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毛泽东的湖南“好声音”

2016-03-23肖婷婷

华声 2016年4期
关键词:好声音浏阳河曲调

肖婷婷

歌颂毛主席的歌曲可谓数不胜数,作为毛主席的故乡,湖南人歌颂毛主席的歌曲里故事更多……

《浏阳河》里的曲折故事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哪,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20世纪50年代,一曲《浏阳河》唱遍大江南北。

奇怪的是,在以后大约20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支歌的词作者似乎消失了,《浏阳河》被当作无名氏之作咏唱着。

数十年前,一家知名外国音乐团每次来华演出总要演唱《浏阳河》,富有感染力的旋律令外国艺术家赞叹。他们打听《浏阳河》作曲者的姓名,要当面向他致敬,可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一句客套的外交辞令:对不起,无可奉告。后来,中方接待人员则干脆回答:《浏阳河》是首“湖南民歌”,作曲是谁,无从稽考。

然而,这家外国音乐团却从中方接待人员闪烁不定的目光中感觉到了这件事的神秘。他们不相信“民歌”的说法,更不明白为什么曲作者的姓名不能公开,他们甚至怀疑《浏阳河》的曲作者不是普通人,很可能不是中南海的要员,就是导弹基地的将军,不然,他的姓名为什么要保密?

后来,《浏阳河》的作曲者终于从神秘的幕后走到世人面前,出人意料,他既不是要员,也非将军,而是一位前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联络参谋!

一个国民党的联络参谋,放下与共产党作对的枪杆,拿起笔讴歌毛泽东,真是一件戏剧性的事!

这位前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联络参谋叫唐璧光。唐璧光是湖南东安人,1922年生,身材短矮敦实,国字脸。其祖父是一位音乐造诣颇深的秀才。受祖父的影响,唐璧光立志要做个东方的贝多芬!但日本人的入侵改变了他的选择。唐璧光十七岁那年,要去武冈报考省立第六师范。他打算师范毕业后,再考湖南省音乐专科学校。唐璧光的选择使父亲唐毅弼很生气。他暴跳如雷,要儿子放弃他的选择,然而最终没有如愿。

唐璧光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武冈省立第六师范。毕业之后回到东安,他一边教书一边作报考省音乐专科学校的准备。他四处搜集民间音乐,从丰富的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正当唐璧光向音乐圣殿一步一步走近的时候,日本人的入侵改变了唐璧光的选择。

1944年10月的一天下午,唐璧光正在书房整理搜集到的民间音乐,父亲慌慌张张冲进来,说是日本人快打到东安了,叫唐璧光去新宁庄房避难。几个月之后,从东安传来噩耗:唐家的房子被日本人一把大火烧为平地,唐璧光的父亲也被日本人用东洋刀劈死。

家破人亡的结局使唐璧光对日本人恨之入骨。他终止报考省音专的计划,跟随族侄唐德离开新宁去武冈参加了国民党的“忠义救国军”。

1945年8月,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唐璧光听到这个消息,有一种遗憾的感觉:日本人投降了,让他去打谁呢?同时他又有一种解脱的感觉。一天下午,他不辞而别,离开“忠义救国军”返回新宁,从桂花树下挖出埋藏的音乐集子。

唐璧光于1947年考上湖南音乐专科学校。1949年8月初,长沙和平解放。当时,在湖南音乐专科学校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专业的唐璧光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到长沙市工人文工团担任编导。是年冬,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即将开始,为配合刚刚解放的湖南形势,长沙市工人文工团排演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的花鼓戏《田寡妇看瓜》,唐璧光担任执行导演和作曲。《田》剧剧情比较简单:男主角秋生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生活窘迫,便经常到田寡妇的菜园里偷瓜。解放后,实行了土改,秋生分得了田地,他自食其力,过上了幸福生活。为弥补过去的错误,便将自种的瓜果偿还给田寡妇。秋生有这样一段“送瓜调”的唱词:

“田大娘,细听我来讲,如今世界大不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领导我们穷人翻了身。咿呀咿吱哟!”

这是歌颂解放和人民领袖毛泽东的,表达的是人民的心声,唐璧光被吸引住了。

唐璧光看到并深深感受到,解放了,农村进行了土改,劳动人民分得了胜利果实,开始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对共产党、对毛主席充满无限的感激爱戴之情,对新中国、新生活充满无限憧憬。这些,如一团炽烈的火焰,在唐璧光心中燃烧着,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为创作“送瓜调”曲谱奠定了浓重的情感基础。

唐璧光对《田寡妇看瓜》一剧特别是“送瓜调”这段唱词的音乐创作和设计进行了精心构思,立足在纵向继承传统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为了较好地塑造秋生的人物形象,增强鲜明的新旧对比度,唐璧光要在这段中心唱腔的音乐设计中谱出一套新的曲调,使它成为一曲既能体现翻身后劳动人民对新生活、对人民领袖毛主席的真情流露,又能赋予音乐以长久生命力的作品。他对“送瓜调”曲谱定的基调是:热烈欢畅,湖南风情,琅琅上口。

于是,他想到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小调《孟姜女》的音乐素材,想吸取或借鉴它的曲调精华。他对其进行认真提炼、升华和处理,形成生动跳跃的主导音型,改变原曲的哀怨情绪,形成开朗明快喜调。

1950年,该剧参加长沙市庆祝新中国第一个元旦首演,获得好评。

到了1950年9月,为宣传农民积极交粮爱国,庆祝湖南土地改革胜利完成,湖南省湘江文工团18岁的编剧徐叔华创作了歌舞剧《双送粮》。该剧的剧情梗概是:土改后,农民分了田,生产积极性高涨。秋收之后,桂妹子和祖父拉着独轮车去送公粮,途中与挑箩筐送公粮的青年农民炳泉相遇,竞赛争先。表现了翻身农民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

《双送粮》第三段有这样一节唱词:“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什么县,出了个什么人世界把名扬……”原唱腔套用的是“小放牛”的曲调。

1951年,该剧被选送晋京演出。剧组在武汉集中排练。在审看节目时,中南局文化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认为,这一段的曲调总感觉有些缺陷,因为它与该剧的音乐风格不一致,且无湖南地方特色,希望换个湖南民歌风味的。

一经点拨,于是,有关人员就想到了《田寡妇看瓜》中“送瓜调”的曲子,建议是不是可以移植过来。经领队和音乐指挥同意并提议,得到了领导的赞同。

于是,《双送粮》第三段这一节唱词的曲谱,就被《田寡妇看瓜》“送瓜调”的曲子替换上了。由于二者唱词都是歌颂毛主席的,词意相近,情调相同,进行移植后,竟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大家听后,都很满意,并大获好评。

同年,《双送粮》在北京汇报演出获奖,并灌制唱片;1952年《双送粮》剧本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所印曲谱中以“第三曲”为标名。所以,当时还没有《浏阳河》的歌名。

由于《双送粮》的第三曲歌词朴素亲切,曲调优美动听,有些人认为它就是一首独立的完整的歌曲。后来,一些剧团就将《双送粮》中的“第三曲”选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演唱节目进行演出,将歌名称之为《浏阳河》,并逐渐被传唱开来。

这样,《双送粮》的词,《田寡妇看瓜》中“送瓜调”的曲,就“组装”成了《浏阳河》。

再后来,又有人续填了第三段歌词:“毛主席像太阳,他指引着人民前进的方向。我们永远跟着毛主席吔,幸福的日子万年长,咿呀咿吱哟。”

《浏阳河》作为歌颂毛泽东的歌曲,它结构严谨,布局得体,前后呼应,加之曲调流畅优美,感情真挚深厚,歌词简练朴实,深受人们的喜爱。

66年来,它被广泛录音广播、灌制唱片、出版曲谱,不知发行、出版过多少次,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外名曲。它先后被改编为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器乐曲、合唱曲、歌舞、钢琴协奏曲、琵琶独奏曲等。还被电影《雷锋的故事》选用为插曲;被选用为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台号。它历久弥新,久唱不衰。

《挑担茶叶上北京》:土家族儿女情义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最后结尾几句歌词:你要问我是哪一个哟,毛主席的故乡人哟……毛主席的哟哦故乡人哟……,彰显出这首歌极强的故事性,生动地表现出作为毛主席故乡人的自豪感。

1958年清明节前,漫山遍野的茶叶吐着新芽、泛着新绿,古丈县古阳镇思源桥村(原红星大队)的几位年轻的土家族茶农怀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的深厚感情,精心炒制了十斤一芽一叶的明前茶,湘西人叫社茶,寄给了毛主席,还特别在茶叶里夹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以表达土家族儿女对毛主席的爱。

在忐忑不安而又急切喜悦的等待中,他们终于收到了毛主席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寄来的回信。回信里说:毛主席收到了你们寄来的古丈毛尖,不愧为名茶,很可口,毛主席尝后连声称道“好茶!好茶!”希望古丈人民大力发展……信后,毛主席还叮嘱茶农种茶辛苦以后不要再寄了,祝福古丈县人民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社会主义的美好日子越过越好。

毛主席的回信,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古丈县的每一寸土地,古丈县人民种茶的劲头也一个比一个足,古丈县的每个山头、每个家庭都种了茶叶,成了茶园。一个不到15万人口的小县,居然栽种了15万亩茶叶,一人一亩,可谓名副其实的茶乡。

这几个当年给毛主席写信寄茶的土家族青年茶农,叫杨祖南、张显翠、汪明月、汪明星。

著名作家叶蔚林听说这个故事后,写了一首歌词《挑担茶叶上北京》,请著名作曲家白诚仁作曲、土生土长的古丈籍歌手何纪光演唱。

在歌曲创作中,叶蔚林巧妙地融会了湖南的桑植民歌、城步民歌与衡阳山歌和韶山山歌的音调,其音乐结构,既有瑶腔化山歌方整划一的特点,又有高腔山歌的走腔挥声,抛洒自如的气韵线松紧有度,快与慢的转换,轻与重的调节,明快与舒缓的对比,都紧紧地系在一条扣人心弦的情线上,使之成为一首曲调纯朴清新、旋律优美、乡风浓郁的优秀山歌。歌曲脍炙人口,一经推出就唱响大江南北,深受广大听众喜爱,传唱至今而不衰。

猜你喜欢

好声音浏阳河曲调
钢琴作品《浏阳河》的演奏版本研究
Wake up, Bunny
浏阳河的气质与灵魂
布谷鸟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台媒关注“好声音”李代沫吸毒被抓
长沙三一大道浏阳河大桥全桥合龙 今年底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