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课堂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尝试

2016-03-20朱贵秋谢晋秋孔

地理教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太阳辐射太阳传统

朱贵秋谢晋秋孔 欢

(1.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2.平江县第七中学, 湖南 岳阳 414500)

中学地理课堂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尝试

朱贵秋1,2谢晋秋1孔 欢1

(1.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2.平江县第七中学, 湖南 岳阳 414500)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改革,对中学地理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核心内容,对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从三维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开展等环节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

中学地理课堂;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要求结合学校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地理、数学、生物等课程中,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大学习领域,是兼有社会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这决定了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获得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学习方法,而且应得到蕴涵人文科学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地理知识的熏陶。[1]在地理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以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结合,既可以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也可以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例,尝试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教学。

一、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制定三维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节以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着重强调“影响”,“影响”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论述。教材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来论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学生通过图例,结合生活实例来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案例、自主学习,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据此,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生活体验中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结合太阳大气层结构,简述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结合生活实例和案例,阐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收集太阳活动资料,并学会整理分析;学会分析图片资料,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理解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通过探索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理解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形成感恩自然意识,进而推及人文社会,感恩父母;通过了解史书中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融入传统文化

1.诗歌导入,渗透传统文化

以闻一多的《太阳吟》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多媒体显示《太阳吟》片段:“太阳啊,生命之火的太阳!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太阳啊,也是我家乡的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由全班朗诵,激发对太阳的热爱之情、感恩之情。太阳是生命之火,结合生活体验,阐述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根据生活体验和常识,表达自己的见解。太阳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也影响整个地理环境,引入教学内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融入传统文化

教材通过图例结合简练的语言展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引导学生读图并结合生活感受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分析教材图1.7“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引导学生从图文中获得信息:太阳辐射为地球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光和热;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动力和能源;太阳辐射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假设没有太阳,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得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因此人类应该对太阳心存感恩之心,感谢太阳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

太阳为地球生命提供光和热,那么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谁给的?父母给予了我们血肉之躯并带我们来到这个精彩的世界,因此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给予了我们最大的恩惠。由此提出新的问题:我们怎么来感恩父母?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化为行动就是行“孝道”,“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伤害,是孝之始。从自身不良习惯开始,如闯红灯前、抽烟前、吸毒前、通宵上网前、打架斗殴前,思考一下可能产生的后果,出事后父母该怎么办,父母该有多担忧。用情感、用道德约束行为,实现道德教化,明人伦。“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子女在做人行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品德高尚,这样父母才能对子女放心。学生时代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就是让父母放心。

3.活动探索,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阅读教材图1.8“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探讨以下问题。

问题一: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分布有什么规律?

问题二: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别?

问题三:问题一和问题二之间有没有相关性?若有,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讨,体验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发现地理规律。一方面,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用事实证据和科学数据论证;另一方面,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建议,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和而不同。

4.融入地理学史,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古籍中有较多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仅正史上就有100多次。现在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明确的黑子记录是公元前28年我国汉朝人所观测到的。《汉书·五行志》载:“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中央。”而在西方,公元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到了太阳黑子。由于与当时的宗教教义冲突,不被人们接受。通过对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深入分析课标,活用教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符合地理课程理念,也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结合课标深入分析教材,找准传统文化与地理教材间的契合点,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获得规律,体验学习的乐趣。构建开放的课堂,师生间平等交流,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需不断学习地理专业知识技能和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把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中学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1] 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太阳辐射太阳传统
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季节异常与主要大气环流指数的关联分析
提孜那甫河流域地表太阳辐射估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邯郸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特征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太阳几点睡觉
太阳辐射作用下钢筒仓结构温度场分析研究
夏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