44年,2008年就发生过金属疲劳引发的亡人事故,因而原定2023年开始接替的T-X教练机被要求2017年初步形成战斗力,但由于经费紧张,最早也要2017年下半年签订合同,2019年底交付首批6架样机,2022年交付生产型,350架全部交付可能要到2029年。除作为高教机,T-X还要作为F-22/ F-35战斗机的入门教练机,如果能承担加油/运输机飞行员训练,还可能增购200架。目前参与竞争的有意大利马奇公司与美国雷声公司合作、以M-346为基础的T-100;诺-格公司与英国BAE系统公司合作提出的全新设计;韩国航宇工业公司与洛-马合作、以T-50为基础的设计(洛-马还有备份方案);波音与萨伯公司的设计。

美国可能更多出口“战斧”

在2016财年预算中,美国海军竭力保持陆攻型“战术战斧”(TLAM)的生产和库存数量,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美国希望多借助盟国的力量,为此美国海军学会专家建议:不妨向北约及太平洋地区盟国出售“战斧”。目前英国已装备第III、第IV批次“战斧”,澳、加、丹麦、意、日、荷和波兰正在评估购买的价值。除“战斧”外,如果能配合F-35战斗机、P-8海上巡逻机、EA-18G电子战飞机、MQ-4无人侦察机和E-2D预警机等先进装备,盟国将拥有可观的战力。此举除显示美国对盟国的信任和承诺外,如果盟国的“战斧”与美军协同作战,将形成新的分布式杀伤能力,使对手疲于应付,机动能力受到严重限制。

阿联酋、沙特急购中国无人机

英国简氏周刊最近报道:大西洋理事会近日透露,沙特及阿联酋紧急购买了中国生产的军用无人机,用于对也门胡塞武装的作战。前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詹姆斯·琼斯和沙特驻美国大使顾问纳瓦夫·欧拜德也证实,因为美国国会没有及时批准向沙特及阿联酋出口军用无人机,两国转而向中方寻求此类装备,最终成功交易。美方智库认为,此次无人机出口事件是美国在为盟友提供装备上的一次失误。美方在提供军火时需要客户接受繁杂的最终使用监控协议,并对装备使用的情况进行追踪,这往往使美国的盟友感到不舒服。而美国作为出口方在军备成交前冗长艰难的审批过程也使盟国不得不转向其他国家寻求特定的军事装备。

日本将试射超音速反舰弹

2015年11月底,日本防卫省宣布定于2016年内在日本海实弹试射新型XASM-3反舰导弹。导弹将由航空自卫队的F-2战斗机携带,在小松空军基地附近发射,靶舰是一艘退役白根级驱逐舰。目前该弹已在F-2战机上完成气动试验和捕获-分离试验,即将完成样弹生产。采用双进气道冲压喷气发动机的XASM-3全长5.25米,重900千克,速度可达马赫数3,弹道末段能掠海飞行,射程超过150千米,惯性+GPS(中段)+主/被动雷达导引头(末段)制导。该型导弹由三菱重工和日本防卫省采办、技术和后勤局于2010年开始联合研制,预计2016年完成,将替代现役的ASM-1和ASM-2反舰导弹。其超音速和掠海攻击性能将大大增强对手的拦截难度。

美海军加快无人机评估

2015年11月20日,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完成了MQ-8C“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的作战评估。经过累计83.4飞行小时的11次试飞,MQ-8C测试了对海上及陆地目标的搜索和侦察能力,续航力达到278千米,有效载荷超过318千克,分别达到现役的MQ-8B型的2倍和3倍。当前MQ-8B已在“沃斯堡”号濒海战斗舰上完成1.6万小时飞行,能与MH-60有人直升机协同行动,MQ-8C也将于2017财年上舰试验。2015年11月17日,MQ-4C“特里同”无人机也开始为期两个多月的作战评估。它将在6次飞行中检验在情报、水面战、两栖战等各种任务中的侦察、识别、分类和跟踪性能以及操纵和维护可能遇到的挑战。2016年,海军购买了3架生产型MQ-4C,如果正式决定投产,最终可能订购68架,2017年首架服役。

美国极地破冰船更新受阻

目前,美国海岸警卫队只有一艘“北极星”号重型极地破冰船和一艘“希利”号中型极地破冰船在服役。“北极星”号与另一艘因2010年6月发动机事故而停航的“北极海”号分别是1976和1978年开始服役的,已超出原定30年服役寿命。海岸警卫队需要3艘重型和3艘中型破冰船才能完全满足在北极的需要。替代旧船的新重型破冰船成本约9?11亿美元,美政府2013财年为新船在五年内安排了8.6亿美元,预计2018财年签订建造合同,2023财年交付,但这笔投资目前已连续降至2.3亿和1.66亿美元,其开工时间显然无法保证,只知道白宫计划2020财年采购,2024?2025年服役。为此,刚在2012年进行过翻新的“北极星”号还将服役到2019年。

LCS采用欧洲雷达

由洛-马公司建造的自由级濒海战斗舰(LCS)将从LCS-17开始采用空客公司防务分部开发的TRS-4D三坐标有源相控阵雷达。与安装在德国F-125护卫舰上时不同,LCS上的TRS-4D将采用单面机械旋转天线而不是固定天线阵,这将是美国海军首次采用这种天线。TRS-4D集监视、目标获取、自卫、火力控制和航空管制等多功能于一身,最大探测距离250千米,最多可跟踪1000个目标,为火控提供4个火力通道。它的氮化镓电扫阵列天线灵敏度高,能测到雷达反射截面0.01平方米的目标,跟踪距离精度小于15米,对小艇、海上巡逻机的发现距离分别为14千米和100千米。3个月任务无需维护的概率大于99%,部件故障平均间隔超过3000小时。用户在战舰服役期间还可根据不断变化的威胁调整雷达参数。

俄核鱼雷毁灭美国

俄国家电视台在2015年11月的节目中播出了可摧毁敌沿海重要城市的“斯塔图斯”-6(美国称为“大峡谷”)核鱼雷计划草图画面,节目内容有关普京如何应对反导的计划。事后俄官方发言人称这是“无意泄密”。“红宝石”设计局设计的这种长24.4米、航程9976千米的“核动力鱼雷”已经要算无人潜艇,它将携带100万吨当量核弹头,下潜深度1000米,最高航速104千米/小时。俄海军未来的“哈巴罗夫斯克”号可(在艇外)携带6枚该型鱼雷。该潜艇比北风之神级短,没有弹道导弹发射筒。俄2007年下水的“萨罗夫”号试验潜艇也能容纳同等尺寸鱼雷。2012年开工,基于奥斯卡II级核潜艇的09852工程潜艇也能携带4枚。

福特级航母采用增强现实技术

由于饱受预算超支与工期延迟的批评,纽波特纽斯船厂希望将福特级第二艘CVN-79“肯尼迪”号的建造工时比CVN-78“福特”号减少18%,同时节省10亿美元造价。为此,他们完善了增强现实技术(AR),开始在CVN-79上批量应用。这一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图像等数据叠加在工人的视野内,在“福特”号上已经用于设计建模。以前工人需要大量时间查阅、理解图纸,现在只需将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对准负责的位置,就能从真实画面上看到设计信息,在舱壁上安装螺钉时甚至连卷尺也不需要。在试点工位,使用该技术的装配工每天节省了两个半小时的工时,相当于降低了35%的人工成本。

谷歌民间探月

2015年12月8日,月球快车公司成为“谷歌月球X大奖”竞赛获准发射探月器的第二个团队。2007年9月启动的这项竞赛设立了3000万美元的奖金,奖给率先发射探月器在月面行驶至少500米并发回高分辨率数据的民间团队。将搭乘SpaceX公司“猎鹰”-9火箭的以色列SpaceIL探月团队已于2015年10月获准,将于2017年底发射。月球快车公司已与火箭实验室公司签订了用后者仍在研发的“电子”小型运载火箭进行三次发射的合同,其中一次将于2017年把MX-1E微型着陆器送到月面。2016年底之前其它团队仍可提交参赛计划。其中美国宇宙机器人技术公司已与日本Hakuto团队和智利AngelicvM团队合作,计划2017年底也用“猎鹰”-9火箭发射。最终可能有2?4支团队获准。

美开发多目标反导能力

2015年底,美国开始多目标杀伤器(MOKV)的概念评审。MOKV可由一枚地基拦截弹(GBI)携带6个能独立作战的杀伤器,同时摧毁包括真实弹头和诱饵在内的多个目标,大大提升反导能力。目前的GBI只能携带一枚大气层外杀伤器(EKV)拦截单个目标,自1998年首次试射以来的10次试飞多次失败,直到2013和2014年分别成功一次。将于2017年在阿拉斯加正式部署的44枚GBI装备了CE-II型EKV,但为弥补可靠性,每个目标被分配了更多拦截弹,为此将于2016年首次试射改进的第1批次CE-Ⅱ,成功后安装在2017年底交付的10枚GBI上。2016年将开始研发的RKV(重新设计的杀伤器)计划2018年投产,2020年部署。2015年8月开始定义的MOKV则是通用杀伤器(CKV)计划的一部分,计划2030年前服役。

俄加强太空战力

2015年11月18日,继两次失败后,俄罗斯首次成功试射新型直接上升式反卫拦截弹“努多利”。该项目非常神秘,只知道它是在Nudol-OKR试验计划下,由金刚石-安泰集团研发,可能是正在进行的升级莫斯科反导防御系统的“萨马莱特”-M计划的内容,既具有远程反导能力,也有反卫星能力。不过由于依赖固定部署的雷达,虽然该系统的导弹可机动发射,但反卫能力仍受到限制。俄联邦航天局还计划开展一次试验,用激光束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向1.5千米外的“进步”号货运飞船传输能量。由能源公司开发的这一技术能量转换效率约60%,它既能用于远程为在轨的卫星和军事航天器补充能量,也暗含着军用价值。

美国暂停机载发射计划

2014年3月DARPA资助波音建造并验证机载发射辅助空间进入(ALASA)计划,目标是在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以不到100万美元的成本,用F-15战斗机将45千克的小卫星发射到低地球轨道。其一次性小型火箭采用氧化亚氮-乙炔推进剂(NA-7)。由于这种推进剂很不稳定,2015年4月和8月的两次试验均发生爆炸,迫使DARPA于2015年11月23日放弃ALASA计划,原计划2016年有多达12次的发射试验。但DARPA将继续研究这种推进剂并改进火箭。除ALASA外,DARPA一系列低成本、快速响应卫星发射计划都遭遇搁浅,快速响应空间进入小型货运的经济可承受发射(ARES)和兵力运用及从美国本土发射(FALCON)两个项目都未能试飞。

英国开发太空大型制造系统

人类越来越需要在近地轨道甚至深空建造无线电天线、合成孔径雷达、望远镜和居住舱等大型乃至巨型结构,但在地面提前组装好的话,运载火箭无法运输。为此英国Magna Parva公司开发了称为大型空间结构的强化型远离地球制造与组装系统(COPMA)的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太空制造系统原型。目前,该公司已成功验证了利用精密机器人技术连续加工长度可达数千米的超长碳纤维和树脂材料,制造巨型复杂结构的技术,并在大气与接近太空环境的不同条件下进行了测试。所需的复合材料拉挤成型工艺设备现已缩小到可发射入轨的程度。与地面相比,太空制造可用更少的材料制造更薄、更大的结构,并避免承受发射时严酷的振动等条件。

美国继续完善反导能力

2015年11月12日,在美国陆军的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IBCS)试验中,一枚“爱国者”PAC-3导弹成功拦截了一个空中靶标。19日,又一枚同型弹成功拦截了一枚由“爱国者”导弹改装的战术弹道导弹靶弹。12月8日,美国海军第二次试射了最新型的第IIA批次“标准-3”导弹。2016年该型弹还将从舰上实弹拦截弹道导弹,以保证其2018年近期在海上和岸上部署。2015年12月31日,美国将在罗马尼亚部署的首套“岸基宙斯盾”反导系统进行了试射,以保证年底初步形成战斗力。美国海军也完成了将所有“宙斯盾”战舰升级到“基线9”标准,具备了一体化防空反导和与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NIFC-CA)体系互通的能力,待“标准-6”导弹2016年春完成作战鉴定后即可服役。

猜你喜欢

导弹
提议与美磋商后,朝鲜射了导弹
神奇的纸飞机(四)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美国改进型“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首次摧毁无人机
发射导弹
阿帕奇反机场型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