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2016-03-18许立娟

考试周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日本教学学生

许立娟

摘 要: 自主学习是小组合作的基础。而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兴趣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态度,变被动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进而达到“我爱学”的境界。

关键词: 地理教学 非智力因素 兴趣培养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气质,等等。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现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趋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凡是有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想办法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结合教学实际应从从以下方面着手。

1.巧设引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行之有效的教学引言,可以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言可以是与情趣性的设问、奇闻轶事、趣味性的故事、幽默笑话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

例如:讲《埃及》一节时,可用设问式引入: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造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现在,我们把这些陵墓所在的国度称为“金字塔之国”,那么,“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2.巧设疑问以唤起探索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之感到惊讶、疑惑和矛盾,然后让学生思考;有时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教师从旁引导,唤起学生思考兴趣,对于培养兴趣都行之有效。例如:在“日本”的教学中,可提出日本在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发展经济具有优越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情境”设置如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起到了抛砖引玉、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教师的指导,最终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之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产生新的求知欲。

3.创设有效的情境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具(如图片、录像、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营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有利条件,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放映“地震过程”和“火山爆发”等录像及褶皱、断层等录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又如讲“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可以播放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纪录片,让学生重温当年的危险时刻,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认识到长江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地球的公转”非常抽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只靠课本中的图片,很难想象出地球运动的情况。于是,我从网上搜索到了“地球公转”的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这样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将知识寓于趣味中,学生易于接受,能引领学生走入美妙的地理学科的殿堂。

4.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激发探究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活动”等栏目,指导学生阅读、思考与完成,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讲“世界的人口问题”时,首先让同学们参阅人口增长表,算一算每一节课、每一分钟的时间内,世界上要增长多少人,这样,同学们头脑中一下子建立起了世界人口“多、快”这个概念;然后请大家观看“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图,由学生讨论含义,得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减少,草原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严重后果;使得社会问题增多,医疗卫生、交通、教育、住房、就业机会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最后鼓励大家进一步分析: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和目标。

5.充分利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新教材中,图表数量多、种类多、表达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表,围绕课文灵活运用。例如,讲述日本工业时,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再分析课本“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然后结合已学的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知识,让学生思考、分析、理解日本工业集中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又加强了知识的直观性。

6.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和现实社会环境中,亲身体会地理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关系,并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识别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态和特性,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重大课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只要广大教师不懈努力,定能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卞鸿翔,李晴.地理教学论.

[2]李红梅.考试:教研版,2009(12).

[3]王巨伟.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8).

[4]林崇德,沈德立.非智力因素及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林宪生,编著.地理教育学.

猜你喜欢

日本教学学生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黄金时代》日本版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