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列宁《怎么办》中的意识形态思想

2016-03-18静君伟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摘 要:意识形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高贵的谎言、培根的四假相说。最早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的是法国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经历了否定说、中性说、肯定说几个阶段。列宁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观点。《怎么办》一书是列宁意识形态基本观点形成初期的代表作品。此文通过与俄国当时的经济派及其他机会主义派别论战,阐述了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和灌输论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怎么办》一书中列宁基本意识形态观点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认识,其存在的局限性也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意识形态 革命理论 灌输论

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存在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观点。《怎么办》一书出版于1902年,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工人贵族”出现,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修正主义思潮。俄国出现伯恩斯坦主义的变种“经济派”,主张工人进行经济斗争,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无产阶级建立政党并进行政治斗争。列宁为了与“经济派”等机会主义作斗争,创作《怎么办》一书,同机会主义派别论争,强调革命理论的重要性,阐述自己的灌输论。这是一部列宁关于意识形态基本观点的初期代表作,对于我们探究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其灌输理论,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都有借鉴意义。

一、列宁《怎么办》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分析

《怎么办》是列宁针对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组织涣散、思想混乱、政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创作的。通过与经济派等机会主义派别的论战,提出革命的理论对于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重要性以及无产阶级思想建设的重要意义。对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无产阶级工人之间的传播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首先对经济派提出的“批判自由”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指出:“‘批评自由就是机会主义派在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就是把社会民主党变为主张改良的民主政党的自由,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成分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的自由。”{1}这是俄国经济派将国际上的修正主义引入俄国的表现,目的是为了将工人运动引向工联主义,只关注工人的经济斗争。他们同时还污蔑马克思主义是教条主义,主张各国坚持自身特点,拒绝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实这正是修正主义的表现。列宁批判经济派的观点,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

提出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后,列宁分析对于俄国社会民主党来说,以下三种情况常常被忽略,因此理论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这三种情况是:第一,在党刚刚形成,确定自己的面貌时,需要革命的理论来同革命思想中也许会使革命运动离开正确道路的机会主义思潮的各个派别进行斗争,清算非社会民主党的革命派别。否则,即使是当时看起来非常不重要的错误也会引起极可悲的后果,以致关系到俄国社会民主党将来的成败。第二,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本质上是国际性的运动。这意味着我们既应该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又应该在作为年轻的国家里开始运动时,要注重吸收别国的革命经验。但是运用别国的经验,并不是简单了解或者照搬照抄,而是必须用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这种经验,并加以检验。在此,丰厚的理论力量和政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第三,作为在本国范围内独立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政党,肩负着把全国人民从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的政治责任和组织责任。因此,这个党必须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南,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总的来说,不论是清算各种机会主义思潮,从本国实际出发,批判地吸取别国经验,还是进行革命和建设,制定党的战略、路线、方针和政策,都离不开革命理论的指导。否则,不仅不能战胜各种机会主义,还会导致党的失败。因此,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不仅只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还有理论的斗争。这三种形式的斗争是互相配合、互相联系的,而且还是有计划地进行着的。

2.关于灌输理论的阐述。《怎么办》一书中,列宁对自己的灌输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关于为什么需要灌输,灌输什么,怎样灌输都有解说。

列宁认为,经济派借助《工人思想报》表述了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盲目崇拜,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罢工储金会对运动来说比其他一百个组织都有价值,等等。而社会民主党自身的自觉性远远落后于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正如第二节开篇所说:“当前运动的力量在于群众(主要是工业无产阶级)的觉醒,而它的弱点却在于身为领导者的革命家缺乏自觉性和首创精神。”{4}工人自发形成的只能是工联意识,不可能是社会民主主义意识。所以工人接受的“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5}。所以,“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6}上文提到了革命的理论即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对革命运动的重要性。所以,在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时,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7}

经济派重视的是工人的经济斗争,而且仅仅局限于经济斗争,而社会民主党人所要向工人宣传灌输的不仅仅是经济斗争的重要性,而且还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说明政治斗争、政治揭露在革命运动中的作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绍,要在工人经济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政治鼓动,组织全面的揭露,培养广大工人群众的政治意识和革命积极性。“进行最广泛的政治鼓动以及组织全面的政治揭露,是真正的社会民主党的活动中绝对必要和极其迫切需要的任务。”{8}

因为社会民主党人的自觉性落后于工人的自发性,使得俄国机会主义思潮泛滥成灾。为了更好地进行理论的灌输,我们应该培养革命家的组织来专门做这项工作。因为如果一个运动没有稳定的、保持继承性的组织,这个运动将不会持久。在专制制度国家,这样的组织拥有丰富的与警察斗争的经验,可以逃过种种搜捕,更好更持久地组织宣传革命斗争与理论。所以,“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9}。

要想更好地完成灌输的任务,单单建立革命家组织还是不够的,这个组织还必须有自己的阵地来进行组织与宣传。列宁认为《全俄政治报》正是这样一个阵地。“创办《全俄政治报》应当是我们使这个组织得以不断发展、加深和扩大的一条基线。当石匠建造一座前所未见的巨大建筑物而在不同的位置上砌石头的时候,总要拉一根线来帮助找准砌石头的位置,指明整个工程的最终目标,不仅使每一整块石头,而且使每一小块石头都能用得上,使它们相互衔接起来,形成完整而统一的大厦轮廓。目前我们党的生活状况,就是缺少一条使大家都能看得见,都可以遵循的引线;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10}为了加强组织与工人群众的联系,只有依靠共同的报纸,这种报纸作为唯一经常进行工作的全俄事业,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工作综合凝聚起来,推动人们沿着不同的道路汇聚到革命运动的周围。

列宁通过对革命理论重要性的分析,对灌输理论的阐述,表明了他认为无产阶级也应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而当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学说,无产阶级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来指导建党和革命等工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大多时候具有否定性的含义。但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也应该有自己维护统治的理论工具,他将其称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虽然同属意识形态概念的应用,但其实内涵并不相同。这和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学说类似,都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工具。

二、列宁《怎么办》中意识形态思想的启示

列宁的灌输理论在本书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是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但就灌输理论,学术界存在的争论颇多,“灌输论是唯意志论“灌输论会导致教条主义”“强制灌输论”“灌输过时论”“灌输无用论”,等等。其实这一切责难都根源于对于“灌输”一词的理解。“灌输”一词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的《大辞海》第1196页中解释为:①把水流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②指输送某种思想或知识,如灌输科学知识。而灌输的动词形式在西方语言环境下,又有异样的解释。灌输分别对应两个单词,为“inculcate”和“indoctrinate”,原指用脚后跟压,后来引申为用强制形式向一个人的头脑中压印(某种观念)。由此看来,中西方理解“灌输”的角度是有所不同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学者们常提及的灌输,是指“无产阶级政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广大群众的头脑,使广大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正符合列宁灌输理论的初衷。

在马克思主义中,灌输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原则,一种不断发展的理论。从书中我们知道,普通工人和群众没有办法产生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只能靠有产阶级知识分子从外面灌输。而现代,虽然思想传播手段多样化,内容丰富化,但一些核心理论,并不是普通民众所能自己认识的,这就要靠社会智囊团齐心协力,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晦涩难懂的理论。说起马克思主义,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很简单,容易理解,可真正深入地探究,会发现大部分人的认识都是一知半解,甚至理解得错误百出,所以才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存在。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时,并不是纯粹地批判或者在中性的意义上阐述一般意识形态,实际上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始于批判,却经历了批判与建构共存的过程。通过批判与建构,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应该是一种被扬弃的思想观念体系,要想跳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或者资产阶级性,就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来建立共产主义学说。列宁认为每个阶级都应该有反映自己本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所以他主张无产阶级也要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其是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列宁一方面是从俄国的革命实际需要出发,一方面是为俄国无产阶级建立巩固政权的需要出发。虽然有时间局限性,但其思想本质上与马克思所说的建立共产主义学说来为无产阶级扬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实现意识形态的超越提供借鉴。列宁在一定时间限度内,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做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列宁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丰富和完善。但列宁的继承者斯大林却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导致了后来苏联教条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列宁的《怎么办》一书,是其意识形态理论基本观点初步形成时期的著作,尽管他强调了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对灌输理论做了系统阐述,可以说这对于俄国革命的胜利,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都有指导作用。但作为其早期作品,思想上的不成熟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首先,本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表述,他自己的独特见解还不完善,大多是对其初创期观点的补充,仍采取论战式形式表达。其次,他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还不能以更客观的视角认知意识形态,战斗意味过强。

意识形态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存在不同的阶段。马克思本人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对后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其在早期著作《怎么办》一书中阐明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尤其是灌输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至今仍是学术界研讨的理论之一。但受时代条件所限,其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阐发基础上的补充,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独特见解不明显。针对当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论争战斗性过强,易导致人民产生一边倒的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全面发展。但是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无产阶级实践的坚持,却给我们扬弃意识形态提供了途径。

{1}{2}{3}{4}{5}{6}{7}{8}{9}{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1页,第311页,第312页,第315页,第326页,第325页,第317页,第362页,第363—365页,第440—441页。

作 者:静君伟,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
官方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探究
刍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及危害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