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朔归来

2016-03-23李少威

华声 2016年4期
关键词:书桌财经

李少威

3个月之后再见秦朔,感觉他已经瘦了一圈。

从《第一财经日报》挂冠而去,创办“秦朔朋友圈”这个小微企业,变成了一个“基层媒体人”,采访、写作、编辑,日程紧密得几乎水泼不进,他的忙碌甚至让团队成员心疼。

但是,卸下了一身外加的荣衔,却也丢掉了一切让人瞻前顾后的枷锁,他又可以写一些“在位子上就写不出来”的好文章了。

1月18日发表《致李彦宏书》之前,我看到了他在朋友圈的震怒:“看来不写点东西是不行了!”

发表之后,他又写道:“我不知不觉在第一财经覆盖的这些领域,越来越走回《南风窗》的立场和情怀……For the public good(“为了公众利益”)。这当然会使我和财经商业界拉开一定距离,so what?”

人到中年,他回来了,因为现实而洗净叠好的理想主义旧马褂,再次翻出来穿在身上,依旧熠熠生辉。

“他们配不上”

“是的,又回来了。”

他说,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过”,“我现在就是在过一个省察的、创造性的人生,我觉得这一天的到来其实太晚了一点,应该更早一些走这条路”。

2015年6月初,《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辞职。这是他在2004年一手创办的报纸,此时早已家大业大,在传统媒体的一片哀声之中,他还刚刚谈妥了阿里的12亿元注资。在这里待着,足以让他在一个很高的社会地位上体面地接续后半生。

但他选择了自媒体创业,辞职的时候,连自媒体的名称还没有着落。

很多人惋惜,那是一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位置。秦朔说,总编辑,本质不就是总是在编辑吗?没觉得有这个名头就怎么样。

“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实中很压抑,不快乐。”

一家财经媒体,主要报道的对象是投资和商业,日常接触很多企业家,很多富豪,从中窥见了一个阴影生态。

“我们接触的还是好的,因为第一财经毕竟是个品牌,一般的企业我们根本也不接触。”秦朔说,“但在接触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过去媒体的生存模式,很恶心嘛,整天给企业弄这个弄那个,今天要你写广告,明天要你写软文,后天要你搞这个公关那个线下服务,乱七八糟。”

“天天接触这些嘴脸,慢慢地就有些不舒服。”

秦朔觉得自己不是“正宗意义上的媒体人”,他偏好研究,研究企业家、商业行为,在表象的新闻报道背后,他掌握着更多的真相。“我就觉得你们配不上(让我去服务)嘛!”

离开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喜欢写文章,不受束缚地写文章。“在传统媒体,社论写多长,头条写多长,边栏写多长,故事写多长,全部条条框框,现在的写作是随心而动、随势而行,没有禁锢,但又尽在掌控之中。写1000字可以,写1万字也可以,只要言之有物、有料、有情、有义就行了,差别很大,现在是一种完全绽放自我的写作方法。”

他说,在《第一财经日报》的时候就写不出现在的文章,所以走出来之后,就有一种“反戈一击”的快感,由于长期压抑,更显酣畅淋漓。

他没有说明“反戈一击”所指是哪些文章,但对应这些话语内容,自然会联想到《反思中国富豪十大错》。

那天刚好他的一个朋友过来看望他,朋友说,现在的秦朔不是以前总编辑室里的秦朔了,那时候能感觉到他有很多话憋着想说又不好说,现在,多畅快。

秦朔说,有些人感觉压抑就算了,但我不行,有机会我就要说话。

他说这不是离开的原因,而是离开后的自我觉醒。但我觉得,如果相信冥冥中有某种力量推动着人生,那毋宁承认前者,也许更加准确。

安静的书桌

我和秦朔的助理Molly说到秦朔“瘦了”的问题,Molly说,这么辛苦,能不瘦吗?

前一天,1月4日,秦朔去了北京,当天晚上又回来了,这一天的日程可以代表他现在的日常工作状态。

早晨5点半起床,6点出门赶赴机场,7点50坐上飞机,抵达北京后马上前往一家餐厅,跟一个金融机构负责人“交流一些看法”。到得比较早,他打开电脑开始写文章,写的是“宝万之争”的第二篇,因为头一天刚发表了第一篇。下午参加搜狐的年度传媒盛典,集中见到一批朋友,向陈朝华、何力等人约了几篇文章。传媒盛典结束,大概16时,他去了宜信财富,采访创始人唐宁。离开宜信的时候已经快19时,宜信的司机把他送到了首都机场,进到贵宾室大概是19时40分,他又打开电脑写文章,但此时文章已经换了题目,因为新年开市第一天的股市“熔断”成了最新热点。21时15分左右写完,用时1.5小时,中间因为肚子饿还去吃了一碗炸酱面。

他说这是“回到了一个最原始的媒体人的工作状态”,但上面的日程,会让每一个媒体人都深表“同情”。

马化腾却在秦朔的微信朋友圈回复说:相信你喜欢现在的工作状态。

“我当然喜欢了,我就是很享受这种状态。”秦朔说,“一个医生一天要开几台手术,如果内心是抵触的,他不可能坚持很久。我喜欢这种生命利用方式,生命就是时间跟空间,让所有的时间空间都得到有效利用,在所有的时间空间都不放弃观察、思考、阅读、接触、交流和写作,这种状态特别适合我这种人。”

有了便捷的互联网,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和阅读,对秦朔而言,每一天里会有很多碎片时间,但从来没有被浪费的时间。

他出门总要拎一个袋子,里面带着他要读的书和报刊。这天因为打算继续写作“宝万之争”,准备的是3本金融类书籍。一本汇丰前主席葛林写的《金融的王道》,一本席勒写的《金融与好的社会》,最后一本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发布的《2015全球金融报告》,那是他去乌镇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拿回来的。

如果在家里写文章,他会在书桌旁边放一张椅子,上面堆上二三十本书。“脑子里本身有个书架,遇到一些问题就会想到某本书,顺手就要能抽出来,但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又不喜欢书桌上堆很多东西,一多脑子就胀,所以需要一张放书的椅子。”

多年前秦朔已经说过,他的理想状态是“有一张安静的书桌”,结合起他出走的目的,我就问,你离这张书桌更近了吗?

他说,现在拥有的是“一张安静而流动的书桌”,可能今天在这,明天在那,但它已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真性情来写作。“安静的书桌不是有闲的书桌,是一个生气勃勃的,自己掌控的东西。”

他说自己“本质上是比较宅的”,但如今的忙碌让他只能给这张书桌加上一些注解。“毕竟企业刚起来,队伍还需要培养,我个人的压力比较大。(2015年)12月份他们统计工作量,我给整了20篇,写得太多了,这样我用在做研究的时间就少了。不过比在报社还是好多了,不用今天被叫去开个会,明天被叫去参加个活动,活在别人各种各样的要求和约束里面。”

Molly说,看到老板这么努力,自己也很感动。

这就是创业的样子。1990年大学毕业后,秦朔就开始了“和田玉”在玉龙喀什河里“滚”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精神层面,丰富而漫长,但如果写简历,却出奇的简单:《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秦朔朋友圈”。到目前为止,他只经历过3个单位,而且每一个要么在创办不久后加入,要么自己亲手创办,他似乎总是“无福消受”成熟期的成果。

秦朔说,他很喜欢梁启超,喜欢他的那句话:但开风气不为师。

“Nice的人”和批评者

他给自己的自媒体选了“秦朔朋友圈”的名字,是源自同学吴晓波的推荐。吴晓波说他人比较Nice,朋友多,大家都买他的面子。

的确,在中国,可能很难找出另一个像秦朔这样被广泛认可的非商业界人士。2015年10月16日“秦朔朋友圈”上线的时候,临时决定要搞一个活动,秦朔作为公司“老板”亲自上马邀请宾朋,5天时间就在黄晓明和Angelababy结婚的地方张罗起一个在商业界可谓“明星璀璨”的派对,中国10大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都给他发来了贺信。

刚刚把企业办起来的时候,他的微信通讯录里只有一两百个朋友,现在已经增加到四五千个。自媒体叫“秦朔朋友圈”,还真不是幌子,朋友资源是相当重要的内容来源,那些有名的外稿作者是他的朋友,那些“跺一跺脚抖三抖”的访谈对象也是他的朋友。第二天要写篇文章,而他还没有想好题目,他就会在微信朋友圈让朋友们提建议,再把这个建议往几个专业群里一丢,文章思路便基本成型了。

他跟许多知名企业负责人联系频繁,也是通过微信。“企业家是一种什么动物?一种没有时间的动物,你跟他约访问,大多数时候根本不行,你就单刀直入想问什么问什么,如果你问的问题很蠢,他没有兴趣,那他就不回答,就结束了。”

秦朔说,朋友圈这种社交属性,使得一个人可以连接一切,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穷无尽无边无界,他认为朋友圈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

抬起头,他捶了捶脖子说:“如果真要找一害,就是天天低头,颈椎出了问题。”

在一般认识里,这种社会关系是值得炫耀的,但我无意为秦朔炫耀,而只是一种铺垫,因为他同时必须面对一种矛盾:跟这些企业家都保持这么好的关系,一个理想主义者要怎么去开展批评?

虽说“但开风气不为师”,今天的秦朔恐怕再难避开“为师”的位置。他带着对中国富豪的不屑离开《第一财经日报》,追寻一种批评的自由度和开阔度,但要实现这种精神愿景,就不能选择性地批评。

所以,就像对李彦宏的批评一样,他必定会“和财经商业界拉开一定的距离”,还要对着自己的内心说一声:“So what?”

批评只是手段,就像卢梭憧憬“德性的统治”一样,他的理想主义在更宏大的层面上是要给商业灌注伦理和德性。

“在国内,过去这些年经济增长了N倍,但人们的快乐指数、幸福指数增长很少,带血的GDP、高碳的GDP、雾霾、三聚氰胺等等,人们并没有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应有的快乐,说明我们本身就要反省这样一种商业实践背后它自身的问题。”

“在海外,中国商业走出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给人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比如西班牙人为什么会烧中国人的鞋子?用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的话说,中国的企业就像是‘不披羊皮的狼。商业竞争当然是免不了价格战的,但是它没有一点点的遮掩,赤裸裸地就把价格打到最低,就把人家给搞死,那人家怎么受得了?人家就会质疑,你凭什么能压到最低?你的血汗工厂怎么来的?你的原材料怎么来的?你的税务处理怎么来的?这么一算,到底是一种文明的生产还是一种野蛮蒙昧的生产导致你有更低的成本,可以去把人家整个产业给颠覆掉?”

“商业不是唯一的社会价值,只是诸多价值中的一个维度。”

正因如此,秦朔认识到了商业文明在中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一切忙碌的背后,他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思想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商业文明。

秦朔归来了,“秦朔朋友圈”才刚来,路漫漫其修远。

猜你喜欢

书桌财经
Get Ready for Your Desk小小书桌换新颜
漂泊的书桌
一张书桌的自述
财经日历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财经阅读时代
带旋转书架的书桌
厌倦了办公的书桌,要不要看看这几款?
财经大势
财经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