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016-03-18黄碧珍

考试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数学教学

黄碧珍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就已经明确指出动手与动脑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实验证明,手的运动可以给人的视觉器官以智力支持,也可以对大脑的思维活动产生间接影响。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使他们得到手、脑、眼的协调锻炼,是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究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策略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经久不忘。例如在低年级运用教具学习“凑十法”,通过摆小棒等操作,学生容易领会新知识,学起来也饶有兴趣。再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割拼”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而通过学具的剪拼,不但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自摆弄得出的结果,印象深刻,记得牢。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促进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在大脑中就无法形成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实物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然后让学生想操作过程。

案例一:9加2的进位加法,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9个皮球和2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

第二步提问:盒子里面已有9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10个?(再添1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

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学生说:9+1=10),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学生说10+1=11)。

案例二: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计算时,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学具表面展开图。通过观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知:“①六个面分为三组,相对的面完全一样。②各个面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长方体三条棱(长、宽、高)的关系。③试计算长方体某一个面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学具,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每一次都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理解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的一般计算方法,这样从长方体的面与棱的关系的观察思考中理解到“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宽、高)两两相乘的积的和的2倍就得到它的表面积”的道理。

这样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做到有条有理。

三、动手操作,体验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触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

四、动手操作,探索创新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标准》的总体目标指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从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有效教学得到升华,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例如,教学简单分数比较大小时,学生通过动手折纸涂色的方法分别表示出3/4,1/4和1/2;折时要求学生所找的纸要大小相等,学生通过比较观察3/4和1/4,发现3/4>1/4,学生畅所欲言,说出理由:同样的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3/4取3份,1/4取1份,所以3/4>1/4;3/4里有3个1/4,1/4只有1个1/4,所以3/4>1/4,1/4<1/2,同一张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取相同的份数,所得的分数反而小。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举行数学游戏:我说你拿。从一堆10根木棒的分别拿出几分之几,另一个同学说应拿同几根,2/10和3/5。学生出现了学习障碍(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有一位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把3/5的图形平均分成10份,通过游戏、操作懂得3/5=6/10,再比较2/10和6/10,也就是2/10<2/5。这时,全班同学突然茅塞顿开,教师及时鼓励全班同学应像他一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

总之,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形成单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数学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形成。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保证相当时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数学教学
工程造价软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