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

2016-03-18聂广睿中共安阳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河南安阳455000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红旗渠现实意义

聂广睿(中共安阳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河南安阳455000)



红旗渠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

聂广睿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期再次唱响时代主旋律:坚守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坚持求真务实,厉行勤俭节约,展现率先垂范,凝聚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的持久魅力在于,她是一条不断丰富发展的精神长河,永远不会过时。

关键词:红旗渠;红旗渠精神;现实意义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凿出的一条绵延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人造天河”,被誉为世界奇迹,更可贵的是孕育出宝贵的红旗渠精神。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红旗渠精神之所以有着持久的魅力,在于她不断唱响时代主旋律。

一、坚守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旗渠能够修成的根本前提。2013年5月17日,刘云山同志考察河南的第一站是红旗渠。他说:我参观红旗渠,这次是第四次。上世纪70年代去过一次,90年代去过两次,每一次到红旗渠参观,都有新的感受,都受到深刻教育。我就一直在想,红旗渠靠什么修成的?就是靠我们的理想,靠我们的信念,靠我们的精神。[1]红旗渠一修就是10年,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修渠始于共和国最艰苦的岁月、“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国家没一分钱和一粒粮食的支持。当修渠的艰难远远超过预期、经验不足又发生了惨重的伤亡事故时,原本热情高涨的群众开始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个别上级领导的责难、“文革”动荡中的打击和批斗,也让林县县委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落后的技术条件更是令人担忧,当时全县只有28名水利技术人才,仅有两台测平仪,要在悬崖峭壁上定下渠线,难度可想而知。红旗渠是在上有压力、下有争议、外无援助、内有困扰的复杂状况下,边修建边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艰难地一米一米修成的。为什么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能够带领全县人民,冒着巨大的风险在不可能中求可能?是什么在支撑他们呢?正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为群众的利益坚持到底。群众的利益就是水,没有水就不能生存,就不能发展,就摆脱不了穷根,这才让他们定下了“石头硬没有决心硬,就是铁山也要挖个窟窿”的铁的信念!

理想点燃希望,信念注入力量,理想和信念是修建红旗渠的强大精神支柱。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政党要想发展壮大,都要靠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理想,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是,有多少人对理想信念是牢记、坚守,又有多少人是淡忘、迷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11一名共产党员一旦动摇理想信念,就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困惑甚至动摇;一个党的干部一旦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走向虚伪、腐败和堕落,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一名普通人一旦失去理想信念,就不会去坚持和奋斗。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社会主义的“西化”、“分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每一个人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志正则众邪不生”,“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11

二、践行群众路线

红旗渠的修建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泉。当年林县总人口为55万人,其中35万人相继参加了修渠。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群众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是因为修渠反映了群众的意愿。因为缺水,林县人民千百年来生活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因为找水,渴死、饿死、被狼吃掉和跌下悬崖的人不计其数。当群众明白为谁修渠、谁来修渠的时候,就会宁愿吃眼前苦也不让子孙后代受穷。正是一切为了群众,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会充分爆发出来。悬崖峭壁上渠墙的砌垒靠的是一锤一钎一双手,蜿蜒曲折渠线的设计和测量靠的是麻绳、皮尺和自制的简易水平仪,坚固精美的渡槽和隧洞的修筑靠的是土法上马,落后的工程条件下创造的工程成果让今天的许多建筑专家都叹为观止。红旗渠的修建再次揭示了真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的是党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仅有群众的意愿还不行,群众的意愿较分散,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要正确地收集反映群众的意见,然后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谁为了彻底解决林县的缺水矛盾、急群众所急决定引漳入林?是谁激发了林县人民的革命精神、带领林县人民改变了千百年来缺水的历史?做出这一决策的正是林县县委。《人民日报》记者2004年10月在国家博物馆“红旗渠精神展”现场采访,有这样一段记述:

“红旗渠是怎么修成的?我觉得就是两条,领导的决策和群众的干劲,只要这个决策是想老百姓所想,为的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东西,那老百姓就舍了命跟你走。”68岁的劳模李改云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林县人民缺的就是水,我们的杨贵书记不容易啊,顶住了多大的压力,冒了多大的风险?但他认准了一条,只要是能造福百姓的事,冒多大的风险都去干。那我们老百姓还有啥说的?干呗!”[3]

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带领全县人民完成的一项伟大事业,林县县委无愧于“全县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的荣誉称号。丝毫不敢脱离群众,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大事,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这不正是党性的最高体现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4]也就是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红旗渠精神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最直观、最生动、最感人的鲜活教材。她时刻提醒我们,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如果不问群众的需要、要求和愿望,如果仍然大耍衙门作风,最终只能陷入“四风”之害。“四风”违背我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最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形势下,执政党再次亮出群众路线的法宝,重申、重叙、重塑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之谊、血肉之情,可谓用意深远,意味深长。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凝聚群众力量,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三、坚持求真务实

红旗渠精神体现着深入细致、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这是红旗渠能够修成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真实教材。

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谋事要实。林县县委带领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比如红旗渠的修建从全线开工调整为分段突破。引水之战刚刚打响时,群众的革命热情超乎想象,林县县委提出“大干80天,引来漳河水”的豪迈口号,带领群众在70公里长的总干渠上全面开工。结果可想而知,由于战线太长,力量太分散,20多天过去之后,到处挖的像鸡窝,更严重的是挖错渠线。经过调查研究,林县县委紧急召开盘阳会议,决定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把总干渠分成四期工程分段突破。一招活全局活,要不是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策略,红旗渠工程也早成为一条废渠了。在现实工作中,缺乏调查研究导致拍脑袋决策的现象并不少见,脱离实际留下的“形象工程”也屡见不鲜。“虚”字当头,“空”字挂帅,不注重实效,最终留下了无数烂摊子。红旗渠工程之所以能够在浮夸风、瞎指挥的年代科学推进,正是践行了“谋事要实”。

红旗渠的修建凸显了创业要实。红旗渠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建成,充分展现了林县县委领导干部的勇于担当和真抓实干。如此艰苦的岁月,如此宏伟的工程,风险之大可以想象,敢不敢想?敢不敢干?干了敢不敢承担责任?这些都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何况又经历了“文革”的动荡时期。正是在“文革”中,红旗渠的领头人、县委书记杨贵因为修渠被打成“走资派”,红旗渠被批成“黑旗渠”,在这么复杂的政治背景下,“文革”还没有结束杨贵同志又义无反顾地动员群众投入到红旗渠配套工程建设中。杨贵回忆说:“在红旗渠整个修建过程中,县委一班人是铁了心的,大家认准的道,就手挽手、肩并肩走到底,有福同享,有难共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起到了一个县委应起的主要领导作用。”[5]这就是创业要实。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工作中遇到一些挫折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遇到风险就胆怯,遇到责难就退缩,不能顶住压力,不愿迎接挑战,过多地考虑政治得失,即使再好办的事情也办不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红旗渠就是林县县委带领群众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苦干、实干加巧干干出来的。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在这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挑战前所未有,“险滩”等着去涉,“硬骨头”等着去啃,这需要各级党员干部以“三严三实”来严格要求和对照自己,更需要牢记无私无畏、忍辱负重、锲而不舍的执政使命。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

四、厉行勤俭节约

红旗渠之所以誉满全国、名扬世界,至今还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们,正是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顽强抗争的精神和气节。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国家拨款仅占14.94%,林县人民群众自筹占到85.06%。55万人55万双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红旗渠的修建是靠林县人民自带口粮、自带工具、自己推着生产队的大铁锅,在太行山上拉开了劈山建渠的战场。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钢钎磨钝了当铁楔用,爆破后的炸药箱做成灰斗。真可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将近7000万元的资金从指挥部手中过,没有一起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这正是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传承,更是践行了“三严三实”中的“三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我们还需要艰苦奋斗吗?历览前朝兴亡事,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精神一旦丢弃,奢靡浪费之风必然盛行,腐败堕落之流必然猖狂。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股奢靡、享乐之风也悄然滋长。尤其在公众批评最多的“三公”领域,更是孳生浪费和腐败的“重灾区”。不正之风令人担忧,奢靡浪费让人心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新形势下总书记再提勤俭节约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还很不平衡,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奢靡、享乐的资本。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一股简朴务实的政务新风扑面而来。从精简会议文件到出行不封路,再到餐桌上减菜品,一项项举措,昭示着厉行节约的稳步践行。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出新中国,正是靠着这种精神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各级干部唯有继续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为党和国家事业共同奋斗的热情。

五、展现率先垂范

领导垂范,党员带头是红旗渠能够修成的基本经验。最苦最累的工作,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广大干部和党、团员始终冲在最前面,构成了修渠队伍的中坚力量。在红旗渠的工地上根本分不清谁是干部,谁是群众,从县委书记到各级干部,扛起工具与群众一起干。红旗渠工地上三任总指挥,从不坐在帐篷里遥控指挥,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形成工地特有的“五同”精神,这是党员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的见证。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再苦再累也要紧紧跟在党员干部的身边,并提出响亮的口号:“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搬山头!”正是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把30多万群众聚集起来拧成一股绳。红旗渠的修建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民日报》的快评指出:半个世纪过去,面对这条“天河”,重温党的优良作风,汲取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正能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与净化。珍视前辈留下的财富,守护心中不倒的旗帜,我们定能克服艰难险阻,凿山劈崖,贯通更多连接党心民意的改革之渠[6]。

当前,七大政治局常委在给全党做表率。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抓作风建设,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中央政治局常委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政风民风,不管是调研还是出访,都是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安排宴请,不封路、不清场,住的是普通酒店,吃的是四菜一汤。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小事”,积累的是公众的信任。七大常委起表率犹如清风扑面,大振人心。这样做不难,难的是长期这样做,更难的是全党各级干部都这样做。如果省、市、县三级都能落实,将会产生深远影响。简单的转作风是看得见的政改信号,“不信东风唤不回”,高层的表率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承诺,是对人民期待的正面回应,只有这样才能重拾老百姓对党的信心和信任,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群众力量。

六、凝聚精神动力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情壮志创造的人间奇迹。在长达10年的修渠过程

中,林县人民所表现的品格、所展现的才能、所创造的辉煌、所形成的精神,深深打下了民族精神的烙印:重视实际、讲求实用的务实精神;善于开拓、敢担风险的创新精神;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坚毅精神;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自强精神;勤劳俭朴、思虑长远的节俭精神等。正是精神的召唤才创造了这样的人间奇迹。红旗渠在20世纪50年代末还是林县人心中期盼的一幅蓝图,60年代十年奋战,成为一条造福于林县人民的“人工天河”;70年代举世闻名,成为世界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一个窗口;80年代再创辉煌,十万大军出太行,成为开拓市场的一张名片;90年代精神升华,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从理想中期盼的渠、到现实中带来财富的渠、再成为传播民族精神的渠,这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历史辩证法,这也正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7],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是太行山上一座永远的精神丰碑。作为一项文化遗产,红旗渠的价值、影响和贡献早已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红旗渠精神在时代中淬火升华,历久弥新,不断唱响时代主旋律。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旗渠的修建,实现了林县人民千百年来的盼水梦,今天,我们要为“中国梦”续航增添新动力,同样要靠精神来支撑。

参考文献:

[1]郝建生.奔流不息的中国梦:红旗渠精神感悟[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1):8.

[2]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刘维涛,曲昌荣.人民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红旗渠精神展”参观侧记[N].人民日报,2004-10-03(2).

[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3).

[5]杨贵.红旗渠建设的回顾[J].河南文史资料,2009(1):31.

[6]吕晓勋.守护心中不倒的旗[N].人民日报,2015-04-04 (4).

[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责任编辑:刘怀山)

作者简介:聂广睿(1977-),女,河南滑县人,硕士,中共安阳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与教学。

收稿日期:2015-07-06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1-0005-04

猜你喜欢

红旗渠现实意义
论红旗渠精神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意义——基于热播剧《红旗渠》的传播效果研究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中国梦·法治情
——普法万里行走进红旗渠(一)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