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以长江大学为例

2016-03-23陈承李诗珍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困惑解决方法

陈承 李诗珍

(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以长江大学为例

陈承 李诗珍

(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 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惑,剖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结合实践教学的相关理论与长江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具体做法,提出解决困境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一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与时俱进的优秀人才;二是加强实践教学评估,使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三是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使应用与创新并驾齐驱。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困惑;解决方法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物流费用的降低,由此形成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1]。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行业,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不是仅仅会管理仓库或者懂得某种运输方式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人才,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的、能够对所执行的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2]。这些能力的获得,除了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一、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惑

(一)实践教学体系脱离实际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一般都是应用型,这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是一致的。在培养方案制定的政策层面,也都认为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3]。但在最后形成的培养方案中却不能真实体现,仍然是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失衡,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上至学校下到老师并非真正认为理论比实践更重要,而是由于实践教学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执行起来不如理论教学单纯等多种原因造成。

第二,实践教学条件有限。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有两个:一是校内实验室,二是校外实践基地。实验室将物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校外实践基地不仅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物流业务相联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物流和社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4]。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没有专门的物流实验室、缺少相关的教学软件、实习基地不健全等使实践教学难以真正实现。该方案制定者考虑到这些困难因素,在做方案时也就知难而退,将应该开设的实践课程进行删减、理论课中应该包含的实验学时也被忽略。专业课程模块不能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而是按教学条件是否能满足来设计,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尚未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教师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认识不统一。目前,各学校的定位、办学历史和特色、所处的位置不尽相同,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方面存在认识偏差,例如,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加强生产物流方面的实践教学,有些教师侧重于要加强交通运输方面的教学、或是第三方物流方面的教学。笔者在协商应该设置哪些实验实践课程时,经常遇到意见不一的现象。而修改实践教学计划又涉及到资金、实习方案制定、学生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讨论的结果经常是不做修改,大家都认为以前的教学计划执行起来轻车熟路,花费的精力相对较少,缺乏修改的动力。

(二)实践教学过程大多流于形式

第一,实践教学经费不足。以长江大学为例,学生目前的人均实习经费还是按照前几年的标准下拨,没有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使本来就不充足的经费雪上加霜,实践教学实现起来困难重重。由于经费不足,多种实习都不得不采取分散的方式进行。一方面,由于实习单位分散,学校与分散实习的单位并无相关的协议和约定,对其提出过多的要求显得不切实际,致使学生在分散实习过程中带有高度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学校对分散实习的质量也难于管理和监督,从而使实习效果和质量可能失控,难以按计划要求保证实习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岗位不一定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要求,大部分学生的实习专业不对口,有些同学因为考研或其它原因干脆没有实习,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第二,实践教学动力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特别是评优、晋级、职称晋升方面,根本与实践教学无关,就连学校的教学质量优秀评选也是以理论教学为依据,有些院系甚至在教学酬金方面,实践课时也明显低于理论课时。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观念影响下,教师对参与实践教学动力明显不足。

第三,实践教学监管不力。实践教学过程评价与管理是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5]。虽然很多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资料管理比较规范,如实习计划、实习总结、实验课表、实验实习报告等一应俱全,但实际效果如何却很难说清,实习教学过程缺乏应有的监管和控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长江大学为例,课程实验学时,有的因为教师自己也不熟悉软件操作只不过在计算机房走走过场,学生最后的总评成绩也与实验关系不大。而学校的教学检查无论是开学还是期中,都是集中在理论教学的课堂,而没有人走进实验室。另外,在集中实习方面,因为经费问题,经常会将教学计划中的三周压缩为两周进行,实习过程中很少有相关机构或领导关注过程。

(三)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高校实践教学资源是高校培养学生期间拥有的实践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资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诸要素的综合配备和利用能力的总称,实践教学资源紧缺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普遍问题。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是依附经济、管理类学科建立起来的,无论是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设施等都借助于其他专业。除了能在共用的机房式实验室操作少量的软件外,缺乏自身独立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加上地方物流发展缓慢,企业规模偏小,校企合作松散,很难从社会上吸引外来办学资金。面对这种矛盾和压力,无论学校还是院系,都显得无能为力。

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与时俱进的优秀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并不是盲目求全求新,要因学校而异。既不能安于现状、也不能阔步而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兼顾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科学制定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尽量避免重蹈覆辙,陷入困惑怪圈。长江大学和所有地方本科院校一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惑难解的地方,但培养方案每年都在根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和教学条件的改善进行修改和优化。在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跨学科实践教学学分有效。学生可以自主选修与物流管理专业相近的实践学分,如选择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油汽储运专业的实习学分、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实习学分,计算机学院物联网专业的实习学分等,只要手续齐全即认为学分有效。

第二,认证机构培训计入限选学分。针对某些选修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课学期不合理、大四时限选学分不够等问题,学生可以放弃选修校内课程,而用认证机构的培训替代。要求学生提交培训机构出具的培训证明和缴费证明,以防弄虚作假。

第三,设置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参与各种设计大赛以及项目驱动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创新实践学分的设置就是要鼓励学生通过单纯的教学实践无法达到的方式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缓解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压力。

(二)加强教学评估,使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

科学评估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估,可以强化监管,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实践教学效果固然与学生自身素质特点、学习兴趣等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平时对实践教学的引导和启发。由于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教学管理上难度很大,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评估、注重教学过程监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践教学源头上,教师要做到有详细的实习计划;实习过程中,学校管理机构应派督导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对照实习计划内容进行检查或抽查,并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评价。在实践教学成绩评定上,要制定好科学的评价标准,从平时表现、实习单位评价及实习报告内容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实习结束了,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写成实习总结,在教师中进行交流,作为下次实习的借鉴,也可以作为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参考,形成良性循环。

(三)整合教学资源,使应用与创新并驾齐驱

虽然目前地方高等院校可以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非常有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除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外,可以通过联合申报实验室,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整合,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实践训练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一,联合申报实验室建设基金项目,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地方院校大都办学实力有限,教学科研成果水平不高,在实验室建设基金项目申报中不占优势,通过校校合作、院系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联合申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实力,大大提高项目获批的可能性。

第二,充分挖掘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实行开放式办学。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容易实现共享,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难度较大。但只要用心努力挖掘,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江大学是一所合并的高校,属于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共建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农业部共建的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行业优势,与江汉油田、河南油田、荆州两湖绿谷物流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于一衣带水,实习基地对学生集中实习都是免费的,有效缓解了实习经费不足的压力。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着手落实实践教学师资的编制和薪酬待遇问题,鼓励专业教师向实验系列转型,并在工资晋级、职称晋升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确保实践教学师资的质量;其次,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的沟通与对接机制,一方面邀请校外实践基地的精英人才来校讲学;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双向交流,达到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整合利用的目的。

第三,共享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快速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2010年5月,随着《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创新创业教育被高校提上了日程。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业创新实践能力,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11年4月,联合教务处、校团委成立了创业创新实践中心。实践中心制定了创业创新招生计划、创业创新实验班的申报条件、申报程序以及教学管理办法等,并面向全校招生。通过开设创业创新课程,设立创新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申报大学生创业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琚春华,杨杰,汤旭翔.高校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移动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2]魏金萍.德国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对我国的启示[J].物流技术,2014(9).

[3]梁春梅.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1(35).

[4]陈凤菊.基于校企合作角度推进高校物流专业职业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融合研究[J].物流技术,2013(23).

[5]陈承,李诗珍,裴潇.基于BSC的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4).

责任编辑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G648.4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6)03—0090—03

收稿日期:2016-01-2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4255)

第一作者简介:陈承(1978—),男,湖北潜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研究。通信作者:李诗珍(1967—),女,湖北荆州人,教授,博士,lishizhen@yeah.net。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专业困惑解决方法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预测实验教学研究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农村移动网络覆盖探讨
针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