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建筑特征及其文化底蕴

2016-03-23杨会勇

关键词:文化底蕴特征

杨会勇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徽州建筑特征及其文化底蕴

杨会勇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 要:徽州建筑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集中体现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徽州建筑的独特性,与新安理学的精神文化指向、徽州人耕读传世的生活价值取向、徽商繁荣背景下的集体炫富表演,以及徽州人祈求发达与兴盛的风水观念之间,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徽州建筑;特征;文化底蕴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徽州建筑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经过数千年文化沉积的徽州建筑,具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的建筑理念,不仅与封建社会背景下的政治、经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同时,也与新安理学的文化精神、徽州人的生活价值取向、徽商的审美倾向以及徽州人的风水理念息息相关。以此为切入点,讨论徽州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徽州建筑的独特与美妙。

一、徽州建筑特征

一般意义上的徽州,指的是古徽州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一府六县。一府即徽州府,六县乃祁门县、休宁县、绩溪县、婺源县、歙县、黟县。现如今,这些地域大部分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朱永春先生认为,徽州建筑指的是在明清两代徽州府辖区范围内,逐渐萌芽并发展而来的,承载儒家伦理道德传统的,有着十分鲜明的区域特征的建筑群体。[2]徽州建筑以砖、石、木为基本原料,梁架用料硕大,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汉族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无论在建筑外部规划还是内部空间的处理上,以及建筑艺术的综合运用上,均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徽州建筑的独特性,多通过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书院与古戏台等建筑体现出来。

徽州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而建,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等杂陈其间,极富文化气息与园林情趣。祠堂大多居于建筑群最为核心的区域,是建筑群落中规模最大的建筑体,而其余的建筑如民居与商铺等,在规格制式上均低于祠堂。由于徽州土地资源紧缺,故徽州民居多为H形内敛结构或凹形结构。民居外部,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作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马头墙勾勒出民居墙头与天空之间的轮廓线,既增进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更体现出了天人之间的和谐。徽州牌坊最重要的作用是宣传封建礼教。徽州牌坊的雕饰与檐角在细节处理上十分用心,用料、雕刻与做工均十分讲究,处处体现出厚重与精细的和谐统一。徽州书院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是地区民风教化场所,为徽州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徽州书院主要分为三种:其一,面向宗族子弟者;其二,面向生员士绅者;其三,面向有望考入仕途之子弟者。[3]徽州书院多构建于山水之间,布局精巧,淡雅朴实,既有书院所特有的宁静与深远,又巧妙地规避了迂腐与呆板,与周围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徽州戏台从属于宗族祠堂,与古祠堂彼此呼应,代表着徽州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戏台呈封闭式设计,多布置在祠堂内部或祠堂周围,周遭砖墙环绕,观戏楼与戏台周围大多雕花,灵动中透出雅致。

徽州建筑内部装饰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精雕细缕。无窗不雕花是徽州古民居的真实写照,而最能体现徽州建筑高超技艺水平的,是由石雕、木雕与砖雕组合而成的著名的徽州三雕。在徽州建筑内部,造型逼真的三雕艺术随处可见。[4]石雕主要用于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动物形象、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砖雕大多镶嵌于门罩、窗楣、照壁上,内容多为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与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多用于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上,内容广泛,题材众多,手法多样,表现内容和手法因建筑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二、徽州建筑的文化底蕴

徽州建筑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新安理学的精神文化指向,耕读传世的生活价值取向,徽商繁荣背景下的炫富表演,祈求发达兴盛的风水观念。在上述四个层面中,以新安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无疑是徽州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核心,耕读传世的生活价值取向、徽州人的经商理念、祈求发达兴盛的风水观念,均与其有着紧密的关联。

新安理学是曾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因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而徽州的前称为新安郡,且其在新安的传播与影响尤深,故世称新安理学。其理学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理学家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这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徽州人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加之朱熹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均逗留数月,徽州从其学者甚众,故新安理学得以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而徽州宗族大姓人家又多是从中原内迁而来的,本就十分重视宗法伦理,门第森严,故徽州学者对新安理学信奉不移。[5]徽州古村落的行为准则与生活方式,均受制于新安理学。“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千年古墓勤修葺,合祭先期必会通”,便是当时徽州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古徽州建筑中的祠堂与牌坊所弘扬的根本价值观念,均立足于新安理学。徽州祠堂遵循“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等理念,重视宗法与血缘。徽州牌坊则是封建等级伦理制度的直接产物,如著名的忠义坊、慈孝坊与恩荣坊等,均为宣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而建。[6]古徽州发达的教育,儒风的盛行,为徽州祠堂、牌坊等富有政治教化色彩的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新安理学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徽州建筑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同时也成为指导徽州人从事社会实践的重要思想,并渗透到了徽州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处世方式之中,如徽州人耕读传世的价值取向,即深受新安理学的影响。由于徽州地区发展农业存在着严重的制约因素(自古以来,徽州辖区范围内的可耕种土地面积便十分少,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且以农为本是徽州人历来的思想,故徽州人极为重视农耕。[7]在徽州人看来,耕读既肯定了宗族、家庭与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也是达至宗族家业长久兴盛的根本。在地域特征、历史背景与文化思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徽州人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世、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浓郁的耕读文化。在这种价值导向下,徽州人的读书风气十分浓厚。徽州人十分看重入仕,对子孙读书给与了高度重视。古徽州书院或民居门楣匾额题字中所传达出的,正是徽州人耕读传世的价值取向,如“诗书执礼,孝弟力田”、“教子教孙须教义,种桑种茶胜种花”等。[8]

徽商是明清时期快速发展起来的徽州商帮。借助徽商巨大的财富,徽州建筑获得了快速发展,进而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在光宗耀祖习俗与享乐风气的影响下,发迹后的徽商往往会回到家乡,投入巨额金钱兴建楼宇,以达到其炫富的目的。《歙县志》云:“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9]受儒风影响,一些徽商在建筑布置上极为重视风雅情趣,其园林与宅地设计,多融入自身的审美追求,其布局装饰也多带有个性特征。在徽商审美取向的影响下,徽州建筑所特有的富贵气质逐渐凸显出来;而徽商的炫富心理与儒家思想的不断交织,则推动了徽州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装饰艺术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在某种程度上,以宗族伦理观为重的徽商的审美取向,对徽州建筑独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徽州人十分重视风水之说,并将其视为决定宗族、家庭与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受此影响,徽州建筑无论在选址、建筑型制设计与完善等方面,都深深地浸透着风水理念。在选址上,徽州建筑讲求背山面水,其所背之山必须是“龙昂秀发”,而其所面之水则要求“环抱作环”。[10]徽州建筑中的明堂则要求宽大,以纳福祉。徽州民居在选址过程中,始终遵循着“无山无水不成居”的理念,选择山水之地建造民居。这样的选址方式,不仅是为了满足居住环境的需求,更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明永乐年间的汪氏家族便依照风水先生之说,为得水口,特地开凿了半圆形池塘,此即今日的南湖。在风水学中,水口属于水流的出入口。水主财源的风水观念,在徽州地区深入人心。由于徽州所辖范围内山地多而水源少,故徽州人在建筑布局上十分重视水口,往往以得水为荣,认为水口是保障宗族长久兴旺的根本所在。受此观念影响,徽州很多村落在水口位置,都建有文昌阁、魁星阁与文峰塔等,以此祈求兴旺发达。由此可见,风水文化对徽州建筑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徽州地灵人杰,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而作为徽文化代表者的徽州建筑,无论其形成抑或发展,均体现出特定时期与特定区域的文化理念与价值取向。1976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九届会议于内罗毕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该建议指出:“每一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应从整体上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其协调及特性,取决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联合。这些组成部分,包括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及周围环境。因此,一切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人类活动,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对整体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的确如此,徽州这一独特地域的精气神——黑白分明地横亘于徽州的山川、河流、田地、道路中的灵气,世代相传的朴实厚重的新安理学精神,以及徽商独特的审美情趣,共同成就了徽州建筑的独特与美妙。

参考文献:

[1]郑晓丹.徽州建筑中文字元素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5(2).

[2]夏胜松.明代徽州建筑彩画装饰艺术研究[J].兰台世界,2013 (30).

[3]金颖平.传承徽州建筑文化的辩证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4]许丽,单秋月,刘冰,等.清代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J].兰台世界,2015(21).

[5]李奇辰,史启新.图形设计对徽派建筑天人合一的诠释[J].巢湖学院学报,2013(4).

[6]程思.传统本质新探——体味徽州建筑的风土精髓[J].安徽建筑,2013(3).

[7]李卓娟,陆峰.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研究与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8]金颖平.徽州古建筑的风水意识与布局结构特征[J].美术大观,2015(4).

[9]李家新,姜彦红.徽州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建材·装饰,2015(22).

[10]马菲菲,陆峰.简述徽州古村落民居建筑的雕刻艺术[J].普洱学院学报,2015(1).

责任编辑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Huizhou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Yang Huiyo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

Abstract:Architecture,as an important product of human activities,is the human landscape and natural landscape of a high degree of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model,but also reflects the specific period of time,specific areas of social culture and values.Huizhou architecture,as China’s ancient architecture is the most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schools of humanistic spirit is not only a building culture,is a kind of spiritual culture,deep thinking contained in the Huizhou architecture culture can be learned,Huizhou architecture is unique,and new rationalism spirit cultural orientation,plowing the masterpieces of life value orientation,Huizhou merchant prosper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wealth performance and pra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Fengshui has a close contact!

Key words:Huizhou architectural;feature;cultural connotation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TU241.5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6)03—0080—03

收稿日期:2016-01-1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2011sk203)

作者简介:杨会勇(1970—),男,安徽淮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月震特征及与地震的对比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文化底蕴·题型多样·素养提升——2014年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评价
通过诗歌阅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