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民族国家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

2016-03-25杜旭忠

关键词:国家政治

杜旭忠



略论民族国家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

杜旭忠

摘要:民族国家面临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地域认同是原生性的,国家认同是建构性的,在发生前提、组织结构、社会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张力。可以通过形成共同利益诉求、保障制度性政治参与、树立向善性的价值理念等途径,构建两者相互协调的契合点,以维护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国家;地域认同;国家认同

多民族国家中的社会成员往往有多重身份,涉及多元性的身份认同,如家族认同、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会面临国家认同的问题,需要面对在民族主义、地域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民族认同、地域认同对国家认同的挑战。

一、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涵义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国家主权等的命运共同体意识[1],也是指人们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过程。“在有他国存在的环境下,人们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2],从而明确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把它作为效忠的对象,为了国家利益而努力。

地域认同主要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出生与生活的地方的地域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3]。地域共同体范围小、人数少、成员受益份额大的特点,会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归属感[4]。因此,相对于国家共同体而言,地域共同体具有天然的聚合优势。

地域认同侧重于文化社会层面,具有地域政治文化的整合功能,是一种原生性的认同。国家认同侧重于政治法律层面,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

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前提与形成原因

(一)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发生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认为“城邦源于自然的演化”,“城邦虽在发生程序上后于个人和家庭,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就本性来说,全体必然先于部分”[5]8。地域认同在发生程序上要先于国家认同,具有原发性;但就其层次而言,国家认同要高于地域认同,地域认同在本性上必然要归宿于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具有建构性。“民族之间的交往是民族认同发生的前提,而且民族交往还决定着民族认同发生的强弱程度”[6]。同理,原生性的地域认同与建构性的国家认同发生的前提是地域间、国家间的交往,交往的频度与广度决定着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发生的强弱程度。

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在发生前提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内涵上具有差异性。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都是一种群体性的认同,都是一种社会集团的认同。由于地域、社会、国家三者的矛盾运动而产生了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因此,可以从地域与地域、地域与社会、地域与国家这三对关系中探寻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原因。

(二)地域认同形成的原因

1.地域之间的交流与竞争

人作为动物有其局限,人们必须组成群体以满足生理和心理的愿望和需求。有了群体观念,随之而来的就是认同。个人会认同群体,效忠于群体,为维持其特性、安全和生存而行动。群体认同给个人一个基本的归属感和自尊感[7]。地域之间相互交流是地域认同的发生前提,地域之间的竞争则是地域认同的强化剂。地域间的交流会产生“我们”和“他们”这样的个人身份观念、群体意识。地域的稳定发展必须要以强有力的经济为支撑。鉴于资源的有限性与市场的相对稳定性,为了地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进行充分的竞争。竞争会促进人员的流动,从而弱化地域意识,但同时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地域保护主义”。

2.地域的单一性与社会的多元性

相对于社会大群体而言,每个地域都具有单一性与封闭性,有独特的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及社会生活方式,而社会作为一个大群体则具有多样性。单一性的地域与多元性的社会发生交集时,单一性的地域更多的会采用一种防御性的措施。社会的发展要求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多层次的阶层、多样化的社会流动渠道,既要有横向的社会人口流动,又要有纵向的社会晋升。地域性的社会面对多样化的社会要求,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挫败感。社会平等、公平机制的不完善,又会加重这种社会失衡感。因此,人们更多地会倾向于“熟人社会”的地域认同。

3.地域的异质性与国家的一致性

地域性的社会文化是地域认同形成的基础,当然也是地域性的特征。国家作为政治性的权力实体,出于对外维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必然要求其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地域的异质性与国家的一致性必然会存在矛盾冲突,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结果就会导致社会政治生活的对抗性。地域性的观念优先于国家性的观念即地域认同优先于国家认同,其实质在于利益冲突,当然有时可能表现为价值理念的冲突。无论是哪一种冲突,结果必然造成国家认同的削弱、地域认同的强化。

(三)国家认同形成的原因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建构性认同,其形成原因有别于原生性的地域认同。国家认同的形成是在强调整体利益时才会凸显,此时的国家认同必须优先于地域认同。当然,在此过程中地域认同并非不存在,只是国家认同的意愿强于地域认同。

1.地域间的利益分配与协调

在一个国家中,无论是处于哪一个地域的人都属于同一国之公民。在地域相互间的交流与竞争中地域性认同观念会逐步增强,但在面对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及利益协调过程中,必须首先承认同一国之公民属性,这样无形中会加强国家认同。此时的国家认同必须优先于地域认同,否则将会使得地域的稳定与发展遭受挫折。

2.公共服务与社会流动性

国家作为最大的政治共同体,必须对地域性的公共服务予以保障,以此获得政绩的合法性。如亨廷顿所说:“一个处于现代化中的社会,其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应该在‘横向’上能将社会群体加以整合,在‘纵向’上能把社会和经济阶级加以同化”[8]。在社会方面,国家既要从横向上保障社会的正常流动,以此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同时还要从纵向上保障社会晋升通道的畅通,防止阶层固化,避免出现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的横向与纵向整合的保障,依赖于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此时,国家认同必须优先于地域认同。

3.社会稳定与国家主权完整

国家认同的实现有赖于国家职能的有效履行。对外方面,一个国家只有保障自己的独特性,保障自身的安全,才能得到他国的承认和国际社会的认可。这样,在国际交往中民众才会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有祖国的,才会产生一种国家认同意识。对内方面,国家的政治统治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带来的是社会的安定、团结。在政治生活中,公民会对国家的政治权威、制度、价值理念等表现出理解、赞同与支持的态度。此时,国家认同会强化,也会优先于地域认同。

三、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互动关系

“地域总是相对于整体国家而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永远是地域主义存在的最终参照。因此,地域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和国家政治共同体存在相互的关联性。”[9]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都是个人对群体的认同,是一种归属感。地域认同对国家认同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同时与国家认同也存在良性互动。

(一)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张力

1.发生前提上的原生性与建构性之间的张力

地域认同是一种原生性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建构性认同。地域认同脱胎于氏族社会的血缘认同,与血缘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乡”“籍贯”“老乡”等观念是地域认同在现实社会中的反映。原生性的地域认同不需要任何强制力,它是一种耳濡目染下的心理认同。而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以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沟通等手段加以灌输。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在发生基础与认同手段上都存在着天然性的差别,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

2.组织结构上的自治性与集权性之间的矛盾

地域认同以地域为地理基础,国家认同以国家疆域为地理基础。地域与国家本身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天然存在着差异性与一致性的张力结构。地域的自治性与国家的集权性是国家在政治领域上的突出表现。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张在承认中央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现代化进程中,会出现这样一个悖论:“在一个越来越由现代化进程所塑造的世界里,政治却越来越走向了地方化”[10]65。组织结构上地域的自治性,国家的集权性,二者是一种多样性与单一性的张力结构,但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速,离心性的地域认同会逐渐显现,所以说二者的张力结构会逐渐强化。

3.社会基础上的宗法性与法制性之间的冲突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传统农业文明基础上启动的,且大量的传统因子没有经历一个原社会框架下的汰选改造过程,由此规制着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化进程。农业文明是一种高度依赖于自然地理条件的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别尤其突出。”[11]基于农业文明的中国社会先天的地域性特点突出,相应的地域认同明显强于国家认同。

我们的国家与社会的形成过程中也不同于西方社会。“对政治状态影响最直接的社会构成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西欧,这一关系遵循的逻辑是:先有市民社会,后有公民国家,再有政党政治”;“而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逻辑遵循的是:先有政党竞争,后有现代国家,再有市民社会”[11]。基于以上两个因素,中国社会明显带有地域性特征,其社会规范主要基于传统的宗法制。而现代国家的构建中其社会基础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必然以法制来规制成员的行为与观念意识。宗法性是基于血缘、地缘基础,其规制的社会基础是深厚的。法制性是基于公民社会基础,其规制必须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在这在中国社会中其社会基础相对薄弱。所以,传统宗法性社会基础上的地域认同与现代法制性社会基础上的国家认同必然存在巨大的张力。

(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契合点

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虽在发生前提、组织结构、社会基础等方面存在张力,但二者并不是完全矛盾对立、不可调和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契合点,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现代国家不能仅仅作为一个依靠强制力来保障的国家机器,而更应该成为一种社会交往系统。建构性的国家认同要想得到社会成员的忠诚,必须不断运用已有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来寻求民族、地域间的共识。只有找到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识点,才能降低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认同,其转换并不能简单地依靠扩大二者的重叠度来实现,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才是关键。

1.共同的利益诉求

“如果一国内各区域各自有着独立的经济系统,彼此间缺乏相互依赖感和利害卷入,该共同体将无法赢得其治下民众的正当性支持”[12]。无论是原生性的地域认同,还是建构性的国家认同,共同的利益诉求都是重要的联接纽带。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将不同地域的利益分化纳入国家体系中,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国家的四分五裂。共同的利益诉求是孕育共同意识的关键。地域群体与国家对共同利益的关注程度与强度,直接决定着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二者的契合度。只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是大家都会认同的必不可少而且有用的东西,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将二者更好地聚合起来。

2.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自治区意识”“省籍意识”“港澳台意识”都是地域认同的表现形式。地域认同是地理空间和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综合体,本身更多的强调一种多元性与异质性,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与组织结构中所强调的是一种自治性。地域的自治性与国家政权的集权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如何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如何将异质性的地域认同纳入一致性的国家认同?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是基础。国家的集权性并不等于国家的绝对一元性,而是在尊重地域多元性的基础上,运用制度性的政治参与纳入国家体系中。地域与国家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对地域合理诉求的充分尊重,将成为国家认同强化的助推剂,而制度性的参与能构建地域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削弱二者的相互消解。

现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而社会成员利益诉求多元化,非制度性的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要使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成为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基础,需首先解决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威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3.向善性的价值理念

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5]3地域认同社会基础的宗法性与国家认同社会基础的法制性,二者看似无法调和,无法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但我们应看到,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都是一种群体性认同,二者的契合点在于向善性的价值目标,寻求某一善果。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善果则是共同体的符号、理想和信仰。在当今中国,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向善性的价值理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科学认识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增加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契合点,减少地域认同对国家认同的消解作用,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促进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集体行动建构起来、通过集体记忆保存下来的地方共同体,是认同的一种特殊来源。但是,这些认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防卫性的反应,为的是反抗全球无序和全球失控的无奈,反抗节奏太快的变化。这些认同所构筑的不是天堂,而是避风港。”[10]69地域认同只是一种防卫性的认同,是避风港而不是天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地域认同最终要汇入国家认同的洪流之中。

参考文献:

[1]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杨妍.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民国初期省籍意识的政治文化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

[3]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李占录.现代化进程中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王希恩.民族认同发生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5(5).

[7]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M].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1.

[8]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32.

[9]杨妍.现代化进程中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危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0]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12]任军锋.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区域结构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202.

(编辑:米盛)

收稿日期:2015-10-28

作者简介:杜旭忠(1988-),男,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历史与政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1-0008-04

猜你喜欢

国家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