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时代节俭教育的内涵、目标及路径

2016-03-18杨英霞陈建周

考试周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节约浪费物质

杨英霞 陈建周

2014年5月27日,在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以后,节俭教育迅速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抓手。面对节俭节约,无论社会还是学校都存在一些模糊思想和认识。有人认为:节俭是个人私事,别人无权干涉。有人认为:节俭是过去生产力水平不是很高,物质十分匮乏时代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现在社会发展了,再提节俭有些陌生,不知怎样做才算节俭?还有人认为:节俭就是苦行僧的生活,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高。这些表明人们对新形势下节俭教育的内涵、意义和目的的认知、理解存在褊狭和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节俭教育效果。本文对新形势下节俭教育的内涵、目标及路径进行解读,从而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形成全民节约的生动局面。

一、生态文明时代节俭教育的内涵

节俭的美德迫于经济匮乏或困难年代而产生,然后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代代相传而不衰,显示了独特的生命力。特别是今天,产生节俭的社会经济条件已不复存在,但党和政府仍要求全社会重拾节俭品德,大力倡导节俭之风。一方面因为节俭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社会教化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今天提倡的节俭已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俭德的思想内涵,摒弃了其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赋予其符合生态文明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理念,凸显了节俭教育的时代内涵和重大意义。

1.节制物质欲望。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老百姓普遍富裕起来,摆脱了物质上的匮乏。富裕起来的人们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不再为人所包围,而是被物包围,在生活上不再节俭,开始心仪物质,花钱大手大脚,久而久之,对物质的占有和对商品的购买不可遏制,消耗更多的物质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追求。充满物欲的人们既掏空了地球,又填满了地球,引发了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正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甘地早就告诫:“地球只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因此,我们今天倡导的节俭不是过分的节约和吝啬,当守财奴;不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的苦行僧生活;也不是建国初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艰苦朴素的简单翻版,而是对过渡物质欲望的节制,提倡根据实际需要和生理需要而消费。

2.反对浪费。浪费是节俭的对立面。今天重提节俭,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浪费现象正在撼动我们生存的根基。浪费与消费不同,消费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使用物质财富,而浪费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上的虚荣而过多消耗物质财富或超出自己生理消费能力进行消费。据统计,全国每年食物浪费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养活约3.5亿,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西晋傅咸曾形象地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有的人不以为然:“只要我的钱合理合法,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无权干涉。”的确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大家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浪费。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给每个人的需要和消费设置了极限,必须从能源、资源有限的角度重新认识节俭。

3.节约资源。今天我们提倡的节俭生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节俭,仅限于生活上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精打细算、勤俭持家,还包括生产领域的节约资源。在生产领域的节约,其内容更丰富,不仅包括对原材料、水、电、土地等能源、资源的节省,既不闲置,又不浪费,做到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即3R原则,而且包括对时间、空间、精神财富等无形资源的节约;既包括对非生命资源的节约,又包括对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动植物资源,人力资源的节约。尤其是对自然界提供的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建设节约型社会还要求我们在利用资源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

二、节俭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新一届政府在执政期间内多次就节俭问题做出重要批示,再结合反思目前社会上严重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之风,节俭教育绝不是搞几次教育活动而已,而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来长远谋划节俭教育目标。

1.适度消费:适度是一种美德,介于不足和过度之间,是一种中庸之道,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适度消费既不是超出生活的实际需要和生理需要过度消费、炫耀消费,又不是节衣缩食的消费不足或零消费,更不是禁欲。无论是过度消费还是消费不足都是不正常的,都会使社会畸形发展。因此,适度消费就是要学会理性消费,掌控自己的消费生活,抵制各种消费诱惑,提高消费自制力。

2.协调消费:“即使物质财富极丰富,也要保持精神上富有和心地纯心,否则富裕的腐化会吞没我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更要丰富消费生活的内容和种类,做到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的平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生态需要的统一;当前需要和未来需要相协调。不能只注重物质需要,忽视精神需要和生态需要,也不能只注重当前需要忽视未来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为物质所累,成为物的奴隶而痛苦。

3.绿色消费:把生态环保责任纳入自己的消费策略,减少能源浪费和资源消耗,具备良好的绿色消费意识。购买商品时,首先要辨认环保标志,购买有环保认证的商品;然后看是否节能,也要考虑包装丢弃后是否对环境有害。据有关资料表明:94%的德国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在瑞典85%的消费者原意为环境清洁而付较高价格;加拿大80%的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

三、节俭教育实施的路径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宣传教育。“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生态文明理论是今天重提节俭教育的理论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一定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这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有助于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节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有限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和发展基础,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就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剥夺和戕害。只有厉行节约,减少浪费,才能保护有限的资源,才能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预,为自然恢复留下足够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因此,只有加强生态文明理论的宣传教育,才能使学生明晰重提节俭的背景、意义,产生践行俭德的力量之源。

2.加强正确的幸福观教育。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也是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幸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受传统经济学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人们理直气壮地认为增加收入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于是人们开始疯狂地工作、不择手段地挣钱,物质占有欲无限膨胀。但富裕起来的人们才发现:更多的物质财富没有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烦恼并不比贫穷时少,甚至更多,而且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经常开着宝马喝着“敌敌畏”,住着别墅嚼着不放心的馒头、吸着有毒的空气,这样的生活没有安全感,毫无幸福可言。幸福和金钱并不直接相关,幸福是快乐和有意义的结合,是有限的物质追求和无限的精神追求的统一,这是正确的幸福观,

3.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节俭的实践能力。节俭不是天赋的自然本能,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形成,因此要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活动。一是节俭教育要回归学生生活。教师不用创设情境,也不用挖掘震撼人心的案例,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即可,如:“哪位同学刚过完生日?能否把自己收到的生日礼物晒一晒、写出来?”学生肯定乐此不疲,兴趣有加地参与进来,教师很快对学生的消费情况一览无余。然后设问:“在生日的时候,你最想得到什么礼物?(仅限一件)”学生会毫无保留地道出真实的消费愿望,即刻明了学生的消费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消费原理,分析学生的选择哪些是现实消费、精神消费;哪些体现了节俭、哪些属于浪费行为,如何改进?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又能提高其节俭实践能力。二是关注生活细节,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如开展节水、节电、光盘行动探究主题活动,交流感受与感想,提升学生节能技巧。

猜你喜欢

节约浪费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不浪费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节约
节约
节约
浪费等于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