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人”的培养,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2016-03-17邹殿龙李亚男

考试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导师素质思维

邹殿龙++++李亚男

摘 要: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通道和平台,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际问题为主线,以团队协作为基础,通过学习、探究、合作,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突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自主性。在加强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导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强化“人”的培养,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 创新教育 “人”的培养 价值观 团队 兴趣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其内涵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创新教学强调了对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技能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思维品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走进科研、接触科研,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思考,逐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主观能动性和求实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说,创新训练是一种不断累加和转换的过程,是知识从单一到复杂的累积过程;是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是思维从简单到全面的升华过程。

导师应注意把控“教”与“学”过程中的平衡,将创新教学的“重心”放在科研平台的搭建和思维方法的指引上,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行为方式,让学生找到真正的自己,并做最好的自己。

1.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创造温暖人文关怀

1.1注重素质的培养

素质的培养,也是创新教育培养的目标。导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人”的培养的角度,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方面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上的支持和培养,具体体现在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独立自由精神的培养,尤其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即导师在给予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指导的同时,应大力推动并引导本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只有思维强了,境界高了,才会更加促进团队的合作建设和更多高质量成果的产出。

1.2凝聚团队的力量

在创新训练过程中,有些导师过于关注项目本身,而忽略了对学生这一主体的“人”的培养。培养学生除了要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和充足的时间,更要有对项目的兴趣、耐心、信心、决心和意志,少了这些条件,犹如丧失了创新的“环境”,另外,老师要利用好“团队”的能量。团队的作用远不止相互交流、促成合作、提高效率和增进产出这么简单,它可以改变一个人、改变一群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当学生懂得了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具备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建立了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那么这个团队就充满了力量,积极奋进的力量。

2.激发浓厚兴趣,引领智慧源泉

2.1自主选题的项目立项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支持

目前选题立项有两种模式:“教师主导”模式和“学生主导”模式。“教师主导”模式,即老师设定题目,学生按需选择,但局限性在于,教师设定的题目未必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学生主导”模式,即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题目,老师提供帮助和支持,该模式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喜好,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对有个性化选题需求、有创新欲望的团队,要积极给予自主选题的权利,创造个性化创新环境。对于暂时没有想法的学生,可以采用“教师主导”模式,导师制定科研题目、学生自由选择,然后在训练过程中导师采用循序渐进、思维引导的方式,激发这类学生潜在的科研兴奋点和创新活性。

2.2构建“问题”环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学不好”不代表“不能学好”。事实上,学生本身内在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是缺乏必要且正确的引导,导师应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和求知欲望,给学生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层层引入、不断深入的过程,以不断将其潜在能力激发出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个“问题”引导的过程也构成了“问题式”学习法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际问题为主线,以团队协作为基础,通过学习、探究、合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问题的刺激,让学生探究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批判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技巧,最终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3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方式

激励学生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因为每个人的动力来源于由自己创造出来的自信。

(1)促进成果的产出。“重在过程”的培养模式体现的是项目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淡化成果要求,不以追逐“功利性”成果为目的,重在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学生创造的每一项成果都直接体现了过程培养的成效,同时是导师创新教学成果的价值体现。

(2)取得“看得见”的成果。“看得见”的成果指的是实物性作品,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操作性强、可视性程度高。相比于理论性研究成果,能够更易让学生切身感受成功的喜悦,更大程度地培养团队成员的成就认同感、激发共同兴趣、建立能力自信,形成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好的良性循环。

3.合理设计问题,促进问题研究的深度化发展

导师设计的问题应小而精,重视问题的深度,而非广度。导师在确立课题题目时,应结合本科生的自身特点及科研水平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设计,避免所谓“高、大、空”式的题目让学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导师设计的问题应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研究事物的社会价值,这也更容易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

4.结语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着力强化“人”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性,将会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使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钱小明,孙承庭,张家超.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电脑,2009.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3]常维亚,朱郴韦,邢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

[4]张玲.论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本质和特点[J].文教资料,2005.

[5]简世德.试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

猜你喜欢

导师素质思维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V eraW an g
导师榜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