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在地方高校中的实践与探讨

2016-03-23蒲德彦

关键词:模块化应用型素质

蒲德彦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在地方高校中的实践与探讨

蒲德彦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 要: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育人目标,普遍推行模块化培养、模块化教学的培养模式。要体现模块化培养特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需要在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方面体现其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方面体现真正的应用性;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性模块的含金量;需要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隐性教育模块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锤炼;要明确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寻找正确的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模块化;培养;地方高校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很多高校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支不可忽视力量,当前,理论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讨蔚然成风。大家都认为模块化培养、模块化教学是适应地方高校等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

关于什么是模块化培养、模块化教学,这些研究也都给出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就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进行梳理,细化成各个能力要素,由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应用组成课程教学模块,若干课程教学模块组成模块化教学体系,以模块化教学为主要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1]模块化培养体系淡化以系统的学科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组建线性的课程教学体系,强调以专业对应的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为中心进行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所以通信信息类专业为主的地方高校,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秉承先进的培养理念和严谨的教学管理,在模块化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院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氛围、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度大大增强。近年来,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多科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培养高素质信息类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方面加快了改革步伐,模块化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模式更加明确具体。比如,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根据课程性质将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实践课、任意选修课、自主个性化学习等各个模块。在实验实践性课程中,结合学院的分类培养和“3+ 0.5+0.5”的分阶段培养改革措施,又细分了通识教育实践、专业课程实践、分类培养(就业、考研、出国)、校外实践等小的模块。[2]在教学环节,同一模块内的教学内容严格遵守知识传授的先后逻辑顺序,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专业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根据情况设置方向性模块,供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模块化培养模式的推行和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笔者拟根据地方高校推行模块化教学的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模块化培养模式应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

当前地方高校普遍推行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以学科、专业素质需求为核心的平台式培养体系,要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模块化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就必须在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教学型、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等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一般按照“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标准进行分类和安排,具有一定的“模块性”。地方高校推行模块化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没有真正摆脱非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学科和专业进行的课程(模块)分类,只不过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模块方面强调的更为明确,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稍高,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实验、实习等动手环节的学习。地方高校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学科、专业课程的线性分类(模块)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强化,很多教学型、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同样也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地方高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社会认可度,就必须在课程模块和模块化教学的特色化方面下工夫。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其体制灵活性和教学创新性的优势,在课程设置尤其是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本校的特色,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体现真正的应用性,让学生学到与社会、与职业高度契合的东西。[3]比如,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再细分一些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进行更明确的专业能力定位后进行选修;依托学校信息学科优势,努力建设和发展“信息文科”,在市场营销等文科类专业中嵌入通信信息类基础课程,学生在毕业时就会有更强的行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地方高校的不少专业教师长期在非应用型高校任教,容易将其长期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和相对定式的教学方式用来教育学生,由于脱离实际所以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地方高校任课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师的指导培训,并通过研讨形成适应地方高校学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通过互动和平时考核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在课程考核时,尽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一些思考和应用的考核。考核方式的变化往往能带来学习习惯和风气的转变。

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管理,提高实践性模块的“含金量”

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内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实习实训等。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的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的办学特色加以重视。首先,从量的角度来看,就要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数量、课时比例、学分比例等;其次,要大力开发实践性课程,引进一些新形式、新内容的实践课程。

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与考核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实践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对于学生暑期实践、毕业实习,学校只能提供为数不多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大多需要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在考核时也主要是让学生上交实习报告。这样的实习带来的后果是,很多学生没有能力或没有动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就会投机取巧随意找单位盖章,随意编造实习报告。老师虽心知肚明,但也无能为力。这样的实践不仅不能锻炼学生,还会误导学生弄虚作假,使其养成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校企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块中非常重要。地方高校大都通过与各种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与实训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校企合作的确能为学校引入更多更强的人才资源、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中国的企业与高校合作还没有专门的国家政策予以大力支持,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校企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予以规范,这导致不少的校企合作缺乏紧密的利益关系,缺乏严谨规范的合作实现机制,导致合作内容和方式随意变化,或者只是简单的一纸协议而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和工作计划。另外,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引入的师资虽然能在教学中带来新的思想和前沿理念,但是难以融入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约束中,容易自以为是,放任自流,容易将社会上不合时宜的实用主义、随性自由的思想带入校园,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新的麻烦。

综上所述,实习实践教学模块非常重要,但是怎么样提高实习实践模块的“含金量”才是地方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不能有效掌控大规模实习实践的质量和效率的情况下,学校不妨放慢一些推动实习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拒绝冒进和形式主义。首先,不能片面追求实习课程和实习方式的数量,而是以追求实习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为核心,注重课程的“含金量”;其次,不能片面追求校企合作单位的数量,而是要想方设法与企业建立真正持久深入的合作关系,明确双方合作的实质性内容、方式等,定时定期保持联系和沟通,总结前期工作,筹划后期合作。另外,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建立人才交流、教学合作的渠道,校企双方通过人才互动和交流,学校老师进企业进行学习培训,逐渐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企业的专家进校园进课堂,为学生传授最新最前沿的学科、专业和行业知识。人力资源的互动交流是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的核心。

三、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锤炼

现行的模块化教学在理念上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但是在强化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输入”的同时,更应该强化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隐性教育模块”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锤炼。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保障,这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必须坚持的理念。基础知识大都通过教学方式进行输入,一般高校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只是因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方面的差异而存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问题。[4]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知识迁移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人格品质等,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除了依靠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教学型、非课程型的管理活动和校园文化来实现。

教学有显性的课程模块作支撑,非教学型、非课程型的活动和管理属于隐性的人才培养模块。这些隐性的人才培养模块对学生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所处学校对其影响。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导和日常规范管理时,如果不能严格规范自身管理和服务,就会给学生带来困惑,带来逆反,进而影响学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

高校学生具有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和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强化课程教学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师和工作人员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多的成长机会。在学校良好、规范和富有正气的管理服务氛围中,提高学生自律意识、规则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身心调适、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果地方高校能在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这一“隐性课程模块”方面做足功夫,将会更加凸显其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素质,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成为增强学院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自觉“代言人”。

四、明确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寻找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

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急切需求。但是,在推进模块化培养的过程中,应同时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性课程建设、教改研究实践等,以规避应用型人才培养陷入“实用主义”的功利化陷阱。大学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在任何时候,高等教育都不能丢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成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与学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等“错位发展”,走适合自己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道路,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众多地方高校采取各种措施,通过修改培养目标、更新培养方案、加强应用性模块教学等方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应该看到,在模块化人才培养中,由于偏重于学生毕业率、就业率、考公务员率、升学率等学生“出口性”指标,很多地方高校陷入了实用主义的陷阱。有的学校将学科与专业抛在一边,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随意删除、减少学科专业性课程模块和基础性、素质性课程模块,代之以公务员考试课程、出国留学语言课程、考研辅导课程、计算机等级考试课程等课程模块,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综合素质的打造;有的学校过于强调实习实践,随意放大实践性教学模块的学习量,却疏于管理和考核,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与内涵,学生丢掉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丢掉了实践能力;有的学校过于追求所谓的“改革创新”,在模块化培养中大开大合,目的就是博得宣传效应和眼球性,却忽视了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这些改革措施能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一些考核指标的亮度,却因为其严重的“功利性”,难以实现学校在踏实有效、稳步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健康长远发展,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教育功能的偏离。因此,地方高校有了明确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后,更重要的是寻找正确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

第一,要做到学科专业建设与模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兼顾。地方高校在通过模块化培养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偏废学科和专业,要重视基础和潜在的综合能力,不能只注重眼前,要长远规划,建构完整的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各项专业素质的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要使课程模块与学生的成长成才、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相适应,在重视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教育。例如,通过开设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素质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适应工作的基本能力;通过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模块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思考创新能力等[5]。学校对这些模块的重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人才培养中过多的实用主义和功利性诉求,使学校人才培养保持科学和理性。

第三,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考核、实践创新、服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是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或模块,缺一不可。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依存关系,需要教学、管理、服务保障等各条战线的教职员工群策群力,需要学生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学校需要从上至下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推动模块化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第四,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无论如何,教学始终是高校所有工作的核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都必须建立一整套能够推动和改进教学工作的质量监测保障制度。比如,积极推进试卷(题)库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教考分离;积极推动教学督导制度的建设,随时监控掌握教学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通过规范有效的日常管理推动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成长;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保障体系,为学生实习、实践和实训搭建更加宽广的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大的舞台,同时推动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建设和质量提升。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要有保障,师资建设是核心。首先,要通过人才引进、培训学习、进修深造等方式建立一支“双师型”的适应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其次,要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特别是课程模块内部的教师之间要建立信息互通、交流学习的机制,共同打造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模块,推动人才培养模块化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推动课程模块不断发展;再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增强教师在学院建设工作中的参与感,积极为高校建设特别是教学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峻,陈鹤鸣,方萍.模块化人才培养:理论内涵、模式构建与风险防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3]王俊,李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的模块化改革[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4]李德才.关于模块化教学的几个问题——兼论工程师型人才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5]蓝刚.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模块化构建[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2013(6).

责任编辑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G642.4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6)03—0086—04

收稿日期:2016-01-2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2015JSJG228);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0211408)

作者简介:蒲德彦(1980—),男,四川旺苍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模块化应用型素质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模块化住宅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