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离“套话”,还原真情

2016-03-18仇信宽

考试周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套话真情作文教学

仇信宽

摘 要: 在现实在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下,某些老师和学生表现出很强的心理惰性,他们已经不习惯思考写作了,只希望套用现成的东西。究其原因如下:一是教与学关系不平衡;二是创作主体的丧失。那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对策有:一是命题者:让套话作文无用武之地;二是授课者:更新作文教学理念;三是评卷者:公正评分,严打“套话作文”。通过多方合力,让学生在真实的作文中找回自己的思维和感悟,远离“套话”,还原真情。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套话作文 真情

第二次模考出来,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语文只有107分,其中60分的作文扣了30分,甚是诧异,一看,评卷老师写着:“不是原创!”原来是“套话作文”。其实“套话作文”由来已久,至今犹盛,现在很多考生都运用自如。这些作文套用现有材料,套用现有结构,表述浅表生硬,为文意假情虚。

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特级教师王立根老师把“套话作文”看成是应试教育的畸形儿。他认为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滋长是出现“套话作文”的症结所在。在现实在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下,某些老师和学生表现出很强的心理惰性,他们已经不习惯思考写作了,只希望套用现成的东西。究其原因如下:

一是教与学关系不平衡。纵览近十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中考命题在不停变化,在不停创新,命题者也在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可是教师和学生还是执迷不悟地“摸”到命题的“套路”。教师就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的一切积累都往“话题”或题目所能体现的内容上套,有分成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等或亲情、友情、自然、成长等方面。于是,考生考前拼命地背读优秀作文,用穿靴戴帽的方式应对任何文题,更有甚者考前准备好一篇好文章以不变应万变,使得作文教与学处于关系不平衡的状态。一些教师喜欢向学生强行灌输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的写作知识,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严重错位。更多时候写作应试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一种“置换”伎俩,培育了学生套用的意识和习惯,却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思考和分析,扭曲了学生情感和表达,最终成就了套话作文。

二是创作主体的丧失。虽说是素质教育,但因为有升学,应试教育肯定难免的,连原本生机无限,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作文课在应试下也变味了。从这一意义上说,应试教育是滋生套话作文的温床。大多教师在作文指导方面注重条条框框,大谈应试技巧,告诉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等等。学生则被条条框框约束,动弹不得,严守教师规定。由于丧失主体思维和情感,因此考生在写作时无法调动自己的生活,无法将情感的触须伸进自己那本就单调的生活,他们总是将写作的空间锁定在自己的阅读视野内,锁定在经典素材上。

那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自己的思考对策如下。

一、命题者:让套话作文无用武之地

怎样选拔出真正有个性有新思想的好文章?命题者的责任很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必须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所以,命题者应多从作文形式入手,防止套话作文的出现。作文形式出其不意才能让套话素材无用武之地。

1.续写、改写,有效阻止套话作文的产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灵性的思维,才能产生灵性的语言。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多让学生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空间,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例如这样的题目就很有效:“在一个动物集会上,动物们争相表演才艺,猴子弹跳好,表演了一个舞蹈,得到了动物们的连声赞美,骆驼非常嫉妒,它也想得到表扬,所以也连蹦带跳地表演起来,可惜却出了洋相,最终被动物们赶出了集会。”请根据以上内容扩充情节或者改编内容。这样的作文自由、活泼。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思维,思维来源并不是平时的技巧指导,而是阅读。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阅读的品位,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于务实的作文指导,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写作,而是教活写作。沿用几个素材,套用各类作文题,在这样的题目下显然是行不通的。

2.图画材料,让套话素材无处可套。

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类型有以下几种:对画面进行说明介绍的说明文;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加上自己“创作”,并将构想的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还有要求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这类题型审题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材料(画面)理解有误。为防止误解,可以对画面适当地加一些注释与解说。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化,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得更隐蔽,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不同立足点看内容不尽相同,因此这类题既可以防止套话作文的产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命题者首先要着力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出一些形式多样的题目,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多做一些求异思维的训练,一文多作,一材料多文:看图作文,评点名篇……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流畅而一触即发,深刻而入木三分,做到了这一步,有何愁作文没有个性呢?

二、授课者:更新作文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师生的生命活动。从生命的原生态层面看习作教学,习作首先应当是学生生命的原生态体现,即真情实感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追求习作的“本真”,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人性的关怀,使习作重新回归于展示心灵自由、宣泄个体情感的本色,成为独抒性灵的自由之作。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

然而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因为有了升学压力,大部分老师在作文教学上也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方法的指导,这种呆板的作文教学模式,又怎么能焕发学生活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创新的品质呢?所以更新作文课堂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学生是主体。

现代写作理念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人”是写作的核心,写作是“人”对自然、对社会及对自我内心世界体验后的文字呈现,它强调写作者与自然之境、生活世界及自我内心世界这三征生态的圆融与互摄。所以写作过程是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过程,需要培养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运用等多种能力。王尚文老师提出“写作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在学习写作的同时在真实地生活。在这样的写作中,他既是学生又是一个生动的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会发现,许多写作能力并不好的学生,写情书,写揶揄老师的段落,改编经典文本等却很在行,主要原因就是他真的想做这个事情,他的写作动机是真诚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主动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学生情动于中,文发于外,真正意义上引入学生的现实生活,牵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指导学生观察、体验、想象、实践,其余的内容可以虚化,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及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在积极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生活是素材。

丰富的素材来自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关心生活,亲近自然,干预生活,表现生活,这是写作的原动力、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深入生活,才会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同情心和悲悯心,学生投身于生活,用情于生活,才能厚积薄发,获得心灵的震动和精神的升华,真正意义上做到“情动而辞发”。所以作文教学要与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听、多开口的习惯,积累作文素材,多看是指看《时事点评》、《探索》、《走进科学》《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看《中国青年报》、《语文报》、《读者》《意林》等报纸杂志及古今中外名著,街市上的海报、校园内的墙报、板报,等等。多听是指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相声,等等,听商贩巧舌如簧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讲解名胜。多开口是指赏评名篇佳作、议论时政、吟唐诗宋词、背古今名篇。这样就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也大大拓宽了学生写作的领域,并引导他们在写作时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生活,激活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形成美丽的文字。

3.表达是个性。

没有丰富的积累,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学生无法根据题目的需求选择素材和语言风格,他们只好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有限的素材,用干瘪的语言、生硬的陈述甚至原封不动地照搬,语言毫无个性化可言。个性化的语言是脱离了大众化的话语范式,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的语言。它往往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久而久之,能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个体间存在差异性,这就必然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语言。如果学生对自己的素材有了自己的审视角度的层面,有了自己个性的见解,又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那么他创作的文章也一定是优秀文章。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引导他们说真话,诉真情,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尽情挥洒情感,品味生活,感悟生活。如我班学生写的一篇习作《听妈妈的话》:“90后的我们骨子中透着叛逆,叛逆中带有忧伤,忧伤的表面还是伪装着倔强。我们是蓝天下飘荡的风筝,自由是我们的理想,而妈妈却紧紧地拽着线不放。”及“日子像光滑的玻璃珠子,一不小心就溜走了”等。当这些鲜活的文字在你的眼前跳跃时,你会觉得这是一种美的享受。

张中行先生告诫我们:作文不仅是一门课,不仅是我们的一种表达工具、技能,它更是个体生命中的生存、生活方式。这就是说作文是写作个体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的生存行为。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找回自己的思维和感悟,在具体的情感体验中引进并延伸生活,炼就个性表达,让学生心有所感,笔有所指,文有所思,远离“套话”,还原真情。

三、评卷者:公正评分,严打“套话作文”

考生的“套话作文”能够生长不息的其中一点原因是评卷者姑息而成。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作文被扣了30分的学生跟我说,他以前都是这样写的,老师给的分数还挺高,而这次为什么就不行?听到他这样的疑问,我只能说我们改卷者存在问题,部分老师的“心慈手软”助长了套话作文的繁衍。因此,我认为:

1.在小测验或中考模考时,对套话作文绝不手软。

我们改卷老师有时看到了一些“套话作文”,一想到是自己学校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像中考改卷那样严格要求,分数扣的也不多,然后在旁边写着“好像不是原创”,但学生看到虽然有旁批,但分数还不是很低,所以就有一种“好像可以这样写”的心理,久而久之就成了可以这样写的思想了。所以,评卷老师不管在什么时候对学生都要严格、公正,特别是平时的模拟考试,一旦发现“套话作文”要“下狠手”,当做典型批判,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套话作文”扼杀在摇篮里。

2.在中考评卷中,对“套话作文”从严处理。

阅卷组要让评卷老师明确套话作文的类型,要提倡返璞归真的评分导向,严打套话作文,关注真情作文。套话作文一旦得逞,就破坏了中考作文的区分度,写作能力高的考生和写作能力低的考生得分接近。所以,一旦认定是“套话作文”,就要狠降分数。例如:最高分不超过40分(作文满分60分)。如果符合题意,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则可打38—40分。表达能力较差的,也可打在36分以下。只有在中考阅卷中率先扭转“套话作文”这种不良的文风,学生平时的文风才会随之发生改变。希望通过中考作文阅卷评分的指挥棒,改变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综上所述,只有联合命题者、授课者和评卷者等多方力量,才能够肃清当今“套话作文”盛行的歪风,让作文回归真实的生活,还原学生的真性情。

参考文献:

[1]王立根.套话作文:应试教育的畸形儿[J].语文学习,2010(5).

[2]曹茂才.学生撒谎谁之过——探析学生作文的“假话、套话、空话”现象[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5).

[3]陈玉驹.生态课堂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对当前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反思[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4).

[4]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

猜你喜欢

套话真情作文教学
我用真情守护你
阅读,不妨先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
以心换心见真情
真情扶贫见实效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真情关爱十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