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说《我的灵魂永不下跪》的生命哲学

2016-03-23王诗雨

关键词:尊严死亡人格

王诗雨

(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论小说《我的灵魂永不下跪》的生命哲学

王诗雨

(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生而为人,应该怎样生活,又将如何面对死亡,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一直以来的重要议题。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恩尼斯特·盖恩斯的小说《我的灵魂永不下跪》,通过一个黑人男孩儿被无辜判罪剥夺生命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知的灵魂在临刑前接受教育、认知自我,并最终实现人格重塑与精神超越的生命历程。这是一场黑人与白人的巅峰对决,是一次关乎生命尊严的灵魂洗涤。人是什么,何为人生,种族歧视下的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与压迫该何去何从,是历史长河遗留给黑人种族的生存考量,也是值得人类这一生命践行者认真思量的问题。

关键词:生命;尊严;死亡;人格;灵魂

小说《我的灵魂永不下跪》是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恩尼斯特·盖恩斯的经典作品,英文版原书名是《临刑前的最后一课》(A lesson before dying),讲述了一个关乎生命尊严与灵魂自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路易斯安那州,一个21岁的黑人男孩儿杰弗逊在无意之中被卷入一场抢劫杀人案,由于3位当事人当场死亡,作为案发现场唯一幸存者,在法庭没有犯罪证据的情况下,他被审判长和12名白人陪审团无情地决定了生死。临刑之前,杰弗逊的教母爱玛小姐恳请黑人教师格兰特对杰弗逊的人格与灵魂进行重塑,教会他生而为人的道理和尊严,让他能够像人一样死去。作者通过描述杰弗逊的无辜入狱以及贝荣纳城黑人的生存状况,深刻地揭露了美国南方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并通过描述格兰特对杰弗逊人格重塑的过程,深入探讨了生命与死亡、关爱与感恩、灵魂与救赎等话题,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作者高贵而豁达的生命哲学。

一、生而为人的尊严与高贵

(一)人是什么,何为人生

20世纪40年代的路易斯安那州,种族歧视依然随处可见,虽然彼时距离《解放宣言》的发表已有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历史,但是横亘在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鸿沟却始终没有消解。在只能容纳六千人的贝荣纳小城里,虽然黑人和白人的数量相当,法院、监狱、娱乐场所一应俱全,但是白人却明显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城中心是白人的地盘,黑人只能在没有路灯的后街活动。同样都生而为人,黑人却无法享受到与白人相同的待遇与权益。追溯历史根源,17世纪初的美国,为满足南方种植园的发展需求,大批黑人从非洲被运往美国充当劳力。“从1619年贩卖进北美大陆的第一批黑奴开始,美国政府就开始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1]而美国作为移民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异常激烈。白人始终占据着各个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而造成了对少数民族的严重歧视。1776年发表的《解放宣言》虽然解放了黑人奴隶,废除了农奴制,但是却难以将深入骨髓的种族歧视一并消除。

法庭审判长和白人陪审团在没有任何犯罪证据的情况下,就可以轻易地决定一个黑人男孩儿的生死。在这样恶劣的生存背景之下,人是什么、何为人生的问题显得更为严肃与艰难。格兰特的启蒙老师说:“这里只有无知,没有人生。”[2](P65)长久以来,黑人已经习惯了忍辱负重的生活,这种习惯渐渐磨灭了他们生命之初的斗志和理想,将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视为理所应当的正常现象。既然反抗是无谓的,还不如安分守己地苟且偷生。“族群的态度与意识形态构成结构性种族主义的社会认知维度。”[3](P9)当生活变成一种常态,一切异象就有了存在的正当理由。从格兰特的启蒙老师对学生常说的那些话中,我们不难意识到黑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磨难与厄运。横死街头和苟延残喘似乎成了大多数黑人成年之后的命运走向,这是怎样一种人生?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凶险与伤痛?格兰特的启蒙老师是痛苦的,因为他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无知,知识让他更加了解黑人的处境与现实。可同时他又是无助的,因为他清醒地面对这般凶险的处境,却束手无策,无法改变任何现状。

摩西·安布罗斯牧师说:“走一路,撒一路的谎,这就是人生。”[2](P235)为什么要撒谎?因为撒谎能够掩盖些许难以更改的残酷现实,能够给伤痛的人送去一丝抚慰,能够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多一些精神支撑。这看似荒诞的想法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悲痛与酸楚。“我了解自己人,我清楚他们的人生之路是怎样走过来的。我知道他们一天天地欺骗着自己,希望付出的爱最终能够得到理解、得到回报,用那份落日晚景下的温馨抚平一生的伤痛。”[2](P235)这段话说得何其无奈与凄婉!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谎言背后的真相,可是人终究要生活,总要给自己的余生创造一些希望与动力。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存的希望。人生短暂却充满了坎坷,更何况是生存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之中。相对于格兰特的启蒙老师清醒的悲观主义,安布罗斯牧师所代表的这类人更多的是选择面对。虽然这种面对带有强烈的自欺性质,但是荆棘密布的人生之路,因为有爱,所以多了份勇气与温馨。

(二)种族歧视下的人应该怎么活

启蒙老师——逃跑主义哲学。格兰特的启蒙老师是个混血大高个儿,身上有一半的黑人血统。他痛恨自己身上的黑人血统,痛恨他那任世界之水都无法漂白的肤色。他认为黑人生来就是羊的命,只有跑出去才有活路。他只教给孩子们一个道理,那就是逃跑。他的一生就是对逃跑主义哲学的最好诠释。可是,他最终也没有逃出黑人的宿命。他说知识是天下最重的担子,因为懂得越多就越想要改变,越想要改变就越痛苦。逃跑,可是又能逃到哪里呢?在政治权威面前,个人是多么渺小,凭个人之力是怎么都逃不脱命运的桎梏的,到头来只能空怀一腔抱负,含恨而终。“锈了300年的脑袋,5个半月是擦不亮的,你慢慢体会吧。”[2](P63)简单的一句话,深藏着怎样的痛苦、悲哀、怨恨、凄凉与无奈?在启蒙老师眼里,格兰特就像是年轻时的自己。谁都有年少轻狂的梦,却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启蒙老师的逃跑主义哲学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但是他的悲观与逃避并没有带给他轻松的人生,相反更加重了他的痛苦无助,最终陷入逃无可逃的死循环,郁郁而终。

安布罗斯牧师——寄托上帝。摩西·安布罗斯是农场教区的牧师,没受过神学院的正式培训,但却是一个单纯、虔诚的信徒。在教化杰弗逊这件事上,他和格兰特的意见相左。安布罗斯牧师认为,杰弗逊应该把灵魂的救赎寄托于上帝,接受神的指引,让他的灵魂沐浴天国的神光。“死亡并不可怕,死亡是永生的开始,是进入上帝殿堂的开始……”[4](P86)安布罗斯牧师看惯了黑人世界里的厄运与悲哀,明白生活的不公带给黑人的伤痛,他希望杰弗逊能够信仰上帝,相信天堂的存在。在上帝的指引下,忘却尘世带给他的不公平待遇与残酷判决,带着爱和希望离开人世。安布罗斯牧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一种面对苦难的生活方式,相比于启蒙老师的逃跑主义哲学来说,多了几分乐观与勇敢。但是,从生命本源的角度来说,安布罗斯牧师的做法其实只是一种暂时性的精神安抚,并不能直达生命的本源,也无法帮助杰弗逊以及更多的黑人同胞从根本上认识生命的本质,使他们困顿的灵魂得以解脱,从而逐步改变生存的现状。

爱玛小姐——有尊严地活着。爱玛小姐是杰弗逊的教母,是一位勤劳质朴而又自尊自爱的女仆,对杰弗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杰弗逊无辜卷入抢劫杀人案一事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杰弗逊的辩护律师在辩护期间称杰弗逊还不如一头猪,更是让爱玛小姐郁结于心,不能释怀。她相信自己的孩子不会做出抢劫杀人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也明白法院审判长和12位白人陪审团合议决定的结果不可违抗,也无法更改,她唯一希望的就是在行刑之前杰弗逊能够得到一次生命教育,明白生而为人的尊严与高贵,并带着这样的尊严像人一样死去。这看似荒唐而又无法实现的愿望,寄寓着爱玛小姐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情,更饱含了一位长辈对晚辈的浓浓爱意与殷切期待。爱玛小姐虽然终身为仆,却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和高贵的灵魂。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一个人虽然无法改变这一既定的大环境,但是却能够决定自我在面对生活和死亡时的态度与心境。尊严或许无法带给一个人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是却能让一个人体面地活着,平静地面对磨难和死亡。

二、向死而生的人格与灵魂

(一)人格重塑——实现生的价值

杰弗逊短暂的一生是不幸的,6岁就开始拉水、背棉包、砍甘蔗,干一系列与他的年龄甚为不符的重活,陪着笑脸受各种罪。他诅咒过、抗争过,也勤奋过,可是最终却都无济于事。于是,他认命了,面对生活带给他的种种磨难,他都选择逆来顺受。法庭上辩护律师说他不如一头猪的言论更是让他自暴自弃,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被判处电椅刑之后,死亡的恐惧又加深了他的绝望与无助。“随着死亡的逼近,临终者的这种恐惧会愈来愈强:恐惧受苦,恐惧尊严荡然无存,恐惧要依赖别人,恐惧这辈子所过的生活毫无意义,恐惧离开所爱的人,恐惧失去控制,恐惧失去别人的尊敬……”[5](P12)杰弗逊才21岁,人生的篇章才刚刚打开,甚至还没明白人生是什么,生而为人的意义在哪里,就被白人无情地夺去了生的权利。每当夜晚来临,面对监狱的墙壁,无尽的黑暗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幼小的灵魂。没有人告诉他一切为什么会不可逆转地发生,也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人是什么,人应该怎样活,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生命价值的领会。”[6](P130)一个连生命都没有搞懂是什么的人,突然间就要直面死亡的侵袭,他的茫然与绝望可想而知。格兰特教导杰弗逊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黑人老师格兰特对于生命的认识也是阶段性的。对于教导杰弗逊这一任务,格兰特一开始是拒绝的。作为唯一的一位授课老师,格兰特虽然拥有比周边的人更多的知识,但是在接受教导杰弗逊的任务之前,格兰特对生命并没有多少明确而清醒的认知。大学时期学到的知识,让他产生了远离家乡实现人生理想的愿望。对于人生真谛,他一无所知,大学老师也只是讲了黑人在南方地区的生存之道,对于人生并无涉及。他的启蒙老师一生秉承逃跑主义哲学,虽然能够为格兰特释疑解惑,但是也无法告知格兰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个时候的格兰特和他的启蒙老师一样痛苦、无助,面对现实感到茫然无措。启蒙老师的逃跑主义哲学对格兰特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生活的重担面前,格兰特不止一次地想要逃避,远走他乡另谋出路。他没有信仰,不相信天堂,相信上帝的同时,又一次次地对上帝产生质疑。上帝如果真的存在,为什么只关爱白人,却不曾佑护黑人?格兰特的启蒙老师也一样对上帝心存怀疑,所以他几乎从不提及上帝。

在帮助杰弗逊重塑人格尊严的过程中,格兰特逐渐认识到健康人格对一个人甚至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重要性。“健康人格是‘美丽而高贵的人’……这里的美丽一词却不是指外表美,它特别是指行为和工作能影响自我和他人,能产生一种基本的审美感情;高贵当然也不是指出身,而是指这种人的行为或行动。”[7](P9~10)真诚的言行永远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格兰特用爱和关怀一点一点地打开了杰弗逊紧闭的心门,在一次次的探视谈话中,通过言行教会杰弗逊感恩,使之懂得要想和别人成为朋友所应该具备的热心肠,并挖掘杰弗逊身上的英雄潜质,肯定其存在的意义,让杰弗逊感受到他对亲人、朋友甚至整个黑人种族的重要性,并使之逐渐明白他也具备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对个体生命自我价值和意义的确定,让杰弗逊渐渐消除了死亡的恐惧,开始敞开心扉接纳亲人、朋友的关怀,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生而为人应该具备的人格与尊严,打破了白人的种族主义神话,彰显了无关种族、不分黑白的人性光辉,也为格兰特解答了人应该怎么活的难题,赋予格兰特深刻的生命意义。

(二)灵魂自由——对生命的延展

格兰特为杰弗逊上的临刑前的最后一课,显然比他以往的任何一课都要精彩和有效。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爱玛小姐交给他的艰巨任务,教会了杰弗逊生而为人的人格和尊严,而且赋予了他作为人应有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让杰弗逊的生命和灵魂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质的飞跃。至此,格兰特对生命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安布罗斯牧师关于“人生与谎言”的一席话,让他感受到他曾经一度厌烦和忽略的姨姥对他不为人知的深切关爱与付出,也清醒地意识到他所面临的困顿在姨姥和整个黑人种族面前是多么的不值一提。而他教导杰弗逊做人时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杰弗逊振作起来而刻意为之,那里面包含了格兰特在这期间对生命及现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荡涤了杰弗逊生命中的无知与混沌,也扫清了格兰特生命中的灰尘与茫然。在这场黑人与白人的巅峰对决中,黑人种族以杰弗逊成功的灵魂救赎而取得绝对的胜利,这是精神上的胜利,是激励黑人不断强大的精神财富。

关于死亡,“海德格尔宣称,是对去世(Sterben)即对本真的死亡的领会搭起了一座由非本真的在世通往本真在世的桥梁。”[8](P265)虽然结果和大多数人认为的一样,无论杰弗逊是否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的生命都无可避免地因判决而终结,但不同的是,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之后的杰弗逊是带着生而为人的尊严赴死的,他不再自暴自弃、浑浑噩噩,他在临刑前完成了对生命和灵魂的自我救赎,对自己短暂的一生做了清醒而高效的清算和交代。死亡可以终结一个人的肉体,却无法羁绊他的灵魂。当一个人真正实现了精神上的自由,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延展了他的生命。生命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生命的长度,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生命所能达到的深度。杰弗逊在临刑前短短几个月的精神超越,抵得过他之前21年没有方向的混沌生活。杰弗逊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活了。“精神生产在精神化中延续自己必将走向‘无’的生命,因为尽管我会‘死’而归向‘无’,但是,客观化了的精神还会继续存在,他们将以客观精神的方式延续我的生命。”[6](P12)杰弗逊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着无数黑人青年奋发图强,带着生而为人的骄傲与尊严,直面人生的坎坷悲喜,像爱玛小姐和杰弗逊一样,拥有高贵的灵魂与自由,并一步步改变世风和种族命运。

生而为人,如何行走人生,是一门学问;如何面对死亡,更是一门艺术。小说《我的灵魂永不下跪》在探讨生与死的同时不止一次地提到信仰问题,无论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还是非宗教信仰者对生的信念,都对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督教关于人的‘生’的意义、价值和‘死’的性质、归属的思想对生命的价值评价与认知,构成了基督教的生死智慧,基督教的生死智慧为临终关怀提供本源化的理论基础和启示。”[9]安布罗斯牧师所信仰的基督耶稣给活着的人带来精神的抚慰与生存的希望,并给予临终者以超越生死的价值归属。而格兰特所代表的知识界中的怀疑论者,虽然无法坚定地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一旦如格兰特一样坚定了生的信念,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就会有质的转变。当他们终有一天面对死亡时,回顾人生,即使没有卓越的成就,也会对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一个明确和清醒的认识。总而言之,信仰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也是作者所要传达的生命哲学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命的宝贵就在于人类肉体的实效性,死亡是每一个降临于世的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精神上的超脱必将引领灵魂的自由之路。当我们的灵魂重获自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便不再囿于肉身的短暂而得以无限拓深与延展。

参考文献:

[1]钟雪萍.美国奴隶制历史缘何要重提[N].观察者,2014—06—01 (3).

[2](美)恩尼斯特·盖恩斯.我的灵魂永不下跪[M].何守源,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荷)范·戴克.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M].齐月娜,陈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姜翠平.不过是向死而生:哲学大师人生省思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6]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7](美)悉尼·乔拉德,特德·兰兹曼.健康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观[M].刘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8]周国平.诗人哲学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郑金林.基督教的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2).

责任编辑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The Life Philosophy of the Novel A Lesson Before Dying

Wang Shiyu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

Abstract:Born as a human,one should how to live,and how to face death,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thinkers have been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Contemporary black American writer Ernest Gaines’s novel A Lesson Before Dying,by a black boy was innocent conviction deprives the life story,as we show a stupid soul last-minute accept education,self-cognition,and ultimately,personality remodeling and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of the life course.This is a black and white peak showdown,is a soul washing of the dignity of life concerns the,and is the novel protagonist to express the philosophy of life. What is man,what is the life,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the face of life’s miseries and oppression is history left to survive considerations of the Negro race,and is worth the human life practitioner carefully consider the spirit of questioning.

Key words:life;dignity;death;personality;soul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I106.4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6)03—0026—04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10JJD750005)

作者简介:王诗雨(1989—),女,河南长葛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尊严死亡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本赏析
南风直须吹
对康德的道德“尊严”概念的思考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