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注释辨析

2016-03-18孟志倩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齐宣王中华书局本义

摘 要:《孟子》中的语言比较接近先秦时期的口语,与我们今天的语言存在着一些差异。要想顺利地读懂这类古书,我们一般都需要参看注释。注释对于读者阅读和正确理解古书有很大帮助,因此精确的注释尤为必要。然而由于版本和注释家的不同,注释也会有所差异。为了更好地理解《孟子》,笔者选取了宋朱熹《孟子集注》和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两个版本的注释为例,试考论不同版本注释的正误。

关键词:《孟子》 注释

《孟子》中的语言比较接近先秦时期的口语,与我们今天的语言存在着一些差异。要想顺利地读懂这类古书,我们一般都需要参看注释。注释对于读者阅读和正确理解古书有很大帮助,因此精确的注释尤为必要。然而由于版本和注释家的不同,注释也会有所差异。为了更好地理解《孟子》,笔者选取了宋朱熹《孟子集注》和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两个版本的注释为例,试考论不同版本注释的正误。

现以《孟子》当中的某些字在不同版本当中的注释为例,具体阐述不同之处。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戒”词义辨析

《孟子·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朱熹注:“戒,告命也。”“告命”在古代的意思一般有这几种:(1)请命;(2)犹天书,上天垂告下民的文书;⑶帝王的诏令;⑷特指告身,授官之符。如果按朱熹将“戒”注为“告命也”,“告命”在此的意思应为帝王的诏令,即景公将自己愿学先王之道号令全城,昭告天下。如此解释并非孟子的本意。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篇是言孟子在会见齐宣王的时候阐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观点,表现了君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孟子举了晏子与齐景公的故事来向宣王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发兴补不足”是说景公在听了晏子的话后先在都城内做好准备,然后驻扎郊外,拿出钱粮,救济贫穷的人。景公是想以此举动来效仿圣贤之君的巡游,即和工作相结合的巡行而不是只知自己快乐地流连荒亡。由此看出,“戒”在此的意思应该不是“告命”。如果理解为“告命”的话那就是齐景公只号令全城百姓或颁发诏令,而不付诸实际行动。这样就违背了孟子的本意,所以“戒”在此的意思理解为“告命”不太恰当。

那么,“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的“戒”应该怎样理解呢?杨伯峻《孟子译注》:“戒,旧注云:‘备也。这不是‘戒备之意,当读如《诗·小雅·大田》‘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之‘戒,‘准备也。”

《说文解字》:“戒,警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戒,言部曰警,戒也。”由此我们知道“戒”的本义是“警”,并无“告命”之义也无“准备”之义。看来,从它本义出发来解释它在“大戒于国”中的意义似乎也不恰当。这样,我们只能从别的文献记载来寻找合理的解释了。

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注:“戒,备也。大修戒备于国。”宋孙《孟子注疏》注:“戒,戒备。”清焦循《孟子正义》注:“郑康成注《礼记曾子问》、高诱注《淮南子精神训》,皆云:‘戒,备也。大修戒备,谓预备补助之事,即《晏子春秋》所谓‘命吏计公掌之粟,藉长幼贫氓之数是也。景公将身亲振给,故出舍于郊,示忧民困也。”再者《康熙字典》:“戒,又告也。《仪礼·士冠礼》主人戒宾。《注》告也。《聘礼》戒上介亦如之。《注》犹命也。又备也。《易·萃卦》戒不虞。《注》备不虞也。”(“不虞”的意思是“出乎意料的事”,“戒不虞”就是“准备好以应对出乎意料的事”。)在此,“戒”既有“告命”的意思也有“备”的意思,但前面已经论述过它作为“告命”的意思在“大戒于国”中说不通,而“备”的意思却符合“大戒于国”的解释。

上述文献对于“戒”的记载与杨伯峻先生对于“戒”的解释基本相同,因此可见,“戒”解释为“备”比较恰当。

二、“许”词义辨析

《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朱熹《孟子集注》将“许”解释为“犹可也”,“犹”在朱熹《孟子集注》里多次出现,这是朱熹注释的一个特点。“犹”的意思其实就是“相当于”,即“许”的意思相当于“可”,表赞同。杨伯峻《孟子译注》将“许”解释为“信也”。

东汉赵岐注《孟子》将“许”解释为“信也”;宋孙注《孟子》将“许”解释为“信”;清焦循注《孟子》也将“许”解释为“信”。由此可见,无论是时代早于朱熹的还是晚于他的人都将“许”解释为“信”。

如果将“许”解释为“可”,则在情理上讲不通。《齐桓晋文之事》篇是齐宣王向孟子请教有关怎样统一天下的篇章,在谈到齐宣王在祭祀时“以羊易牛”这件事情时,老百姓认为齐宣王是吝啬的,而孟子认为齐宣王是不忍,以此来证明齐宣王是有可以统一天下的好心的。至于百姓为什么会误解齐宣王吝啬,孟子便举了“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即“我的力气能够举重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看不见。您肯相信这种话吗?”用这一例子,来向齐宣王解释百姓误解他的原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好心足以使动物沾光,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所以就像他不相信一个人能够举重“百钧”而不能举一根羽毛一样,百姓也不相信他是“不忍心”而是觉得他吝啬。那么如果在此把“许”解释为“可”即“赞同”,那么意义便不通顺了,而且也缺乏说服力,不符合孟子本来的意愿。但是如果解释为“信”的话,意义便通顺了许多,也更具说服力。

此外,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许,听也”;王力《古代汉语》注释“许”为“应允”;《文言常用八百字通释》注释“许”为“许可、答应”;《新华字典》注释“许”为动词,本义应允、许可,并且下面附有这样的话:同本义的有“许,听也”,即表示“许”的本义应是“许可”。而《说文解字》中“可”的本义是“唱”,引申义是“许可”;《新华字典》中注释“可”的基本义就是“允许、许可”。可见无论是上古时期还是现在,“许”与“可”的意义都大致相同,它们就是一对近义词,可以互用。所以朱熹只简单地注“许,可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在《新华字典》中“许”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相信”,如“则王许之乎?”可见,“许”在“则王许之乎”中应当理解为“许”的引申义“相信”,而不是“许可”。

三、“遗佚”词义辨析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朱熹注:“遗佚,放弃也。”杨伯峻注:“遗佚,‘佚与‘逸通,谓不被用。”纵观整篇文章,“遗佚”在此解释为“不被用”较为符合文义。

孟子这篇谈的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并且以伯夷和柳下惠的为人处世,具体来讲理想的人格应当是什么样的。孟子在文中既肯定了二人的贤德之处,又指出了二位的不足。宋孙《孟子注疏》:“此章旨言伯夷、柳下惠,古之大贤,犹有所阙。介者必偏,中和为贵,纯圣能然,君子所由,尧舜是尊也。”即是说孟子批评伯夷和柳下惠是贤之“介者”,没有达到“中和为贵”的“纯圣”境界。“介”字之意大体即今天我们所说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对于柳下惠,孟子尽管有所批评,但从整体上看,孟子主要还是肯定柳下惠的德行的。这些评价显然是因其儒家理想人格观念使然。所谓“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实际上是符合儒家士人君子的处世要求的。此处的“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的主语是柳下惠,如果将“遗佚”解释为“放弃”,则表明柳下惠是主动地放弃而不怨恨,可主动放弃与怨恨二者构不成转折关系。既然是自己主动放弃,证明已是心甘情愿的,也就无从所怨了,也就没有怨恨的对象了。显然这样解释不符合情理。

如果理解为“遗弃,不被用”则就比较通顺。从语法上分析,“放弃”多是主动的,而“遗弃、不被用”多是被动的;即柳下惠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孟子的本意,能够说明柳下惠这样的人格是符合孟子所提倡的儒家士人君子的处世要求的。

宋孙《孟子注疏》:“虽遗佚于野,而不怨恨,虽之使穷困,而不哀悯。”清焦循《孟子正义》曰:“阮氏元《校勘记》云:‘《音义》出‘遗佚,云:或作佚,或作失,皆音逸。按《说文》兔部云:逸,失也。人部云:佚,佚民也。逸、佚、失三字古通,此云遗佚即遗失也。柳下惠贤人,而鲁不能得之,是遗失之也。”可见,柳下惠是被鲁国遗弃的。

由上述文献记载,“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之“遗佚”应当理解为“遗弃、不被用”。我们可以在其他文献中找到“遗佚”当“遗弃、不被用”理解的句子。《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佚焉。”元刘祁《归潜志》卷十:“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舍彼取此,使士有遗佚之嗟。”清唐孙华《送宫恕堂北上》诗:“况今名俊尽骞腾,遗佚奇才只一个。”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 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04.

[4]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 赵岐等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 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 古敬恒,刘利.新编说文解字[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9] 钱大群,秦至沛.文言常用八百字通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作 者:孟志倩,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齐宣王中华书局本义
古代音乐典故
齐宣王好射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齐宣王好射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韩嚼牙
滥竽充数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