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大地”

2016-03-23黄宝东

关键词:艺术作品大地世界

黄宝东

(安徽建筑大学法政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大地”

黄宝东

(安徽建筑大学法政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摘 要:海德格尔认为,作品要成为艺术作品,首先要建立一个世界,但这世界又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即“大地”。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阐释了“大地”这一概念,认为“大地”是作品精神世界得以展开的物性基础,其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是世界自行涌现与回归之所。艺术作品中的“大地”为真理所利用,真理发生需要敞开一个世界,而此世界则需要一个基地。于是,“大地”就这样被制作出来了。

关键词:艺术;艺术作品;世界;大地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立足于真理本质,试图通过现象学的方法,追问艺术作品之成为艺术作品的原初本质。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即“存在者之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这种置入活动产生于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争斗之中。海德格尔宣称:“建立世界与展示大地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本质特征。”[1](P48)因此,要理解其艺术哲学,我们就有必要追问:“世界”与“大地”这两个极具隐喻与象征意味的充满诗意的概念,在他的艺术哲学中,到底意味着什么?限于篇幅,本文仅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为背景,阐释其艺术作品中的“大地”这一概念。

作品要成为艺术作品,首先要建立一个世界,即艺术世界,但这世界又不可能立于无何有之乡,它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海德格尔称此基础为“大地”。

早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在引用一则神话说明此在之为烦时,便曾提到过“大地”这一概念:女神烦用泥土捏了一个人,朱庇特神赋予它灵魂,两人以及贡献出泥土的土地神特鲁斯在其命名权上发生了争执,最后,经由农神裁决,朱庇特拥有此人的灵魂,土地神拥有其躯体,女神烦则在其活着时占有他,至于他的名字则叫作Homo,因为他是由Humus(泥土,亦可译为大地)造就的。[2](P239~240)这使人想起基督教中“从泥土中来,并将回到泥土中去”的神谕。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大地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在西方诗歌中,大地一直都是被作为万物之母而加以歌颂的。“大地”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新概念出现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大约是在1934~1935年他阐释荷尔德林诗歌时,“当时,海德格尔满怀激情地专注于荷尔德林的诗歌,显然,他正是由此而把‘大地’之一概念引入自己的哲学的”[3](P213)。有学者认为,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中的“大地”,相当于《存在与时间》中的自然。在《存在与时间》中,自然是与世界相对而言的可发现但不可理解之物,是世界的不可抵达之处,即世界的边缘,是非此在的存在者之整体;只有通过使用器具,自然才会与人发生关系,从而成为有意义之物,最终被世界化。这一自然概念,在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里,就叫作“大地”。当然,他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并非始终是在同一层面上的。诚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在海德格尔那里,实际上有两个相对不同的“大地”概念,一个是与世界相对的,世界作为其意义整体的那个东西;另一个则是处于世界之内的,标识世界之一维的概念。[4](P278)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显然是在第一层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海德格尔认为,“大地”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不可分割,“大地”是世界自行涌现与回归之所,是世界栖身的家园,没有“大地”就不会有世界。海德格尔是这样描述二者之关系的:“如果大地本身要显现为自我隐蔽之自我涌现中的大地,大地就不可能没有世界的敞开。而如果作为支配一切根本命运之道路与范围的世界要将自己安放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它也不能超脱大地。”[5](P43)

在海德格尔那里,“大地”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其自我归闭性。何以如此?前面提到,作为自然的“大地”概念,是一个与世界相对立的,非此在的存在者之整体,因此,正如世界因其是人的生存世界而具有敞开性一样,非人的“大地”,必然会因其独立于世界,而成为向人封闭之物,故而其在天性上具有自我归闭性。它充满着神秘,默默地立于人们生存的边缘。理性对于它无能为力,现时代被人们奉若神明的科技亦无法察其堂奥。一块岩石因其自身的重量而向下坠落,仅此而已,你能把握其沉重性吗?它会无情地粉粹你把握它的企图。你可以打碎它,但其沉重性却不会因其破碎而敞现出来。你可以动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手段,把它放在精确的天平上称量,但你所得到的不过是干巴巴的数据,而非其沉重性。“大地”就是如此沉默地立于世界之外。作品对“大地”的展示,并非强行打破其沉默,而是将其作为自我归闭者,带入作品世界的敞开之中。唯有在此世界的敞开之中,它才被赋予意义,被世界化,才是其所是,成为自身。那么,这与世界相对立而又自我归闭的“大地”,在艺术作品中到底是以什么面目出现的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回到前面所提到的《存在与时间》中的那个寓言,如果说艺术家是女神烦,艺术作品是她创造的生命,朱庇特神赋予它的灵魂是艺术作品敞开的精神世界的话,那么,“大地”生命的躯体,就是使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物性基础。就像一个人是灵与肉的统一一样,一部艺术作品,也必然是其内在精神性与外在物质性的统一,是世界与“大地”的统一。

前面的结论是否过于草率呢?当然不是,海德格尔自己的论述可作证明:“在被作为对象的作品中,按我们通常的物的观念,那看起来像是物性因素的东西,从作品的方面来看,就是它的大地性。”[1](P42)很明显,“大地”就是那诉诸于我们感官的物性因素。如果我们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的话,我们的生理感觉器官所看到的就是这一存在者:“大地”(要看到作品的世界,则需要运用人的精神的眼,心灵的眼,所以动物没有世界,只有人才有世界)。“大地”之所以要从作品中凸显出来,或者说,作品之所以需要“大地”,是“因为作品是作为真理于其中活动的某物而存在的,是因为只有通过置身于某一存在者之中真理才发生”[1](P42)。由此看来,“大地”只是为真理所利用而已。真理要发生,它就要敞开一个世界,而此世界则需要一个基地,于是,“大地”就这样被制作出来了。

有研究者认为,海德格尔艺术作品中的“大地”是指作品中的媒介物质或者说材料,对此,本文不敢苟同。德国学者比梅尔认为:“大地,这个很难以恰当领会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看来,包含了艺术作品所必然具有的,我们试图表述为‘材料’的东西。”[6](P102)“大地”本身的确包含有材料的含义,因为作为艺术作品的诉诸于观赏者感官的东西,就是由特定的媒介材料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构成的;但如果仅仅将其视为构成作品的媒介材料,恐怕不合海德格尔的本意,尽管有时他的确强调了这一方面的含义。海德格尔在描述了一座希腊神庙中的真理的发生之后说:“希腊人早就把这种于自身和万物之中的涌现与升起称为Physis,它澄明并照亮了人类筑基于其上和其中的地基,我们称此地基为大地。这个词所说的与那沉积于某处的土块的观念无关,与那种有关行星的纯粹天文学观念无关,大地就是那种涌现由此收回并庇护一切如此涌现之物的东西。在此涌现出来的万物中,大地是作为庇护者而出场的。”[1](P42)作为万物涌起与回归之所的“大地”,当然不可能只是材料。事实上,在此引文之前的那段诗意盎然的描述中,海德格尔就已经告诉我们:神庙作为艺术作品所开启的世界,正是建基于神庙建筑自身之上的,而此作品,当然是由其建筑材料、岩石及地基所共同构成的。此处的“大地”绝不单指石料,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伟大的古希腊神庙就其诉诸于人们的感官而言,不过就是一堆石头罢了,但很显然,它并非如此。那么,它与石头所建的牛棚又有何区别呢?其关键之处在于:这些石头在神庙与牛棚中,是以不同的方式结构起来的。海德格尔说:“在作品中是没有材料存在的痕迹的。”[1](P42)因为材料是就作品的被创作而言的,它一旦进入作品,就只能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存在,所以,哪怕是在最浅显的层次上,我们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上看到的,永远只能是一个微笑的妇人的形象,而不可能是颜料与画布。伽达默尔说:“庙宇廊柱比起未经雕琢的岩石块来,在耸立和承受中更能独特地显示岩石的存在。……大地不是质料,而是显现出来和收进去的一切”,因为质料是无力担此重任的,“如果人们能说,在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浮现出一个世界,那么,这一世界出现的同时,就沉隐入平静的形象中去;当形象已经确立,它简直就等于寻到了自己大地般的存在”。[7](P104~105)能作为世界栖息之地的,绝不可能是材料,而只能是作品所展示的“大地”。在作品中,它表现为经由作品的媒介材料以一定的结构方式构成的作品的物性基础,即作品的外在物质性。有时,它会被人们不恰当地称为形式。黑格尔说:“遇到一件作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8](P24)而海德格尔首先看到的,则是作品所展示的“大地”。它当然不是作为手段构成一般器具的材料。在器具中,它会在被使用中磨损消失;而在作品世界中,它才会真正成为自身。“岩石承受着,静卧着,如此而首次成为岩石;金属闪烁着光芒,色彩辉耀着。音调歌唱着,词用语言说着。”[5](P40)也就是说,在海德格尔看来,外在物质性的审美意义,只有在进入作品之后,才能焕发出来。

由此可见,尽管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大地”这一概念含义丰富,且在其研究的早、中、晚各个时期,其既有统一性又各有侧重点,但在集中阐述其艺术哲学思想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其意义则相对明确,即作品的精神世界得以展开的物性基础,而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构成作品的物质媒介或材料。当然,在海德格尔那里,“大地”在艺术作品中居何位置,与世界有何关系?世界与“大地”是如何冲突的?这种冲突与真理的发生又有何关系?这种冲突与艺术的本质有何关系?这些都是理解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时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更为艰深的问题。限于篇幅,这些问题只能另行再著文探讨了。

对于当代艺术理论研究而言,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突破了传统的内容与形式二元论的模式,把艺术看成一个由灵与肉所构成的生命统一体;其次,它充分强调了艺术品的外在物质性的独特的审美意义。海德格尔试图纠正传统片面的艺术本源论与艺术审美观的出发点,毫无疑问是值得称赞的,虽然一种新思想诞生之时,也正是其被责难之刻,因为有批判便会有超越和反叛。海德格尔对待思想的这一态度,理应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路标。

参考文献:

[1]Martin 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1.

[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3](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4]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M].成穷,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德)比梅尔.海德格尔[M].刘鑫,刘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M].张志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8](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责任编辑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Interpretation of the“Earth”in Heidegger’s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Huang Baodong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022)

Abstract:Martin Heidegger thought that to be an art-work means to set up a world,which needs a foundation.The foundation is named as“earth”by Martin Heidegger.The meaning of the earth is very rich,in the works of Heidegger’s early,middle and late periods.The discussion is focused on the“earth”in Heidegger’s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The thesis considers that the earth is equivalent to the external material part of the art-work on which the spiritual world is built.The world and the“earth”belong together in the unity of work-being.The earth is the place the world emerges and withdraw.The“earth”in the art-work is used by the truth.The happening of the truth in the art-work needs opening up a world.The world needs a foundation.And so the earth is built out.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the external material part appears only after entering the art-work.

Key words:art;art-work;world;earth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B516.54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6)03—0077—03

收稿日期:2016-01-2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2016年名师工作室项目(Szzgjh1—1—2016—13))

作者简介:黄宝东(1967—),男,安徽太和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大地世界
大地之歌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