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地方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简介

2016-03-25IntroductiontoLocalStandardofEvaluationStandardforGreenHospitalBuildinginChongqing

重庆建筑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筑评价重庆市医疗

Introduction to Local Standard of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Hospital Building in Chongqing

邓晓梅1,付祥钊1,2(1重庆海润节能研究院,重庆 401121;2重庆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院,重庆 400044)



重庆市地方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简介

Introduction to Local Standard of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Hospital Building in Chongqing

邓晓梅1,付祥钊1,2
(1重庆海润节能研究院,重庆401121;2重庆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该文介绍了反映重庆市实际和医院建设具体情况,以绿色医院建筑的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国内首部地方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背景、编制原则和重点技术内容。标准已通过审查。

关键词:地方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piling background, compiling principles and key techniques of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Hospital Building, the first local standard in China, reflecting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hospital construction in Chongqing and taking the evaluation of green hospital building as the main content. The Standard has undergone censoring.

Key words:local standard; green hospital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1 编制背景

医院聚集了各类疾病的患者,患者自身体质弱、抵抗力差,同时也是各种病菌的载体,因此医院建筑是易感人群高度集中、多种病源并存的场所。同时,不同的服务对象对医院建筑内的环境需求不同,患者需要有利于康复的室内环境,陪伴人员及体检、保健等健康人群需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而医护人员则需要健康、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1]。医疗流程复杂,特殊功能科室多,约束条件多,使医院建筑空间布局复杂。此外,医院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资源种类多,能耗大。由于医院建筑的这些特殊性和复杂性,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50-066尚不能针对性地解决绿色医院建筑评价工作中的特殊问题。而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共同主编的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医院建筑,没有重点针对重庆市地方医院建筑建设特点,不能很好的提高重庆市绿色医院建筑建设技术水平以及规范重庆市绿色医院建筑的评价工作。

在此背景下,《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列入重庆市2014年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编制计划,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由重庆海润节能研究院、重庆市建筑节能协会为主编单位,会同重庆市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重庆市设计院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

2015年11月3日,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召开了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专家审查会,《标准》通过了审查。

2 编制原则与适用范围

作为目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一种完善和补充,《标准》主要依据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报批稿)和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50-066,在指标设置、权重分配、框架构建、等级划分等内容上与其保持一致。但在具体条文内容设置上又重点突出医院建筑的重庆地域特点和与一般公共建筑的不同点,有利于实现重庆市绿色医院建筑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内部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并广泛征求行业专家学者意见,始终遵循结合重庆市实际和医院建设具体情况,重点突出医院建筑的特殊性,贯彻科学、合理地实现安全与“四节一环保”。《标准》特别强调室内外环境质量,如室内新风量的保证、医疗废气与废物的处理等;同时,体现全过程控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标准》适用于重庆市新建、扩建和改建绿色医院建筑的评价。《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旨在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绿色医院建筑,推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 重点内容

3.1框架内容

《标准》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节地与室外环境;5.节能与能源利用;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7.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8.室内环境质量;9.施工管理;10.运营管理;11.提升与创新;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和条文说明。《标准》设立的提升与创新加分,旨在鼓励绿色医院建筑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管理上的提升和创新,弥补了权重设置的不足,使评价体系更趋于合理。

3.2医院星级的确定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分为设计评价、竣工评价和运行评价三个阶段。设计评价对已完成医院建筑施工图设计,并已通过施工图审查及备案的医院建筑设计图及资料进行评价;竣工评价是对已竣工验收的医院建筑进行评价;而运行评价则是对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的医院建筑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七类指标的满分均为100分。各类指标的分项评价分,按照参评医院建筑该评分项的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医院建筑的评分项的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

根据评价分的总得分确定绿色医院建筑的等级。绿色医院建筑分为银级、金级、铂金级三个等级。三个等级的绿色医院建筑都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三个等级的最低总得分分别为50分、60分、80分。

3.3指标体系

3.3.1节地与室外环境

包括8项控制项、17项评分项和3项加分项。强调用地安全、卫生,无超标污染物排放,土地集约利用,地下空间利用,保护环境,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便利,以及利用乡土植物,绿化等营造舒适的室外生态环境。由于场地与建筑及场地内外联系的无障碍设计是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各类人群方便、安全出行的基本设施,尤其是医院。而建筑场地内部与外部人行系统的连接是目前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医院建筑作为城市的有机单元,其无障碍设施建设应纳入城市无障碍系统。另外,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于2015年5 月14日发布的重庆市市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配套设施设计规范》DBJ50-218第1.0.2条规定“新建建筑物、居住小区等场所的配建停车库(场),以及社会公共停车库(场),应设置供电动汽车停放和充电的专用停车区;已建建筑物、居住小区等场所的配建停车库(场)以及社会公共停车库(场),宜通过技术改造措施,设置供电动汽车停放和充电的专用停车区。”因此,《标准》控制项规定场地内人行通道均采用无障碍设计,且与建筑场地外人行通道无障碍连通;新建医院建筑应设置汽车充电设备。而改建医院建筑设置汽车充电设备纳入《标准》评分项。

《标准》强调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在保证功能和环境要求的前提下节约土地,新建医院建设用地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主要是针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医院功能性用地要求相平衡提出的,通过床均用地面积和容积率双重指标来评价。床均用地面积满足相关标准规定基础上,容积率并非越大越合理,容积率指标在1.4~1.8之间为合理范围。

对于医院设计,尤其需要考虑人性化设计因素,如急救车采用绿色通道设计,急救车入室设计或设置避风半开放门廊。公共场所设有专门的休憩空间,充分利用连廊、架空层、上人屋面等设置公共步行通道、公共活动空间、公共开放空间,宜考虑全天候的使用需求。

3.3.2节能与能源利用

包括6项控制项、18项评分项和3项加分项。强调围护结构和设备系统的节能,鼓励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及光电)、余热废热、排风热回收等能量综合利用。由于医院建筑能源消耗情况较复杂,当未分区、分项计量时,不利于统计医院各科室的用能情况与建筑各类系统设备的能耗分布,难以发现能耗不合理之处。为此,要求在医院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对医院建筑能耗进行分区、分项计量,从而有效地实现建筑节能。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建筑能耗,对于室内外压差无要求以及无洁净要求的功能空间,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当医院建筑自然通风受限制而不能满足通风要求时,辅以机械通风系统。由于医院中科室较多,在不同科室的诊室中,医疗流程存在着不同;在不同科室的病房中,医生的探视查房人数和时间存在着不同,亲属的探视人数和时间也存在着不同,另外各个科室的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也不同,而这些均直接导致了医院各科室内部人员数量及其变化情况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医院科室的不同特性来匹配可调节的通风系统[2],如末端可调节的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或末端可调节的动力集中式通风系统均可满足末端各个科室动态变化的新风量需求。同时应根据科室人流量及其变化情况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既保证了室内具有良好的空气品质,又能够节约新风处理能耗。

在照明与电气设计方面,《标准》要求合理选用三相配电变压器、电梯和自动扶梯、水泵、风机(及其电机)、医用气体设备(真空泵、分子筛等)等功率较大的用电设备满足相应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国家标准所规定的节能评价值。同时,采取相应的节能控制措施。例如,照明系统采用分组、分区控制,定时控制,照度调节等节能措施降低照明能耗。对于医院建筑,因病人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在灯光明暗转换期间极易发生踏空等安全事故,因此医院建筑不宜采用就地感应控制。

另外,医院建筑内存在大量谐波较严重的大功率医疗设备,如X光机、CT机、核磁共振机等。谐波的产生会使电能的生产、传输和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使电气设备过热、产生振动和噪声、绝缘老化、使用寿命缩短,甚至发生故障或烧毁。还会引起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误动作,使电能计量出现混乱。对于电力系统外部,谐波对通信设备和电子设备也会产生严重干扰。因此,《标准》要求在医院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对医院建筑内大型医疗设备产生的谐波采用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公用电网谐波电压限值、注入公共连接点的谐波电流允许值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的规定。

3.3.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包括3项控制项、13项评分项和1项加分项。提倡高效用水及节水措施,节水器具与设备,以及在确保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收集利用优质杂排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

由于医院存在不少可以回收利用的废水,如高纯水净化制作过程中排掉的废水,蒸汽凝结水等,其水质较好,未受污染,是值得鼓励回收再利用的。但医院洗衣房的排水含有病菌等风险因素,需排入污水处理站,经消毒处理达标后排放,不建议回用。基于此考虑,《标准》要求在保证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收集利用蒸汽冷凝水、纯净水等优质杂排水,实际收集利用水量占到可回收利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50%。并且,要求不低于50%的生活杂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考虑到医院病人免疫能力较低,冲厕、室内小型水景等在使用时有可能和人体接触,此处的生活杂用水仅指用于绿化浇灌、洗车、冲洗道路、室外水景补水等的非饮用水,不含冲厕用水和室内小型水景的补水。

为了鼓励和促进行为节水,实现“用者付费”的目的,《标准》要求在水系统规划设计时按不同使用用途和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对有可能实施用者付费的场所,如公共浴室(既包括医院为医务人员设置的公用浴室,也包含为物业管理人员、餐饮服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设置的公用浴室)、病房卫生间,设置刷卡用水的用者付费措施。

3.3.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包括2项控制项、15项评分项和1项加分项。提倡节材优化设计,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结构体系或建造方式;选用本地化建材、预制构件、可再循环材料、高性能混凝土与高强钢筋、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室内装修材料以及绿色建材等。

考虑医院的特殊性,在医院环境中推床、轮椅及其他医疗设备在移动过程中易对内墙墙面磕碰,面材应具备一定的水平冲击承受能力,或对易磕碰内墙墙面、门垭口、门和墙柱阳角的面材,应增加防撞设施,以防止面材脱落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损耗。而医院的室内装修设计要求简约明快,无大量无功能装饰性构件,以达到易清洁、不易滋生细菌、不易积灰的目的。一般医疗用房的墙面、地面、顶棚、墙裙等部位,应选择易清洁、耐擦洗的建筑材料。手术室、无菌室和灼伤病房等洁净度要求高的用房,其室内装修材料还应满足抗菌性要求。

3.3.5室内环境质量

包括9项控制项、15项评分项和2项加分项。强调室内声环境、光环境与良好视野、热湿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为了避免出现医疗废气污染,对医疗人员和病人产生不利影响,《标准》控制项规定对医疗过程产生的废气设置排放系统,且所有废气排放应满足环评报告要求。医用真空汇设置细菌过滤器或采取其他灭菌消毒措施,排气口排出的气体不影响其他人员工作和生活区域;麻醉或呼吸废气排放系统符合《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50751的相关规定。

医院建筑是承载所有诊疗、服务程序的实物载体,医院建筑设计应服从医疗工艺。医疗流程是医疗工艺的主线。医院建筑设计应与医疗流程、医疗安全、感染控制和医院服务方便合理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实现患者就医流程的便捷流畅、提高医务工作者工作的效率。各相关功能房间应围绕主要的人流、物流在建筑平面上进行排布,而不应在建筑空间布局上简单叠加。需要通过对医疗工艺流程的分析进一步量化人流、物流的流向和数量,明确建筑空间布局分区,建筑平面布局紧凑便捷,与医疗流程线不交叉,同时保障医疗人员工作流程的安全高效性。因此,《标准》强调对平面布局与医疗工艺流程以及人流量对比优化分析。根据病人就诊流程,合理确定各功能区间的分布位置,采取引导分流、动静分区、增设楼层收费窗口等方法,减少人员聚集或穿梭次数,避免交叉感染。

国内研究表明,在集中空调系统中80%以上污染负荷来自回风。《标准》要求重视医院科室的回风对空调系统的污染,加强回风除尘、除菌是一项必要的措施。《标准》规定集中空调系统和风机盘管机组的回风口必须设初阻力小于50Pa、微生物一次通过率不大于10%和颗粒物一次计重通过率不大于5%的过滤设备[3]。如采用中效一级以上过滤器,使用风量在额定风量60%以下,一般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另外,为了保证相邻相通房间之间满足静压差控制要求,应采用送、排风量可以独立调节的通风系统。

基于医院人性化设计考虑,《标准》要求所有病房均能够获得良好的视野以及室内的色彩运用应充分考虑病人的心理和生理效应,避免透射光和反射光改变病人皮肤和体内组织器官的颜色,干扰医生的正确判断。

3.3.6施工管理

包括4项控制项和20项评分项。提倡绿色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过程管理。由于重庆市属于山地城市,地下水位偏低,在施工过程中不存在基坑降水的问题,因此《标准》中不考虑监测并记录基坑降水的抽取量、排放量和利用量数据的评价。除此之外,《标准》加强了对绿色施工的过程管理。施工现场道路畅通,布局合理,路面合理硬化;施工现场材料分类存放,码放整齐,标牌清晰,防护措施齐全;操作地点和周围清洁整齐,活完场清,施工垃圾集中存放以及采取有效形式对绿色施工作宣传,营造绿色施工氛围。与重庆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和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相衔接、相呼应。

3.3.7运营管理

包括6项控制项、14项评分项和4项加分项。强调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技术管理和环境管理。在医院建筑中,由于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护理等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可能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化学物质,甚至会有放射性和损伤性物质,医疗废物是引起疾病传播或相关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危险性因素。因此,对于医院建筑产生的垃圾应严格区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并分别处理。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及处置应符合《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7、《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T276、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重庆市政府文件《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环境保护“五大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7年)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加强生活垃圾的管理,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非医疗废物的回收符合感染控制的要求。

同时,对医院建筑运行中所使用的化学品和放射性源严格加以管理,避免对患者、医务工作者、探视者以及周边社区造成健康危害。有化学品和放射性源使用管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采用具有合法证明文件的绿色替代产品,化学品和放射性源的存放地点恰当、设施完好、有防盗措施,按规定程序进行破损、废弃后的处置。

绿色医院建筑是当前医院发展建设的新理念。有关绿色医院建筑运营管理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因此医院建筑管理创新纳入《标准》加分项。医院管理者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持续改进,积极开展医院建筑管理创新,保障医疗环境质量与安全,提高医院建筑运行效率,减少医院能源与资源消耗。

4 结语

绿色医院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医院建筑领域规划、设计、施工、产品和管理一系列环节的结果,必将成为未来医院建筑建设的主导趋势。作为反映重庆市实际特点,以绿色医院建筑的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国内首部地方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是建立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在医院层面更适合地区行业发展的建筑评价要求,以此提高重庆市绿色医院建筑建设技术水平,规范重庆市绿色医院建筑的评价工作。《标准》的编制与实施,旨在有效引导医院建筑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改善医院环境质量,为患者、医务工作者以及探视者等提供健康、适用、安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陈敏,付祥钊,郭金成.“绿色医院建筑”应把保障室内空气品质放在首位[J].中国医院,2011,15(7):78-80.

[2]居发礼.综合医院新风需求与保障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3]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GB51039-2014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孙苏

信息快读

《重庆建筑》在重庆市第十五届期刊好作品评选中取得佳绩

日前,记者在重庆市期刊协会年会上获悉,本刊在重庆市第十五届期刊好作品评选中,共有8件参评作品获奖。

本次好作品评选共评出20件好封面,本刊责任编辑黄定坤设计制作的2014年第5期《依山傍水吊脚楼》和2014年第7期《徽派民居群》两期封面获优秀封面奖。

《城市,能否更加接近本来的目标——回归公众生活的城市》(作者徐千里)获得好作品一等奖,责任编辑孙苏、李红获得编辑一等奖。《重庆南开中学津南村保护与功能更新述略》(作者龙彬)、《历史视阈下的中外道路绿化及其启示》(作者谢怀建)分获好作品二等奖,责任编辑孙苏、李红获编辑二等奖。《某超高层建筑群风荷载CFD模拟分析》(作者徐革,孙毅)、《关于中国建筑的“国际化精神病”》(作者尹国均,尹思桥)、《论坡率允许值表的取舍》(作者方玉树)分获好作品三等奖,责任编辑孙苏、李红分获编辑三等奖。

近年来,本刊严格执行办刊宗旨,大力报道山地城市建设中的独特技术,通过策划专题,组织高影响力作者文章,追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项目成果和业界技术热点、难点,提升办刊质量,弘扬办刊特色,现已成为国内同类期刊中最具有山地建筑特色的科技期刊。(本刊记者报道)

作者简介:邓晓梅(1985-),女,四川仪陇人,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医院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01-04

doi:10.3969/j.issn.1671-9107.2016.01.005

基金项目:重庆市城乡建委2014年“重庆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配套能力建设项目”: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TU111.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07(2016)01-0005-04

猜你喜欢

建筑评价重庆市医疗
基于健康光环境设计运维的WELL建筑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分析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上海市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
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角度分析暖通空调设计方案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