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国乌汶府华人商业调查研究

2016-03-17李昆伟

考试周刊 2016年11期

李昆伟

摘 要: 明末清初,中国商人,尤其是闽粤商人,往返于中暹两国进行易货贸易,渐渐地,他们中的不少人便在泰国各地留居,如今泰国各府贸易中心的大小商业皆为华人之业。乌汶府是泰国东北部的大城市之一,由于与老挝和柬埔寨接壤,能经老挝直达越南,故被称为印度支那之门。许多华人的后代居住在本府的中心并继承了前辈的事业,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本文旨在针对华人商业进行调查与研究,全面收集资料后对其进行分析,就泰国乌汶府华人商业以下方面进行探讨:其一,华人源地信息,调查发现,本府华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南方的广东汕头、潮州和海南,其中汕头最多,占全部的52%;其二,姓氏分析,调查发现,本府华人的姓氏有40个,其中陈姓最多,占全部的25.29%;其三,建业时间,调查发现,本府华人最早建业是在1912年,从1943年开始迅速增长,建业最多的时期为1973-1982年,占全部的28.21%;其四,商业的种类分析,研究发现,本府华人商业可分为16种,其中日用百货店最多,占全部的18%。本研究不仅能对乌汶府华人商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对泰国学者学习华文,研究华人语言、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泰国华人 海外华商 泰国华人商业 海外华人事业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整个华人世界的活力,汉语逐渐取得了国际性语言的地位,成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语言。但事实上,在改革开放政策之前,华夏文化早已随着华人移居世界各国而形成了今天华夏文化推广极为稳固的基础。就泰国而言,几乎在泰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华文化的影子或受华文明影响的痕迹。一开始他们的移居是为了寻找一个可安居的地方,一旦找到了合适定居的地点便在那里扎根,进行买卖活动,以此为事业。由后代继承祖辈的事业是泰国华人的传统。今天,这样的传统不仅能够维持他们家庭的生活,而且对国家经济的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是对泰国华人事业的调查,以泰国乌汶府为例。

一、泰国乌汶府简介

该图①是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地图,图中的方框指的是泰国的乌汶府,位于泰国东北部地区的东部,土地面积约为16112.650平方公里或1006.9万莱(泰制),占泰东北总面积的9.16%,乌汶府全府人口1,777,074人。

图中可见,与乌汶府接壤的邻邦有两个,分别是老挝和柬埔寨,边境线总长428公里。与老挝接壤的关口是崇梅关,由于泰老两国在此有陆路接壤,使其边贸地位更重要。从泰国217国道(乌汶——崇梅)可顺利到达柬埔寨的萨德登市,并直通越南的胡志明市。由于这一地区由陆路可以直接与越南、柬埔寨发展边境贸易,因此被称为印度支那之门。东盟开放以后,该地区成为中国向东盟开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通道,所以乌汶府有着广大的发展前景。

自古以来,除了泰老两个具有相似的语言文化而又亲近的国家的人民居住在乌汶府之外,还有其他外国移居的人民,比如华人、印度人、越南人,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乌汶本土人民多以务农为主要职业,而掌握了乌汶府经济命脉的则是这三组移民,其中印度人偏做布料生意,越南人仅做自己的传统料理生意,而华人做生意则较灵活,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导向。这是华人生意种类繁多、发展更快更广泛的原因,华人因此成为乌汶府经济圈最前卫的民族。

乌汶府华人商业最集中的区域是府中央的中轴路,进入这条路时就会感觉到华城的气氛。各种各样的华人商业显示在泰华双文的店名招牌上,甚至有些店主直接挂着泰国人看不懂的华文店名招牌。本次调查就是以华文招牌为线索进行全面的采访与观察,按照纪录的内容对华人商业做进一步分析。

二、泰国乌汶府华人商业调查研究

本题将说明的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华人的姓氏;(2)华人建业的时间;(3)华人的源地信息;(4)华人商业的种类。详细内容如下:

1.华人的姓氏

泰国人的姓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有1个音节的,但很少。),现在贵族和王族的姓更是长达十几个音节。泰国人的姓含有祝福、吉祥、祈祷的含义和宗族的特征。古泰国人有名无姓,难以证明血缘关系。公元1913拉达纳可信王朝六世王时才制定了有关泰国人姓名的法令,此后泰国人才开始有姓。在泰国定居的华人也是泰国国籍,便随着泰国人取了泰语的姓。刚开始为了保留自己的姓,泰国华人以潮州话取了姓氏,他们泰语姓氏的形式为[Sae+姓],比如:[Sae+Tie32]意为“姓张”,[Sae+Be35]意为“姓马”,[Sae+Lim35]意为“姓林”等。如今泰国华人的姓已经泰化了,有的为保留原姓便以音译的方法找泰语里与汉语的姓谐音的词语将其放在泰语姓的开头或姓中的一部分,但也有不少泰国华人的姓完全泰化了。

经调查发现,泰国乌汶府华裔的原姓共有四十个,即:黄(Huánɡ)、马(Mǎ)、韩(Hán)、陈(Chén)、金(Jīn)、郭(Guō)、郑(Zhènɡ)、赵(Zhào)、赖(Lài)、许(Xǔ)、詹(Zhān)、薛(Xuē)、萧(Xiāo)、茂(Mào)、胡(Hú)、翁(Wēnɡ)、罗(Luó)、益(Yì)、王(Wánɡ)、添(Tiān)、江(Jiānɡ)、永(Yǒnɡ)、梁(Liánɡ)、林(Lín)、松(Sōnɡ)、李(Lǐ)、曾(Zènɡ)、方(Fānɡ)、德(Dé)、徐(Xú)、张(Zhānɡ)、廖(Liào)、庄(Zhuānɡ)、巫(Wū)、周(Zhōu)、吴(Wú)、刘(Liú)、余(Yú)、万(Wàn)、丁(Dīnɡ)。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五个姓依次是:

陈(泰语以潮州话借词发音为“Tang451”②)占18.80%,

黄(泰语以潮州话借词发音为“Ung451”)占10.26%,

林(泰语以潮州话借词发音为“Lim35”)占8.55%,

张(泰语以潮州话借词发音为“Tie32”)占5.13%,

马(泰语以潮州话借词发音为“Be35”)占4.27%,

其他姓氏与出现频率可参看下图:

2.乌汶府华人建业时间

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战乱,当时的华人来泰避祸,他们一无所有,分散在泰国各地,就像泰语俗话说的华人来泰国的时候仅有“一席一枕”,来到乌汶府的华人亦是如此。他们以力换食,以乞为命。打工赚钱存之为本后渐渐做起了小生意:以货换货、将货赚利、买来卖出。一旦有了足够的本钱,就开始买地扩店,建立事业。从零散买卖到集货买卖,从集货生意到批发百货的大型商业,如今这些华人已经成了泰国乌汶府经济圈的头人。更重要的是,有些华人因事业有成受到广大商人的认可,在政府经济方面的相关单位当上了领导人。

经调查发现,泰国乌汶府的华商共有117家。建业的时间最早为1912年,建业最晚的是1982年。由于华人移居本府的时间不同,建业的时间有先有后。本次研究以最早和最晚的建业时间为起点和终点,把本府华人的建业时间分成时段,每10年为一个时段。经分析发现,华人在乌汶府建业最多的前三个时段分别为:1973—1982年共33家,占28.21%;1963-1972年共28家,占23.93%;1953—1962年共21家,占17.95%,其他建业的时段可参看下图:

3.华人源地信息

在泰国乌汶府做生意的华人全部来自中国南方地区。经调查发现,本府华人源地从多到少依次是广东汕头、广东潮州、海南。汕头人的店共61家,占52%;潮州人的店共22家,占18.8%;广东其他地区人的店共7家,占5.98%;海南人的店共5家,占4.27%。另外,有不少华商由于传承了三四代以上,祖先的源地已不能查明,使得他们的后代并不清楚自己的祖先来自何地,只知道祖先是华人,不明祖先源地的华商数量占18.80%。以上所统计的华人源地信息可参看下图:(图中广东指的是广东其他地区)

4.华人商业的种类

华人在泰国乌汶府所做的生意有的从始至今未变,有的随着时代需求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有的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者感兴趣的领域做生意。如今本府华人商业的种类繁多,这117家店所做的生意可归纳为16种,即食品、金行、药品、艺术品、百货、机械、服装、建材、工厂、家居用品、家具、宗教用品、印刷品、办公出版物、农业和住宅。其中位居前三名的商业种类依次是:百货22家,占18.8%;食品21家,占17.95%;金行16家,占13.68%,其他商业种类所占的比例可参看下图:

结语

从事商业活动是海外华人的职业特色之一,他们空手而来,勤劳努力,从无到有,从贫到富。可以说现在的泰国华人比泰国本土人更富有,生活水平也高得多,这并不夸张。虽然如此,泰国的华人与泰国本土人长期在同一个社会里生活,和平共处,本土人需要什么样的货物,华人的店里就有什么样的货物,市场上缺什么样的货物,华人的店就立刻提供。泰国本土人就这样依靠华人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华人同样依靠泰国本土人维持商业活动的正常运行,这样华人商业在泰国社会里得以不断发展直至繁荣。

注释:

①引自http://www.siamrath.co.th/web/?q=node/22541.

②泰语共有五个声调,分别为第一声32、第二声21、第三声451、第四声35、第五声215.

参考文献:

[1][泰]MetchaSodsongkrit.(2008)《泰国乌汶府百科丛书湄公河各流域国语言版》乌汶大学出版社:乌汶,泰国.

[2][泰]MetchaSodsongkrit.(2008)《泰国乌汶府华人商业名录》乌汶大学出版社:乌汶,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