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对绩效的影响机制

2016-03-23邓丽芳傅星雅

管理学报 2016年1期

邓丽芳 傅星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对绩效的影响机制

邓丽芳傅星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青年创业团队是创业团队中的主力军,其创业绩效对创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以108个青年创业团队为样本,采用追踪设计探索了在创业4个阶段团队心理相容性对绩效的影响,以及团队公平感知与团队内聚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在4个阶段创业团队的心理相容性都会正向显著影响团队公平感知、团队内聚力与绩效;各阶段团队内聚力的中介效应均存在,团队公平感知的中介效应在第一、二阶段显著;各个创业阶段的团队心理相容性、公平感知、内聚力和绩效呈现不同水平。

关键词:青年创业团队; 心理相容性; 团队公平感知; 团队内聚力

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指出,中国青年创业相对于全员的创业活动更为活跃,在全球创业观察的70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排在22位,活跃程度较高。近年来,我国青年创业团队大量涌现,但其创业绩效与成功率却不容乐观,青年创业团体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1研究背景

已有研究指出,青年创业者往往创业自主性更强,对复杂的合伙关系抱有抵触情绪,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种较低的心理相容性使得团队成员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形成各执己见、缺乏合作的团队互动模式;且当前的青年创业团队大多为80后、90后人群,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观念普遍较强,由于认知或情感的不相容导致团队合作困难、绩效低下的情况并不少见[1]。此外,一些青年创业团队由于缺乏成熟的内部管理制度,使得他们在心理相容性低的情况下产生冲突却缺乏合理、规范的解决机制,更容易对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从理论层面来看,异质性团队由于成员间的多样性在互动中容易出现认知分歧和情感冲突,即心理上的不相容。心理相容性是团队成员的一种人际心理特征,指团队成员在心理上容纳其他人员,能互为对方所接受、认同的程度。心理相容性与团队认同有一定联系[2]。ELLEMERS等[3]将团队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评价3个维度,心理相容性更加侧重于心理状态,包含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即认知包容性和情感融洽性。近年来,国外已有创业研究开始关注认知包容性、情感融洽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发现团队成员的认知包容性会影响团队绩效,创业团队成员的情感融洽性有利于创业的成功等[2]。国内有学者发现,团队成员知识水平差异和价值观差异引发的认知冲突可能给团队创新绩效带来不利的影响[4]。此外,由职场排斥所引起的侮辱感、不受尊重感、愤怒感等低情感融洽性的特征也对绩效具有负向影响。

在团队动力学的理论与研究中,心理相容性是影响团队绩效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影响过程的实现常常不是直接发生的。JUNG[5]认为,沟通双方的心理相容性是通过建立为共同目标努力合作的关系来影响沟通和互动效果的。尽管现有研究还较少针对创业团队来研究心理相容性的作用机制,但通过JUNG[5]的理论分析,内聚力正是反映群体倾向于粘合在一起, 共同去追求某一目标的动力过程, 其实质就是反映一个群体的成员在目标、情感和行为上的整合力量。由此,在创业团队中心理相容性可能通过内聚力的中介作用而间接影响团队绩效。此外,根据LIND等[6]提出的公平启发式理论,团队中的个体一方面渴望与他人合作;另一方面又总是担心被合作的他人剥削。团队成员时常在寻找相关的公平信息,并由此形成公平启发式,进行公平判断,进而影响团队决策和绩效。基于此,团队心理相容性可能给团队成员提供一定的公平信息。当团队的心理相容性较弱时,团队成员之间可能存在更多争议与冲突,信任感减少,对团队公平能否实现产生更多怀疑,从而形成的公平感知也会减少。由于不同的公平感知影响着团队成员的行为和绩效,因此团队公平感知应当在心理相容性与团队绩效的关系中起一定的中介作用。概言之,心理相容性有助于团体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信任,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公平正义和群体思维,互相尊重与信任的团体内成员必然感知到更高的公平性,团队成员的合作与内聚力更强,团队绩效也会因此提升。由此可见,我国青年创业团队的心理相容性还可能通过团队公平感知、团队内聚力的中介作用来影响团队绩效。

创业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处于不同阶段的青年创业团队的心理相容性水平,以及心理相容性通过团队公平感知和团队内聚力对绩效的影响强度都可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例如,初创阶段的青年创业团队往往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商业模式,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较多选择性,此时团队成员间的分歧可能更严重,心理相容性对绩效的影响也会更重要。现有的研究鲜有从创业阶段差异的视角来看待创业团队心理特质与绩效之间的联系,而纵向追踪研究更能揭示创业团队组建与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动态规律。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以18~35岁的青年人组成的创业团队为对象,探究在确立项目、创业准备、创业前期、创业管理4个不同创业阶段,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对互动及绩效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青年创业团队以及辅助青年创业的相关机构提供一定借鉴。

2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1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与绩效

心理相容性作为群体心理学中的概念,是以群体共同活动为中介的对共同的活动动机、目标和价值的认同,是团体内部建立协调关系、形成凝聚力的心理基础。在心理相容性高的团体中,一方面,成员的个性、情绪、习惯等能够在群体活动中得以调整,从而成员彼此强化了接纳、支持、尊重、信任的相容性特点;另一方面抑制了敌对、排斥、歧视等冲突性特点。有研究发现,关于团队心理相容性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团队成员在认知上的包容性对团队绩效非常重要。在认知上的差异会造成团队成员工作行为上的敌对,不相容的团队成员很难充分利用其他成员不同的知识,从而对团队绩效产生消极影响[7]。还有研究发现,创业者行为相容性对中小型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化有积极的影响[8]。此外,一些研究者认为,团队管理的重点应该提升员工的内在动机、态度和团队精神,并加强跨职能能力,以实现工作团队的相容性,从而有利于团队创新与绩效[9]。

团队成员之间心理相容性越高,成员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工作关系,并且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使团队绩效最优化;相反,当团队成员心理相容性较低时,会导致成员间的协作困难与团队冲突,对绩效有负面影响。还有研究指出,心理相容性中的情感融洽性若较低,其负性情感会严重降低创业团队绩效。由于心理相容性低导致的负性情感会阻碍成员创造性的发挥[10],影响团队决策和绩效。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对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团队内聚力与绩效

从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团队内聚力与绩效三者的关系来看,首先,团队内聚力受到团队成员间心理相容性的影响。团队成员相互吸引、接纳,以及对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有较高的情感认同时会表现出高内聚[11]。团队心理相容性高,会对团队内聚力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有研究表明,团队成员间的相容性可以避免由团队异质性造成的团队冲突,发挥对团队有利的各成员的专长,使团队知识具有多样性,此时创业团队更具活力与吸引力,内聚力和团队效能增强[12];且由于团队成员间拥有浓厚的感情、更多的包容和更高的满意度,会对整个团队表现出情感性的依赖,使团队呈现高内聚力。

其次,大量研究都支持内聚力会正向影响团队绩效[13],高内聚力团队往往更团结,具有较好的氛围,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更容易卷人团队活动并为团队的成功而努力,较少有缺勤、辞职现象发生。高内聚力团队的成员间也会有较好的沟通和互动,成员可以将更少的精力投入在维持团队关系中,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团队目标上,从而提高绩效。另外,当团队成员关系紧密,以团队目标为承诺时,团队成员在挑战成员的观点和做法时,承受的群体压力更小,更有利于团队产生有创造性的方案或想法,影响团队决策和绩效[14]。

在团队心理相容性对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团队的心理相容性越高,对团队的包容度和满意度更高,那么团队的内聚力则越强。更强的内聚力又进一步促进团队间的合作与沟通,进而增强团队绩效;相反,心理相容性较低的团体无法抵御内部的冲突矛盾,容易造成一盘散沙,凝聚力减弱,进而降低团队绩效水平。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团队内聚力在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与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2.3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团队公平感知与绩效

从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团队公平感知与绩效三者的关系来看,已有研究发现,团队公平感知受到成员心理特征及成员间心理相容性的影响。不同心理特征的个体,对公平的感知不同。根据每个人对于公平的判断标准,可将团队成员分为贡献型、索取型与平衡型。贡献型的成员愿意为团队和他人做出贡献,与团队成员的心理相容性高,公平敏感性低;索取型的成员偏好自己所得大于投入,希望从团队中索取更多的利益,与团队成员的心理相容性低,公平敏感性高;平衡型的成员则偏好自己的所得等于投入[15]。另外,在被广泛接受的KUMAN等[16]提出的公平感知的测量指标中,其中一个维度是组织成员之间积极促进交流沟通。这表明积极的交流沟通是团队公平感知的重要因素,而心理相容性恰恰能够正向促进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以往研究也表明,团队心理相容性影响团队成员的公平感知,具体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性使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对待与沟通的质量提高,对团队的公平感知有正向影响。当团队成员间心理相容性高的时候,心理相容性会平衡由团队异质带来的团队冲突,提升团队成员的公平感知与满意度。

同时,团队公平感知对团队绩效有正向影响, COLQUITT等[17]对183篇文献进行的元分析发现,公平感知与团队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ZAPATA-PHELAN等[18]的研究发现,程序公平感知会带来高绩效。WALUMBWA等[19]的研究也发现,人际公平感知能通过加强成员间的关系而正向影响工作绩效。国内最近也有研究发现,创业企业联盟的公平感知对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20],以及公平感知能够促进组织承诺的产生,从而提高绩效。

从以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来分析,在团队心理相容性对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团队公平感知起中介作用,即团队心理相容性越高,团队内的沟通与互动更流畅,对公平的感知更强烈,而较高的公平感知又使成员对团队有更多正面情感和组织承诺等,会正向促进团队绩效。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公平感知在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与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另外,公平感知还会影响内聚力。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团队内聚力的形成依赖于个体对社会交换有效性的判断。团队成员通过对团队中交换质量与人际对待的感知,来判断与团队其他成员间的物质与情感交换是否有效,体现为对团队公平的关注。当社会交换被认定为公平时,会增强个体的信任水平,促进团队内聚力的形成[21]。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团队公平感知各维度对团体凝聚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例如,团队公平感的程序公平、互动公平等对凝聚力均有正向影响[22]。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公平感知会正向影响团队内聚力。

综上,本研究提出理论模型,探讨该模型以及模型中各变量的四阶段变化趋势(见图1)。

图1 心理相容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模型

3研究方法

3.1研究被试与程序

纵向数据收集始于2010年12月,通过多方沟通与协调,一共找到了符合本研究条件的187个青年创业团队(本研究中“青年创业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参与创建并有相应财务利益的团队,这些人出现在企业启动前阶段,并且为18~35岁的青年人),数据采集时间点分别是确立项目、创业准备、创业前期、创业管理4个创业阶段:①确立项目阶段为创业团队寻找创业机会,即搜寻、发现、确定创业项目的时期;②创业准备阶段为创业团队收集、整合利用各种创业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等的时期,通常为公司筹备阶段;③创业前期为创建新公司,对创业项目进行开发的时期,通常为公司成立初期;④创业管理阶段,新创公司已进入正常管理经营时期[23]。由于一些创业团队最终未能进入到企业运营阶段,以及企业搬迁、拒访或失去联系等原因造成的数据流失,将1~4个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匹配,最终在2013年6月共收集到108个青年创业团队的有效数据,问卷填答的最终有效比例为57.754%。整个追踪测量通过访谈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4个时间点采用的是同样的调查问卷,时间持续近31个月。这些创业团队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7个省市,团队所在行业涉及广告媒体、生物医药、金融、IT电子、教育培训、服务、贸易等。创业团队中人数最少的2人,最多8人。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为28.40(SD=5.65),25岁及以下占30.56%,25~30岁的占51.85%,30~35岁17.59%;其中男性占69.44%,女性占30.56%;1.85%为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5.56%为大专学历,32.41%为本科学历,48.15%为硕士研究生学历,12.04%为博士研究生学历。

3.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的量表来自自编和修订国外量表。修订过程先由3名心理学研究生独立将量表翻译成中文,再通过讨论确定中文稿。然后请5名被试填写了量表,在量表填写完后对他们进行了访谈,并根据访谈结果对部分文字进行了修改,形成了各量表中文版初稿,再邀请2名英语专业研究生将中文版初稿回译成英语, 并根据回译的英文版量表对量表中文版又进行了再次修正, 确定了各量表的中文版。编译后的正式问卷采用Likert 5点量表进行评价,1为很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

(1)心理相容性量表采用DENG等[23]编制的团队心理相容性量表,包含认知相容性与情感相容性两个维度,共12个题项,其中1道反向计分题,得分越高,代表团队成员间心理相容性越高。题项如“整体而言,团队成员能够包容不同意见”等。

(2)团队公平感知量表 修订自COLQUITT等[17]的团队公平感知量表,包含贡献公平与利益公平两个维度,共10个题项,其中1道反向计分题,得分越高,代表团队成员公平感知越高。题项如“整体而言,我们团队的利益分配是公平的”等。

(3)团队内聚力量表 修订HENRY等[24]编制的团队内聚力量表,包含任务内聚力与情感内聚力两个维度,共10个题项,其中2道反向计分题,得分越高,代表团队内聚力越强。题项如“为了达成团队目标,团队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等。

(4)团队绩效量表 在俞明理[25]编制的团队绩效量表基础上改编, 包含显性绩效与隐性绩效两个方面,共包含12个题项,得分越高,代表绩效越好。题项如“团队成员对团队的管理方式感到满意”,“团队成员工作适应能力得到提高”等。

各变量的信度、效度及因子载荷见表1,由表1可知,各变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与构想效度。

表1 各变量信度、效度及因子载荷

3.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6.0和Amos 19.0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①通过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估计等方法对各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和验证,以及通过Harman单因素检验对研究数据进行同源偏差分析;②对各变量进行基本的描述统计,并粗略探讨各变量彼此间的关系。在这里先做了行业、平均年龄等人口统计变量与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相关性均不显著,因此没有将其作为控制变量进一步分析;③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分析来分别探讨各阶段团队心理相容性对团队公平感知、内聚力、绩效的影响机制;④分析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互动与绩效变量上的得分随创业团队发展的阶段变化。

4研究结果

4.1信效度分析与各项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首先通过Harman单因素检验,获得未经旋转的第一个因素解释的变异量在4个阶段分别为12.107%、12.926%、12.453%、14.218%,说明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同源偏差问题,运用Amos 19.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也表明本研究使用的各量表效度良好。另外,4个阶段各变量的ICC(1) 、ICC(2) 和rwg分别为心理相容性0.271~0.307,0.700~0.722,0.740~0.871;团队内聚力0.257~0.301,0.720~0.821,0.747~0.780;团队公平感知0.277~0.312,0.707~0.794,0.759~0.821;绩效0.292~0.331,0.718~0.855,0.745~0.844,表明数据支持个体层次的各变量数据聚合到团队层次。各研究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见表2,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研究变量之间显示出较强的相关性。

表2 描述性统计

注:*、**、***分别表示p<0.05,p<0.01,p<0.001,下同。

4.24个创业阶段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本研究对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影响绩效的4个阶段的模型分别做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阶段模型中不同路径的影响系数见表3。由表3可知,在4个创业阶段,创业团队的心理相容性都会正向显著影响绩效,假设1得到支持;同时除第三阶段外,创业团队成员的公平感知都会显著影响团队内聚力,假设4得到部分支持。另外在4个阶段,心理相容性均会正向影响公平感知和团队内聚力,且各阶段模型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是可以接受的。

表3 创业四阶段各模型路径系数和拟合指数

4.3团队公平感知、团队内聚力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中介作用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平感知、团队内聚力在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与团队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存在阶段差异。在创业4个阶段,团队内聚力的中介效应均存在,假设2得到支持;而团队公平感知的中介效应仅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显著,假设3得到部分支持。

第一阶段,心理相容性通过公平感知和团队内聚力的部分中介效应正向影响绩效,具体来看,心理相容性对公平感知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602,p<0.001),公平感知对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65,p<0.001),中介效应量为0.280;另外该阶段心理相容性对内聚力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76,p<0.001),内聚力对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33,p<0.05),中介效应量为 0.192;同时公平感知对内聚力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71,p<0.01),公平感知和内聚力两个变量在心理相容性与绩效之间起到部分链式双重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054。

第二阶段,心理相容性通过公平感知和内聚力的部分中介效应正向影响绩效,具体来看,心理相容性对公平感知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691,p<0.001),公平感知对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59,p<0.01),中介效应量为0.248;心理相容性对内聚力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43,p<0.001),内聚力对对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95,p<0.05),中介效应量为0.086;同时公平感知对内聚力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61,p<0.001),公平感知和内聚力两个变量在心理相容性与绩效之间起到部分链式双重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049。

第三阶段,心理相容性通过团队内聚力的部分中介效应正向影响绩效,其中心理相容性对内聚力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81,p<0.001),内聚力对绩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31,p<0.05),中介效应量为0.134。该阶段公平感知对内聚力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β=0.127,p>0.05),说明公平感知和内聚力两个变量在心理相容性与绩效之间的链式双重中介效应不显著。

第四阶段,心理相容性仍通过团队内聚力的部分中介效应正向影响绩效,其中心理相容性对内聚力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859,p<0.001),内聚力对绩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708,p<0.001),中介效应量为0.608。且在第四阶段,公平感知会通过团队内聚力的完全中介作用正向影响绩效,公平感知对内聚力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08,p<0.05),内聚力对绩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708,p<0.001),中介效应量为0.147。该阶段公平感知和内聚力两个变量在心理相容性与绩效之间起到部分链式双重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12。

4.4各研究变量随创业团队发展的阶段变化趋势

图2 各研究变量随创业团队发展的阶段变化

各研究变量的得分随创业团队发展的阶段变化见图2。由图2可知,创业团队的心理相容性、公平感知、内聚力和绩效得分变化的折线均在第二阶段明显向下转折,到第三阶段又逐渐开始上升,至第四阶段,心理相容性和绩效的得分仍然上升,公平感知和内聚力的得分会略有下降但相对趋于平稳,这表明在创业第二阶段,团队的心理相容性、公平感知、内聚力和绩效得分都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而到第三、四阶段团队的心理相容性和绩效状况会相对好转并趋于平稳。

5结果讨论与启示

本研究采用追踪设计,探讨了青年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对绩效的影响,以及公平感知与团队内聚力的中介作用。总体来看,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得到了统计数据的有效支持。由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对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与团队公平感知、团队内聚力及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模型得到了验证。在4个创业阶段,创业团队的心理相容性都会正向显著影响绩效,假设1得到支持,这说明在创业的4个阶段,心理相容性越高,团队会有更好的绩效,而当团队成员在认知上出现分歧不能相互包容,或在情感、行为方式等方面不能彼此接纳或认同的时候,会表现出较低的团队绩效,与以往的研究发现一致[8,19]。本研究还发现,团队成员间心理相容性越高,团队成员能感受到更多的公平与更强的团队内聚力,这和以往的相关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26]。

中介作用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平感知、团队内聚力在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与团队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存在阶段差异。在创业的4个阶段,团队内聚力的中介效应均存在,假设2得到支持,这说明团队的心理相容性越高,会有更好的团队内聚力,进而有更好的团队绩效,这一发现也与以往的研究一致[27]。研究还表明,团队公平感知的中介效应仅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显著,假设3得到部分支持。尽管在4个阶段心理相容性均对公平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仅在确立项目和创业准备阶段,团队公平感知对绩效的影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除了在创业前期阶段,成员的团队公平感知都会显著影响团队内聚力。

此外,从阶段差异来看,在创业的第一阶段,团队的心理相容性、公平感知、内聚力和绩效都处于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在创业最初,团队成员抱着相同的目的与想法开始组建成一个团队,对利益分配、分工合作方面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同时往往具有雄心壮志、团队凝聚力很强。到创业第二阶段,几乎所有研究变量的得分都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由此可知,公司筹备时期为青年创业团队的特殊阶段,在此期间创业团队的心理相容性和绩效都处于较低水平,渡过了这个关键的困难和磨合期,到后期团队的心理相容性、绩效等状况一般会相对好转。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心理相容性、公平感知、团队内聚和绩效均下降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创业团队中,亲属或朋友联合创业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在创业第一阶段,团队更多的靠感情维系,成员间的心理相容性、公平感知以及内聚力往往较高,由此,团队绩效也相应会提高。第二阶段是创业团队寻求成长的阶段,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时候,此阶段团队成员间的互动过程更容易出现分歧与冲突,后期随着创业团队的发展,团队的目标更为明确,团队内成员的任务和角色职责也更加明晰,利益的分配更加制度化,团队维系也更依赖于制度,因此,成员间的心理相容性、公平感知、内聚力和绩效等都会好转并趋向稳定。

6研究贡献与局限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含两个方面:①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以作为创业团队主力军的青年创业团队为对象,从心理学视角探索团队成员心理及人际互动的特点,并构建与团队绩效的关系模型,丰富了青年创业相关理论。另外,本研究采用纵向追踪研究的方式从创业阶段差异的视角来看待创业团队心理特征与绩效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揭示创业团队组建与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动态规律;从实践指导意义来看,本研究的结论可以为青年创业团队以及创业指导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②由于团队公平感知和内聚力在心理相容性对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团队管理人员应当在分配、程序以及人际互动上加强公平机制的建设,为团队合作提供稳定保障,可定期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加强团队内聚力,以此带动绩效增长。另外,青年创业团队应当尤其重视创业第二阶段即创业准备期的磨合与建设,因为在此阶段成员间更容易产生分歧,是团队心理相容性、公平感知、内聚力和绩效都容易处于低点的时期,成员应当更加重视这一特殊时期,尽力渡过这个关键的困难和磨合期。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之处在于:①由于纵向追踪研究取样较难,本研究最终有效样本团队为108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另外,本研究也因为样本局限未能进一步进行潜增长曲线模型分析,今后的纵向追踪研究在进行样本设计时需要对样本量与统计分析方法的匹配做更充分、细致的考虑与设计。②在创业初期,新创企业的利润、市场占有率等财务指标往往具有延迟的特点,不能较好地反映当下的创业活动效果[28]。本研究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试图克服以往研究局限,采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的绩效指标,但是选取的团队绩效指标也因为关注主观的隐性绩效测量而在客观性上有所欠缺,未来的相关研究一方面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客观绩效测度,以丰富创业团队绩效的测量;另一方面,可以基于不同创业阶段的特点,在绩效的测量指标选取上适当体现出阶段变化。

参考文献

[1] 薛君. 80后新生代的福利意识形态实证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2(2):245~249

[2] LI H Y, LI J. Top Management Team Conflict and 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Making in China[J]. Asia Pacific Journal Management, 2009, 26(2):263~283

[3] ELLEMERS N, KORTEKAAS P, OUWERKERK J W. Self-Categorization, Commitment to the Group and Group Self-Esteem as Related but Distinct Aspects of Social Ident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9, 29(2):371~389

[4] 尹惠斌, 游达明. 研发团队知识冲突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 2014, 11(3):383~389

[5] JUNG C G.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6] LIND E A, MACCOUN R J. The Fairness Heuristic: Rationality and Relationality in Procedural Choice[C]. Irvine:The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ocioeconomics, 1992

[7] ALEXIEV A S, JANSEN J P, VAN DEN B F, et al. Top Management Team Advice Seeking and Exploratory Innov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MT heterogene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0,47(7):1 343~ 1 364

[8] CHIVU I, ARTENIE C, POPESCU D,et al. The Profile of the Romanian Entrepreneur and Its Compatibil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Learning Organization[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Management, 2009,10(4):700~712

[9] XIAO L,LARSON M,NORTH D. Influence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 on the Growth Orientation of Early-Stage High-Tech SMEs in China: Multiple Measures of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2013,14(1):29~38

[10] BREUGST N, PATZELT H, SHEPHERD D A. Negative Affective Reactions to Conflict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The Moderating Role of Uncertainty and Group Potency[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11, 31(10):344~345

[11] ROSH L, OFFERMANN L R, VAN DIEST R. Too Close for Comfort?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eam Intimacy and Team Cohes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2,22(2):116~127

[12] BOERNER S, LINKOHR M, KIEFER S. Top Management Team Diversity: Positive in the Short Run, But Negative in the Long Run?[J].Team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11,17(7/8):328~353

[13] MACH M, DOLAN S, TZAFRIR S. The Differential Effect of Team Members’ Trust on Team Performance: The Mediation Role of Team Cohesion[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10,83(3):771~794

[14] LEANNA C R. A Partial Test of Janis’ Group Think Model: Effects of Group Cohesiveness and Leader Behavior on Defective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5,11(1): 5~17

[15] HUSEMAN R C, HATFIELD J D, MILES E W. A New Perspective on Equity Theory: The Equity Sensitivity Construc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7,12(2):222~234

[16] KUMAR N, SCHEER L K, STEENKAMP J. The Effects of Supplier Fairness on Vulnerable Reseller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5, 32(1):54~65

[17] COLQUITT J A, CONLON D E, WESSON M J, et al. Justice at the Millennium: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25 Year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Research[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86(3):425~445

[18] ZAPATA-PHELAN C P, COLQUITT J A, SCOTT B A, et al. Procedural Justice, Interactional Justice, and Task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9,108(1):93~105

[19] WALUMBWA F O, CROPANZANO R, HARTNELL C A. Organizational Justice, Voluntary Learning Behavior, and Job Performance: A Test of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Identification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9,30(8):1 103~1 126

[20] 张涵, 康飞, 赵黎明. 联盟网络联系、公平感知与联盟绩效的关系——基于中国科技创业联盟的实证研究[J]. 管理科学, 2015,27(3):153~167

[21] 孙美佳,崔勋.组织公平与组织信任的文化特质性及其对中国企业凝聚力形成的影响[J].管理学报, 2013,10(10):1 462~1 469

[22] DAYAN M, BENEDETTO C A DI, COLAK M. Managerial Trust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It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 R&D Management, 2009, 39(1):21~37

[23] DENG L F, YUAN K H. Multiple-Group Analysis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Dependent Samples[J].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2015,22(4):552~567

[24] HENRY K B, ARROW H, CARINI B. A Tripartite Model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Theory and Measurement[J].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9, 30(5): 558~581

[25] 俞明理. 团队创业精神与绩效关系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03

[26] FUNG H P. Relationships among Team Trust, Team Cohesion, Team Satisfaction, Team Effectiveness and Project Performance as Perceived by Project Managers in Malaysia[J]. Australian 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ces, 2014,8(8): 205~216

[27] MAGNIA M, PROSERPIOA L, HOEGL M, et al. The Role of Team Behavioral Integration and Cohesion in Shaping Individual Improvisation[J].Research Policy, 2009,38(10):1 044~1 053

[28] 邓丽芳,丁喆. 创业团队特质、互动对绩效的影响[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20

(编辑丘斯迈)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 Psychological Compatibility on Their Performance

DENG LifangFU Xingya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Abstract:Youth entrepreneurial teams are the main force of all entrepreneurial teams, and their performances are key to the success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 With 108 youth entrepreneurial teams collected as a sample, the present study utilizes tracking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ompatibility on team performance during four phase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ults suggest that during the four phases, psychological compati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fairness perception, cohesion and performance. Cohesion has a significant mediating effect during each of the 4 phases, but fairness perception has significant mediating effects only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phases. In addition, psychological compatibility, fairness perception, cohesion and performance vary across the four phases.

Key words:youth entrepreneurial teams; psychological compatibility; fairness perception; team cohesion

通讯作者:邓丽芳(1979~),女,湖北赤壁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100191)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心理测量、创业管理。E-mail: lifangdeng@buaa.edu.cn

中图法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84X(2016)01-0085-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002023)

收稿日期:2015-06-29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2-884x.2016.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