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野草》中意象和意境的超现实性

2016-03-18温凤霞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超现实野草意境

摘 要:鲁迅《野草》中的意象和意境都是超现实的:意象被赋予了“力”的气息,是现实之外的独特形象;意境呈现出灰暗阴冷的色彩,是通过想象、变形而形成的奇异境界。这些意象和意境,隐含着鲁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自我内心的审视与救赎,体现了更高层面的真实。

关键词:《野草》 超现实 意象 意境

《野草》是最具鲁迅生命哲学观念的散文诗集,鲁迅自称是属于他自己的。正因如此,作者采用了独白式、内省式的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许多论者都论述过《野草》的艺术特征及思想内涵,但是,关于《野草》的言说是无法穷尽的。尤其是《野草》中独具鲁迅意味的意象与意境的营设,具有超现实色彩,充分展示了鲁迅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矛盾又复杂的情感体验。超现实并非是不现实,而是更高层面的现实,更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真面目。本文打算从意象、意境,以及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自我灵魂的审视等方面,来论述《野草》的超现实特征。

一、超现实的“力”的意象

鲁迅在评价木刻作品时认为:“有精力弥漫的作家和观者,才会生出‘力的艺术来。‘放笔直干的图画,恐怕难以生存于颓唐、小巧的社会里。”{1}这种评论正反映出了鲁迅的美学理念:追求一种力的艺术。鲁迅喜欢木版画也许正在于木版画所富有的力度,这种“以刀代笔”的艺术刻画中显示出的强劲的力度和坚定的精神,同样体现在他此前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中。

《野草》中的意象多是凝聚了作者的精神和气质的“力”的艺术形象,蕴含着愤怒、挣扎、反抗和奋起等精神内涵。鲁迅曾称《野草》中的散文诗篇“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的小花”{2},这个比喻具有强烈的超现实的意味。“小花”本身是柔弱洁净的,虽然小而惨白,但它能在地狱边沿开放,就象征了顽强的生命力与希望所在,具有了抗争意味,也就成为具有了“力”的形象。

“小花”所隐含着的抗争意味也体现在其他形象中,如:野草、枣树、朔方的雪、死火、旷野中裸身对立的两人、神之子、过客、战士、垂老的女人、腊叶等。这些形象也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特立独行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毅力、博大宽厚的情怀,充满“力”的气息。

我们先看《野草·题辞》中的“野草”这一意象。自从有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野草就具有了原型意味,它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不怕摧残的战斗精神和充满希望的人生态度。鲁迅用它做书名,应是大有意味的。“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3}书名体现出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希望自己的文章像野草一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战斗的武器。

我们再看鲁迅创造的其他“力”的意象。很显然,《野草》中所写的人是高度概括化或抽象化了的人,所写的物也是灌注了独特精神气质的拟人化的物,这是一些超越于“庸众”的“独异个体”。

枣树是“落尽叶子的枝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4}(《秋夜》),这无疑是一个顽强抗击黑暗、决不退缩的韧性战斗的战士形象。

朔方的雪花,“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5}(《雪》)折射出朔方雪花的孤独不倚、蓬勃向上、不屈抗争的精神及凛冽苍茫的境界。

死火是“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6}(《死火》),象征着备受压抑却还蕴藏着顽强生命活力的生存状态。

那片病腊叶,虽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7}(《腊叶》)对病叶的感慨正是对生与死的思考。

对立在广漠的旷野之上的两人,“裸着身体,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8}(《复仇》)。描绘出沉浸于自我,不为外界所干扰的执着精神,同时用如此决绝的方式向麻木无聊的看客复仇。

再看“过客”的形象,“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9}(《过客》),从记得的时候就这样走,还要一直向前走下去,这是一个永不停歇、绝望抗争者的形象,具有希绪福斯推石上山的悲剧意味。

垂老的女人“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10}(《颓败线的颤动》)。付出却遭唾弃,爱却成为拖累,无词的言语正是对忘恩者的无声的控诉!

《野草》中的这些意象都有一种震撼人灵魂的力的美,在它们身上体现出的多是无所畏惧的决绝姿态:倔强而孤独,处于困境却勇于抗争,具有博大的胸怀与顽强的生命意志,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这些意象呈现出浓厚的超现实意味,它们都并非单指向现实的物象,而是经过作者情感灌注后的再造意象,更多是作者精神境界的投射。这些意象的创造与鲁迅的美学思想紧密相关。鲁迅曾在《播布美术意见书》里说:“所见天物,非必圆满”“再现之际,当加改造”,即明确提出作品需加以“改造”。鲁迅的“改造”即是赋予他笔下的形象以强烈的主观生命力,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象征意味。鲁迅在《野草》中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新的世界图像,每种意象都烙印着他独特的精神气息,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外化。

二、超现实的阴冷意境

前面提及鲁迅曾称《野草》中的散文诗篇“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的小花”,其中“废弛的地狱”正是鲁迅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独特感受,纵然已经废弛,但却掩盖不了是地狱的本质,也暗示了生存处境的惨烈。“地狱”似的阴冷的意境在《野草》中多次出现,有时是直接描写“地狱”场景,有时描写的场景是地狱的变形,诸如:坟、冰谷、墓碣、广漠的旷野、无地、灰土、虚空、无边的荒野、无物之阵,等等,这些奇异的意象营造了一个超现实的、隐喻的世界:灰暗、阴冷、颓废、奇异,给人以不安、矛盾、孤独、冷漠和恐惧的感受。

首先是在《失掉的好地狱》中直接描绘了“地狱”中的场景。魔鬼掌管“地狱”时,“剑树消却光芒;沸油的边际早不腾涌;大火聚有时不过冒些青烟,远处还萌生曼陀罗花,花极细小,惨白可怜”;人类掌握了地狱的大威权后,“整顿废弛”“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使地狱全体改观,一洗先前颓废的气象”“曼陀罗花立即焦枯了”。{11}可见人类掌管的地狱比魔鬼掌管的更惨烈,更恐怖。作者用地狱“废弛”和“改观”的前后对比,暗示人类的手段的厉害程度远胜于魔鬼,或许也暗指人间也犹如地狱。

其次是在《过客》一文中,鲁迅给过客指出的前景是“坟”。“坟”意味着荒凉、恐怖、无可逃避的命运。困顿倔强的过客前面是“坟”,纵然小女孩说那里有野百合花、野蔷薇,但也掩饰不了它的坟的实质。坟正是绝境的象征,隐喻了过客将要面临的困境。“梦醒了无路可走”是最痛苦的,鲁迅可以说把希望之路都掐断了,他就是要表达生存前景的无望。

最后,鲁迅常用“梦境”和“幻觉”等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在《野草》的二十三篇散文诗中,涉及到“梦境”的有十篇,另外还有一些篇什,虽然没有明确说是梦,但据内容看也有白日梦的成分。尼采称梦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也是诗人的灵感秘密之所在;弗洛伊德认为梦乃是人的潜意识的一种活动形态。在鲁迅这里,梦境呈现出阴冷诡异的色彩。《死火》中,“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一切冰冷,一切青白”“但我忽然坠进冰谷中”“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12}奇异的梦境,冰冷的冰谷,却有一处“死火”,死火面临的“冻灭”和“烧完”的两难处境,也是作者对自己现实处境的超现实隐喻。《颓败线的颤动》中,老女人走到无边的旷野中,“四面都是荒野,头上只有高天,并无一个虫鸟飞过”。是死寂的全无生命痕迹的环境。《求乞者》中,“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13}。还有《复仇》中的“广漠的旷野”,《影的告别》中的“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14}。《这样的战士》中的“无物之阵”,都是困境的别一种表现。

三、超现实下的真实困境

《野草》作于1924年—1926年,当时北京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到处充满白色恐怖;又恰逢“五四”的退潮,这使得鲁迅日日处于“荷戟独彷徨”的迷惘矛盾、孤独痛苦之中。他内心的痛苦,无法直白地表达,只能通过这种超现实的艺术手法,委婉曲折地暗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正是以《野草》做着个人的孤独倔强的抗争,他把自己的痛苦与希望、绝望与抗争、生存与死亡都融在了这些篇章中,所以鲁迅才会说《野草》里面有他的哲学,《野草》是属于他自己的。《野草》中这些“力”的意象和灰暗阴冷的意境,是鲁迅通过想象、变形而进行的独特创造,投射有鲁迅当时的阴暗心境,它们是超现实的。卡夫卡说,创作乃是“内心世界向外部的巨大推进”。鲁迅的超现实的意象、意境背后,所表现出的正是他强烈的直面现实的勇气及自审意识,《野草》的超现实不是不真实,而是更高程度的真实。

《野草》隐含了鲁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鲁迅后期曾高度称赞他所喜欢的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说:“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15}鲁迅自己的作品也是包含着对施压者暴虐的批判,对柔弱者不幸的同情。《秋夜》中“奇怪而高的天空”,《死火》中突然驰来碾死“我”的“大石车”,《失掉的好地狱》中的“地狱”,《复仇》(其二)中钉死神之子的“十字架”,《这样的战士》中战士面对的“无物之阵”……这些意象或意境,都是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抽象的、超现实的概括,凝聚了鲁迅对现实的批判。

《野草》还蕴含了鲁迅对自我的审视和诘问。波德莱尔在《人与海》一诗中曾说:“你的精神同样是痛苦的深渊”,这也可看作是鲁迅精神的写照。鲁迅说过:“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答有恒先生》),他塑造的意象、意境背后,是他对自我内心的解剖与拷问。这种自审意识表现为,对自身存在的强烈的孤独体验以及深重的救赎意识。

孤独体验在鲁迅是一种很强烈的情感体验。在《〈野草〉这样的战士》中,他写战士“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战士举起投枪,向敌人掷去,“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战士“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16}这个战士可以说就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一生做着孤独绝望的抗战。《野草》中的救赎意识主要表现为孤独个体对自身绝望的反抗或对庸众“不幸”“不争”的悲哀与批判。《复仇(其二)》中的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神之子”“四面都是敌意”,他却对这些生出“大欢喜和大悲悯”,以个体的牺牲获得对他人的救赎;还有那个将“独自远行”的影,是个孤独的个体,徘徊在明暗之间,可是他自己之所以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就是希望“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17}。我认为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甘愿自己承受苦难的深重的救赎意识。

可以说,我们通过超现实色彩这一批评窗口,窥见了《野草》后面隐藏着的多重的丰富的内容。无论是意象上的象征性、主观性,意境上的阴冷性,还是自审意识、救赎意识,都包含着鲁迅先生复杂的内心情感。联系他创作《野草》时的处境:社会上军阀统治,家庭中婚姻不幸、兄弟失和,他的内心应非常的阴沉与焦灼。应该说,从《野草》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当时真实的生存处境和情感状态。

{1} 鲁迅:《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页。

{2}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6页。

{3}{4}{5}{6}{7}{8}{9}{10}{11}{12}{13}{14}{16}{17} 鲁迅:《〈野草〉题辞》,《鲁迅经典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20页,第423页,第438页,第451页,第471页,第431页,第444页,第459页,第454页,第451页,第427页,第426页,第466—467页,第426页。

{15} 鲁迅:《〈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1页。

作 者:温凤霞,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超现实野草意境
留守
超现实游戏
一束野草
春色满园
脑洞大开的超现实创意照
一束野草
令人震惊的超现实画作
一朵花的意境
《纽约时报》盘点各国地铁的超现实之美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