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俗旅游的文化视阈

2016-03-19岩,顾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李 岩,顾 涛

(1.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90;2.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论民俗旅游的文化视阈

李 岩1,顾 涛2

(1.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90;2.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民俗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是旅游的重要开发对象和产业支撑,并从而形成民俗旅游这一特色旅游项目。要促进民俗旅游健康发展,就应该从文化的多维角度来认识民俗,充分认识旅游开发中民俗的异质和同质、原生和衍生、人本和物本等问题,使民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走上更加健康的轨道。

民俗;旅游;文化视阈

当旅游成为了一种文化,或者文化成为了旅游的标志,我们就需要对文化和旅游二者的关系深入思考。著名文化学者格尔兹认为,人就是自己编织的文化之网上的动物,人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自己的文化,并可以从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意义来解释。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反过来又成为人类活动和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石,这些基石中最为核心的是作为民俗的文化。民俗是人类文化的最初创造,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打上了它的烙印。旅游活动作为当今社会人们重要的生活内容,更是离不开民俗文化。

今天,旅游的蓬勃发展把我们每个人都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进入了真正的大旅游时代,旅游已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我们主动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正是在这样的旅游时代里,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或者更具体地说旅游的灵魂是民俗文化。因此,不仅各地旅游经济领域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发本地民俗旅游资源,而且民俗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或特色旅游,更是被有意凸显和主题化,成为旅游业异军突起的一支力量。为了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民俗旅游中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更要关注其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尤其要注重保护民俗文化资源,使其能够实现自身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如何认识、利用和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资源:文化的异质与同质

从资源角度看,民俗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看待民俗资源,首先要看到它的个性和独特性,这是旅游的性质和旅游的动机决定的。从经济角度看,民俗旅游是一项综合经济技术和文化活动,其中心是作为资源的民俗。在整合和分析资源时,要注意民俗的“民”和“俗”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和内涵,都有其不可混淆的“异质性”,异质性是民俗作为旅游吸引物最重要的特征。古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的异质性是民俗的个性体现,也是民俗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在,是民俗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民俗的异质性向来是旅游中的吸引力要素。当代英国学者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强调了异国风情的吸引力:“从一个指示牌便能看出两地间巨大的差异,这正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却让人愉悦的想法的注脚:一旦跨越国界,脚下便是一个不同的国度,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亦必大异其趣。”[1]63异国风情使旅游充满了魅力,一个小小的指示牌就让文化的“异质性”散发出不同而迷人的气息。 “异国情调一词包含有一些更细微、更捉摸不定的意义,异域的魅力源发于新奇与变化……这一切还可能为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快乐,因为我们看重这些域外特质,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新奇,而且还因为它们更符合我们的个性,更能满足我们的心愿。”[1]73实际上,这段话指出了异国民俗作为“异质性”文化,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理和了解未知事物的心愿,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变化和情感的安慰,从而符合了人类的文化个性。

除此之外,民俗的异质性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的含义以及如何对待传统。在今天的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待文化的传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寻根意识和保护意识,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令人深思的。从旅游角度观察,人们在旅游中去探寻和观赏民俗,正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寻根、观照和传承。民俗文化,对于游客来说,首先是一种地方性的异质文化,体现了他者的传统,是迥然不同于游客的自我文化传统的,是识别他文化的标志或符号。其次,作为旁观者的游客,在观看、接触和理解异质文化传统的同时,会回观和反思自身的文化传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自我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在异质文化的映照下,游客会对自身的文化传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价值、内涵和发展趋势有更深切的反省和定位,从而产生对自身文化的强烈保护意识。这样,文化传统的发展便能实现一个良性的互动和共生。游客作为中间的桥梁,把他者的民俗及文化传统和自我的民俗及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多元而统一的文化传统链条。

在这样的链条中,除了民俗的异质性外,重要而不容忽视的另一点是民俗资源的同质性问题。同质性,对于游客来说,指的是不同民俗具有相同的形式、共同的特征与近似的文化内涵。从本质上看,民俗都是人的风俗,不管是哪个国家和民族,不管它的民俗有多么独特和唯一,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民俗总有同质的一面。因为全世界不同的种族、民族和国家,它们的文化构成和模式总有共同的表现。“某些特定的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特征是普遍性的,在每个文化中都可以找到。”[2]300人类都有世俗的衣食住行的需要,都有七情六欲的表达,都有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所以,许多相同和相似的民俗事象在不同民族和地域都得以存在和传承。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也可以看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各个地域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但它们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现象无疑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它们是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统一。

实际上,民俗的同质性是通向异质性的路标和基石。民俗文化的同质性让游客对异地文化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有更好的心理接受能力。事实证明,对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文化的一致性可以调整游客的心理和情绪,使游客很快消弭不适感,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旅游状态。游客在进入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文化上的熟悉物,然后才能在对比中发现和接受不一样的他者的文化。如果在短时间内面对完全陌生的、大量的异质性文化,往往导致心理不安和紧张,或者拒绝接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最终会妨碍和中断旅游行为,从而阻碍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国内有些旅店在欧洲游客的房间内放置圣经,在伊斯兰游客的宾馆内设置清真餐厅,这就抓住了游客的同质文化需求,拉近了游客和中国两种文化的距离。因此,对待民俗文化的开发,要充分认识文化的适应性问题,“文化的心理适应在不同文化穖中的相互碰撞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3]195。在民俗的异质性和同质性关系上,二者如何协调和统一,如何调动游客的情趣和欲望,同时实现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共存,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民俗旅游的未来规划,应该从文化接受和文化传承与共存的角度来思考民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适当界定和规划民俗的异质性和同质性,以实现民俗旅游的健康和深度发展。

二、开发:文化的原生和衍生

一般来说,“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4]11。可见,民俗是传承有序的历史文化,是活的文化化石,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原生性,所以,在民俗旅游开发方面,要保持民俗的原生性就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民俗旅游开发的成败,更关系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原生性主要体现在民俗的特色上。民俗旅游的资源开发应从民俗的真实和特色出发,尤其要遵循特色性原则。特色是旅游开发的灵魂。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由不同的民族构成,它们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千差万别,因此形成的民俗文化也绚丽多姿,互不相同。我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资源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必须从当地民俗文化的历史和实际出发,立足于民俗的地方特色,这样,各地的民俗旅游活动才不会千篇一律,才会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对游客也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发展民俗旅游一定要把握特色原则,也就是要秉持“人无我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个性的民俗旅游产品。民俗特色的具体体现应是在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特色三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都要保持民俗的原生性。原生态的民俗是朴质自然的,它可以让人回归文化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而不是迷失在现代物质文化的漩涡之中。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过分包装的现代文化中已逐渐丧失了文化的本真和生命的淳朴,而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则能使人们从原生的文化中感受人的自然本质,把生命从浮华的物质包围中解放出来,去发现生命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维特根斯坦说过,时代的病要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来治愈。现代社会的浮华、贪欲、自我迷失等病症可以在原生的民俗中被治愈,民俗文化的简单自然和纯真质朴让我们明白人类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应该如何与万物和谐共处。不断消失的民俗也会警示我们,万物共同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的光明前途, 自我膨胀和唯我独尊只能造成人自身的灭亡,破坏和践踏文化及自然环境只能带来人类更快的灭亡。

在保持民俗原生性的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对待民俗的衍生问题,这也是当前民俗开发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民俗的衍生主要是指原生态民俗经过演变而产生的各种新的民俗现象,本文主要指民俗的移植、变异、复制和伪造等文化现象。当前的民俗旅游活动导致民俗文化的衍生现象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积极的衍生现象,如为保护、传承和利用原生态民俗而采取的复制和创新产品,包括博物馆中复制的高仿民俗事象、一些仿原生的民俗歌舞演出、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民俗工艺品等,这些民俗衍生物有利于宣传、弘扬和保护原生民俗,是值得肯定的;还有一种民俗衍生现象是消极的,如模仿、复制或仿制落后、粗俗甚至迷信的民俗现象,这是为了迎合市场和某些游客的不健康心理而采取的不正确行为,是盲目跟从市场导向而产生的一种伪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开发一旦成功,它的市场需求大量增加,这样就导致原生的民俗产品供不应求,所以为了迎合市场,民俗旅游需要复制、仿制或创新开发新的民俗旅游产品,这样就产生了许多衍生的民俗旅游产品。因此,在对待民俗的衍生现象方面,一定要采取审慎和辩证的态度,应从市场出发,结合市场特点,根据游客的需要开发受欢迎的民俗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是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和指南针。产品开发前,要深入市场展开调查,了解市场行情,然后决定产品开发的规模、档次、类型。产品投放市场后,要时刻跟踪产品销售情况,掌握市场变化动态,注意收集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同时,也不能盲目迎合市场需求,还要根据民俗的自身发展规律,从保护和传承民俗的要求出发,反对和杜绝消极的民俗衍生现象。因为,“市场上的‘赝品’与‘真品’或许还不只是价格上的问题,有时还涉及到民族的情感,宗教的神圣性,族群的尊严等”[5]19所以,对待衍生的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我们要慎之又慎。

三、设计:文化的人本和物本

今天,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如何对待传统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如何做到民俗的保护、传承、发展几方面相辅相成、共济互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从目前看, 民俗旅游活动和产品的设计理念要充分体现民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意识,要改变过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简单思维和经济为主的功利思想,要重新定位文化和经济、人与环境、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科学设计民俗旅游的一切活动。

在民俗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上,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不能局限于过去的人本观念。人本思想,在历史上有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然而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与神本思想、君本思想、民本思想等一样,都是历史阶段性的产物,都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的合理价值,而不是绝对的普遍真理。今天,在人类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已经危及万物和自身生存的情况下,再秉持人本思想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从人所在自然和宇宙世界来看,人是万物的一分子,是和万物平等的自然物,但现在的状况是近代以来过分强调了人在世界上的主体性和主导地位,人类越来越自我膨胀,唯我独尊,人视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和自然的主人,对其他事物缺乏必要的尊重和敬畏,结果是环境被破坏,传统被颠覆,文化被践踏,人性被扭曲。人类标榜的诸多活动、文化行为都成为人性自我丑恶的展示。今天,我们是应该反思人本思想乃至人文主义思想的负面作用了。

与上述人本观念相反,物本是指以万物为本、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在物本的前提下,人同样可以发扬自己的能动作用。物本思想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万物的一分子,不能凌驾于自然和万物之上。人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万物,尊重传统,尊重文化,而不是一切以人为中心。物本思想实际上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许多一致之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物本,让我们从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放开视野,正确认识人与万物的关系,人在万物中,是万物养育了人,充实了人,而不是相反。在发展民俗旅游时,把民俗及民俗地的文化生态环境系统放在设计的核心,尊重民俗,尊重民俗的本真和传统,尊重民俗的自身规律,这样才能真正展现民俗,保护民俗,弘扬民俗。特别是面对已经濒临灭绝的传统民俗,我们今天更不能随意开发,不能再以经济为中心,把民俗仅仅作为经济的桥梁和媒介。要打破以前的认识局限,从尊重、爱护、传承、弘扬文化着手来设计开发它。文化自身具有发展规律,不能再盲目嫁接和拉郎配,不能把文化作为经济的配角和附庸,对民俗旅游的设计创新不能只考虑如何迎合游客,而要尊重当地人的意愿,要按照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旅游自身的规律,设计出有利于文化保护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产品。

总之,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民俗旅游开发一定要选择有利于民俗保护的开发模式。正如有学者言:“成功的经济发展项目尊重或至少不破坏地方文化模式。有效的发展依照本土的文化实践和社会结构。”[2]588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的保护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社会事业,是文化乃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 [英]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M].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 [美]科塔克.人类学[M].黄剑波,方静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郭齐勇.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 彭兆荣.“第四世界”的文化遗产:一个艺术人类学的视野[J].文艺研究,2006(4):14-22.

[责任编辑 白 云]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Folklore Tourism

LI Yan1, GU Tao2

(1.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2. School of Arts,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000, China)

As a unique cultural resource, folklore is a key development object and a pillar of industry,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existence of folklore tourism, which is a special tourism project.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tourism,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folklore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culture, fully recognizing the heterogeneity, homogeneity, protogenesis and derivation of folklor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Only by doing so can the protec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utilization of folklore embark on a healthier track.

Folklore; Tourism; Cultural Perspective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6.010

2016-06-01

2015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视角下青岛市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研究”(QDSKL150448)

李岩(1977-),女,辽宁营口人,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哲学硕士;顾涛(1970-),男,安徽临泉人,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

F590-05

A

1001-6597(2016)06-0063-04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