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源肉松:老产业 新作为

2016-03-22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罗源肉松经营



罗源肉松:老产业 新作为

肉松在福州老百姓的餐桌上占据着一席之地,不仅自己吃,也是佳节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

然而,近日,记者在罗源县采访了解到,各土特产商铺里的肉松等产品遭到冷遇,生产外销的肉松加工厂也没加大产量的打算。

近年来,受经营模式落后、成本持续上涨、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罗源肉松行业效益普遍下降,该县70多家大小肉松企业及作坊相继关门歇业,仅余7家清淡经营。

小微企业遭遇冲击

味中有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是罗源一家较大的肉松生产企业,总经理张雪钦1996年走下讲台,接手了公公经营10年的肉松作坊。

也许是曾当过老师的缘故,张雪钦善于学习,敢想敢干,大刀阔斧将原来的家庭作坊改制成公司。“刚开始接手时,我一人身兼13个职位。现在,公司已有了10人规模的管理团队和8人规模的业务开发团队,慢慢上了轨道。”

目前,味中有发展稳健,年销售额2000万元左右。不过,她仍不敢懈怠。2014年下半年以来,味中有的销售量也在下降。她曾想让罗源肉松搭上电商的快车,但先后扶持30多家淘宝商家,都没成功。面对严峻的形势,她也一度茫然。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罗源肉松食品业也有自己的发展周期。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前10年,福州市区百年老字号林立、闽南地区“黄金香”“厨师”等大企业迅速崛起,这个时期是罗源肉松业狠抓质量、渐成规模的风光期。而近10年,QS认证门槛将落后者拒之门外,原料价格提升压缩了利润空间,不少肉松经营商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以QS认证为例。国家从2005年开始要求食品企业进行QS认证,而早在2002年便自主申请ISO认证、导入现代管理的张雪钦,由于起步早挺了过来。“据我所知,罗源有大批生产经营模式滞后的厂家,在申报材料、管理运作、卫生条件等方面的筹备和改进上措手不及,只好退出。”张雪钦说。

创新路上各显神通

位于罗源县城区孝巷数十年的芳中味肉松加工厂,目前每月售出约500公斤肉松,销量稳中有升。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罗源最早、也是留存至今唯一的一家仍以纯手工兼老配方,满足老顾客口味的肉松加工厂,而且已获得QS认证。

已是第二代传承人的郑东告诉记者,从采购到切块、蒸煮、捶打、炒制、搓松的每一道工序,再到门店销售,他们都不请工人,家里五六个人配合着,一个月大概能做1000公斤鲜肉。由于多是面向当地居民销售,卖多少做多少,没有辗转,不用过多考虑长效保质期。他们还特意把肉松炒制得湿一些,多保留几分肉的鲜香润泽,因而广受欢迎。

如何突破经营困境?近年来,罗源肉松逐渐从餐桌佐食向休闲食品领域延伸、从猪肉原料延伸向海产品加工、从单纯肉松业向烘焙业靠拢融合。

2015年初,一向善于求新求变的张雪钦,决定细分市场,开发儿童系列肉松。为了解消费群体,她先派出业务员进行市场调研,再由公司的开发人员设计产品,在口味、克数、包装等环节都精益求精,经严格的品质鉴定和试吃后,味中有推出的儿童口味系列肉松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

郑东的纯手工老字号也没停止创新的脚步。郑东介绍,为提升肉松品质,前年他曾前往广东佛山向台商学习,回来将老配方和新工艺一结合,肉松不易结团焦黑,品相也更出色。同时,从去年中秋节起,他们还推出肉松罐装大礼包,在包装上凸显心意和档次,不断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记者点评>>>

消费热点不断改变、新兴商业模式更迭不止、管理营销与时俱进,像肉松这样的传统产业如何追赶时代大潮?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命题。

罗源肉松从业者主动求新求变,顺应时代大势。虽然淘汰了一大部分商家,但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经市场洗礼,更蕴积了畅游商海的动能。

传统产业该如何发展,是静观其变,让市场重新认识其传统的魅力和价值?还是内塑外造、顺势而变,迎合时代的审美变迁?答案并无定论。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打造市场价值。其中所涉的生产、管理、营销等等环节,都应围绕这一指挥棒守真求变。

(福建日报)

猜你喜欢

罗源肉松经营
红专并进 求真务实
——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简介之二
红专并进 求真务实
——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简介之一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2019农民丰收节罗源分会场活动举行
肉松饼的秘密
肉松也有假的吗
肉松里的秘密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肉松不能当肉吃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