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建构式成长树: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2016-03-25纪莹莹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纪莹莹

摘 要: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生为本”,市课改实施意见中第一个措施便提出加强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再加上职业生涯变数的增加与中职生积极寻求发展的现实状况,我们需要围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进行突破。“自主建构式成长树”课程体系设计正是这样一种尝试。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像树一样的完整地供学生自我成长的系统,学生基于个性选择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一年多的努力,关于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最终得以完成;学生生命力被唤醒,获得了发展,学校进入整体运作,开始收获较好的社会美誉度。

关键词:自主建构式成长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路径;课程体系设计

一、时不我待: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迫在眉睫

1.职业生涯变数增加: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外部动因

目前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越来越少,换工作、换岗日渐频繁,人们的职业生涯增加了更多的变数。我校264名毕业生中,在专业相关岗位上实习的不到35%;毕业后三年,专业对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60名2006年毕业生中,仅1.7%的毕业生目前仍从事与数控有关的工作,与之相反,却有高达90%的毕业生从事过两份及以上的工作,且多与专业无关。(详见图1、图2)

这使得在校依据所学专业进行的一次性规划的实际作用大大降低,学生出现生存难、职业生涯发展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宗晓武、周春平的研究证明,能力资本积累比知识资本投资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职生需要一种应对职业生涯变数增加的能力,以便离开学校也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中职生求自我发展: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在诉求

2012年上海发布了我国首个中职生发展报告,结果显示,中职生的整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在积极寻求自我发展。但是普遍缺乏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对自己、对专业了解不深,选择往往被动而茫然,对未来的规划意识减弱,对持之以恒获得专业能力缺乏韧劲,直接导致他们的中职生涯所获有限,间接影响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寻求自身发展最深层次的诉求。而Orpen研究发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3.缺乏课程体系设计: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现实问题

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拔锚起航,《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强调“以生为本”,《杭州市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中第一个主要措施便是“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选择能力”,要求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加强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中职学校围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采取了一些措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请企业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等。这些措施在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但却不成系统,各自为营,类似散打点射,缺乏有力的顶层设计。

我们需要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从稳定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整合各种生涯管理人员的力量,将丰富多彩的平台统一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关于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综合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二、自主建构式成长树: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1.“成长树”的理论根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概念厘清与结构模型建构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中职生基于个人内部和外部基本信息的搜索与建构,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结合中职这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实现目标的教育、培训、工作等可行性计划与行动方案,择其所爱,爱其所择,适应职业生涯,促使自我实现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信息搜集能力、职业生涯知识建构能力、职业生涯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行动能力四个部分。(如图3)

2.“成长树”的基本描述:从土壤到根、干、枝、叶和阳光空气的工程

罗杰斯说:“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感受到自己学习有意义、有价值时,这样的学习必定是主动,并且身心都投入的。”学生的自我感受越来越重要。要想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就要注重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完成属于自我的能力建构。

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加关注生成,构造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是培养的主体与主人。提供能力培养需要的大量自我知识与职业知识作为成长的肥沃土壤;以可持续发展课程中学习的内容作为能力的树根;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搜索能力培养课程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建构能力培养课程中吸收的内容作为树干;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培养课程中所获得的内容是开发出来的树枝;职业生涯规划行动能力培养课程中的表现就是成长树的叶片;而学校所提供的自我知识课程、职业知识课程和能力提升综合课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形成了一个立体包围着成长树像水分、阳光和空气等养分一样的资源库,供学生自主选择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成长树的建构。(如图4)

(1)土壤资源系——自我知识课程与职业知识课程

根据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金字塔底部的两个部分称为知识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自我知识包括自我的价值观、兴趣、技能等个人特性;职业知识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方式与机会和职业闲暇。一个人在解决职业生涯问题或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时,都从这里开始。

要想树长得好,土壤一定要肥沃,知识是促成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成长树发展的土壤。所以,设计了土壤资源系课程——自我知识课程与职业知识课程。

自我知识课程。结合学生当前就业主要方向建构了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发展路线,搭配管理路线与创业路线,设计了技术、管理、创业三条路线为体验蓝本的自我知识课程,提供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塑造过程中需要的自我知识养分。此外,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心理健康课提供专业测试,更有针对性地了解职业领域中的自我知识。这样就形成了3+2自我知识课程设计。

职业知识课程。与自我认识的知识多数都存储在自己头脑中不同,职业的知识与信息则多以客观形式存在着,且动态变化与发展着。职业知识课程以综合性课程、社团课程和竞赛类课程为主。

第一,综合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专门化提供有关职业相对稳定的三方面的内容框架;“职味”论坛组织师生提供职业专题类新鲜话题;专题讲座则请职业指导专家与企业家现身说法;其余的社会实践与三类企业实习直面职场,对接时代节奏。这样的综合性课程在基本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内容常换常新,灵动而有时代气息,为中职生了解职业领域以及教育与培训领域提供最新鲜、实用的知识资源。

第二,社团课程。我们把中职生社团活动有序组织与设计,形成课程,引领中职生了解职业闲暇及与职业主体的关系与作用,这就是社团类课程。其用以培育中职生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闲暇趣味与技能。

第三,竞赛类课程。把竞赛训练固化成项目课程,完备的竞赛方案、稳定的师资、固定的训练场地、有效的训练计划与符合师生特点的训练项目编排,如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余杭区假日杯各类赛事以及余杭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篮赛、足赛、乒乓赛等,学生在其中徜徉、游弋,馈赠、补充、补偿着职业能力。

从“3+2”的自我知识课程建设入手,到职业知识庞大的课程资源建设,学校已形成了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知识领域肥沃土壤,并形成了完整的土壤资源系课程框架,让其在现实中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可能。

(2)根基系——可持续发展课程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文化修养、与职业相关的文化素养及健全健康的德行作为根基,这是中职生汲取自我知识与职业知识的原动力。

根基系课程包括基础文化必修课程、文化素养拓展课程和德育活动课程三部分。三部分课程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但作为能力培养的根基,是必修内容。中职生个体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不同,修习基础文化内容,成为全面健康成长的个体;围绕“职业”提升文化素养,成为职业领域里的“文化人”;建设个性德育课程,做到一人一德育培养课程,培养“有才更有德”的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生态“职业人”。

(3)主干系——职业生涯信息搜索能力培养课程与职业生涯知识建构能力培养课程

职业生涯信息搜索能力培养课程。在信息知识更迭如此迅速的今天,需要人文掌握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信息搜索的意识、职业生涯信息搜索的方式和职业生涯信息搜索后的储存三个方面,它是构成成长树主干的重要部分。这部分主干课程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基础课、“职味”论坛、职业生涯规划课三类课程来实现:信息技术基础课重点解决中职生进行搜索时的技术难题;“职味”论坛中职业生涯信息搜索能力专题论坛系列活动,关于职业生涯信息搜索的意识、职业生涯信息搜索的方式和职业生涯信息搜索后的储存三方面有个更加广泛、更加全面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教师则通过博客、QQ、微信圈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这些新式信息搜索手段;介绍《职业》等权威职业信息杂志及“CNKI”、维基百科等好的信息网站,提供免费路径;设计搜索能力专门化作业进行专题培养。

职业生涯知识建构能力培养课程。中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关信息搜集好后,在头脑中整理、分类,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形成含有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新图式。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和“职味”论坛完成。中职生在个体头脑中关于自我与职业的知识到底建成什么样子,直接决定了自我认识与职业认识的水平与程度高低,所以职业生涯知识建构能力是构成成长树主干的另一重要部分。

(4)枝丫系——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培养课程

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是职业生涯过程中的熟客——面对职业生涯变数增加的现状,中职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决定,而做出决定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步骤如下:根据外部的需要做出决策信号—进行信息知识的分析,将问题各成分联系在一起—综合形成各种可能的选项—对各种选项评估、排序—确定问题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里尔登著名的CASVE决策制定过程,在信息加工金字塔里属于第二层的内容——决策制定技能领域。

为了完善中职生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促成中职生对决策过程的觉醒,有意识地进行决策训练,我们开发了枝丫系——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培养课程,由三大理论课与四大实践课组成。职业生涯规划课、“职味”论坛与专题讲座通过决策专题项目来解决理论认识问题;社会综合实践、教学见习、教学实习与毕业实习不断进行个体决策实操训练。通过练习,认真反思,加上几次成功的体验,会使CASVE循环逐渐自动化,这一能力便养成了。

(5)叶片系——职业生涯行动能力培养课程

在职业生涯决策领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其实都和另一个层次的能力有密切关系,那就是职业生涯行动能力。职业生涯行动能力直接决定了是否会产生行动及该如何行动。在这一领域,有三种特别重要的技能:自我对话、自我觉察、控制和监督。

我们需要在这三方面对中职生进行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让他们在主动与被动的实践中不断反向推导这三方面技能。为此,我们设计了三类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管理体验课程、创业体验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社会综合实践、教学见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四部分课程,通过多维评价、学分考核及实习鉴定反馈给学生整体的评价;管理体验课程分学生会管理体验课程,团委管理体验课程和业余党校课程,由团委负责形成课程并进行评价考核;创业体验课程由教科室联合教务处、实训处负责落实并进行考核反馈整体评价。

(6)阳光空气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综合课程

本课程体系设计了提升部分的综合课程,作为整个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灵魂与心脏,像成长树成长所需要的阳光与空气,将树团团包围,提供养分,更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职业生涯规划课与“职味”论坛是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专题讲座带来了大量的职业信息与感触,对学生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一轮轮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训练与检验,有效提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学类见习与教学类实习课程,则使学生走出课堂,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速度明显加快;毕业实习课程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成熟,进入自动良性循环。

3.“成长树”的价值取向:关注个体生存,关注生成,关注系统

(1)关注生存,给学生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连通人生的各个方面,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不断获取生存技能,提高生存能力,我们想把这样的能力教给学生,以使他们即使离开学校,也可以随时自我受教,提高技能,让他们受用一生。所以,“成长树”课程体系设计始终关注个体,关注每一个中职生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2)关注生成,多维交互式培养

建构主义的控制论流派代表人物斯德厄曾说“认识主体即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不同观察者(或参与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所以“成长树”课程体系设计关注个体的自主建构,所以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师、同学、前辈,还有职业真情境、假情境等丰富的建构来源,然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维度交互,充分利用群体发展个体能力。

(3)关注系统,开放教育情境立体式培养

“成长树”课程体系设计特别注意将校内校外、课表内课表外的各类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资源建设成为对应的课程,使得体系设计有了相对完整的丰富课程资源基础。同时,关注生态,注意形成一个可持续运作的培养系统,使整个课程体系可以围绕中心培养目标生生不息,最终形成中职生自我发展的个体内在生态系统,提升中职生持续性的生存能力,以应对职业生涯变数增加的就业环境。

三、课程体系设计的成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在笔者的理论研究与精心的现实培育中逐渐露出它的端倪,现出它的本真,收获了一些成效。

1.建设成效:风的集聚

看不见的能力培养工程却需要感受得到的课程体系,它像风,集聚而成,分散则逝,无形胜有形,可随着中职生的自主选择成为不同的具象。一年时间,我们一边研究一边尝试,初步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理清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内涵与结构,为设计培养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课程体系,解决中职生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供科学前提。其次,设计了自主建构式成长树课程体系。围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形成一个像树的可成长的课程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促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成长与提升。

2.现实初步成效:物的成长

(1)由控制到唤醒,释放正向活力,学生生命力开始张扬

第一,出现新的精神状态。课程体系的设计拒绝压制,学生在被尊重与重视中自信心提升,对自我认同感大大提升,有超过71.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比身边的伙伴差,有79%的学生认为自己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是充满价值的;自我的建立使他们开始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进行交往。

第二,燃起了学习的热情。课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现在所学的与未来的职业密切相关,于是他们回到了课堂,拿起了书本;走进了实训场室,动起了手;走出了校园,在企业的岗位上锻炼;跨进了论坛的大门,开始理性探讨人生、探索职业……

第三,提供了更多的成功体验。学生建立自信,学会抢占各种培训资源,积极参与各种竞赛类课程,得到了更多的成功体验。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时间里学生获得各级各类竞赛类奖项300余项,评价类奖项1000余项。在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竞赛中无论是获奖数量,抑或获奖等次屡有突破,其中,沈璐萍同学的征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获得了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巧夺天工,绣创青春”这项创新创业活动被余杭电视台专门报道。学生在过程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加快着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步伐。

(2)从独立到联合,团结多方力量,学校整体运作出成效

第一,课程搭起连心桥,学校整体运作出成效。在各部门常规工作中寻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与项目,借课程的平台,把工作统合起来,学校进入整体运作状态。

第二,深入建设学校文化,积淀职业文化。重视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的传统,在师生中有广泛的认可度,课程设计紧紧围绕学生,唤醒了全体员工对学校传统文化的再理解。从学生最关心的“职业”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全校以“职业”作为核心推动力,形成了新的文化元素。

第三,提升社会美誉度。学生各方面积极正向的表现与变化,通过家长、企业、各参与单位及电视台的宣传,提高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参考文献:

[1]许海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殷智红,邱红.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美)罗伯特·C·里尔登,珍妮特·G·伦兹,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第3版)[M].侯志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14.

[4]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探究
技工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以非课程教育培养大学生学业规划能力的研究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职新生适应力培养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