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视阈下地方高职院校在科教兴市中的发展策略研究

2016-03-17郭慧玲

考试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院校

郭慧玲

摘 要: 地方高职教育要树立为地方服务的办学理念,其与当地经济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是科技兴市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从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高职教育理念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科研队伍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区域经济视域下地方高职院校在科技兴市中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地方经济 发展策略 人才培养

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劳动者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资源,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对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稳步前进,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着眼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扩大影响,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是科技兴市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从而为区域社会提供培训、咨询、技术和智力支持等服务。

(一)直接服务途径。

最直接的服务形式就是高职院校的人员直接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包括学生和教师,比如顶岗实习。对于学生来说,顶岗实习基本在大学学习生活的最后一年或半年,在这个阶段,学生实际仍处于学习阶段,一般正式上岗前还要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对于教师来说,其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可能长期工作在企业。这种直接参与的方式见效快,但经济成果较小。

更有利于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展的直接服务形式是校企合作开发。校企合作开发可以综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为高职院校在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服务提供了平台,是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体现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地方经济发展直接、紧密的联系。校企合作开发可以促进区域创新,当地的公司与当地高职院校紧密联系,可以提高这些公司在当地的竞争力。

(二)间接服务途径。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间接途径就是人才培养,为地方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将来应用到经济的发展当中。间接服务途径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二、明确教育理念定位,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地方高职院校则应树立为地方服务的办学理念[1]。高职院校应当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首要目标,摒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消极观念,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育崇尚实用的社会新风。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参与到地方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中,大力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2]。地方各大高职院校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规划、调整和升级,同时按高职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将培养适应当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规模、方向及结构努力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形成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的有竞争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学科结构,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落后于经济发展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使得大学生轻视在校期间的学习,而且不能满足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调整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非常必要。贴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要,突出高职教育的地方性和行业性特色,注重创新,与时俱进,加强专业前沿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用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着力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拓宽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三)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有其鲜明的教育特征: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应用性,在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上具有职业性,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办学过程具有社会性,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的特殊,教育形式。若脱离企业、脱离社会经济封闭式办学就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实现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证。

校企合作的形式很多,比如师资共享、服务互补、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订单”学员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等。

1.师资共享与服务互补。

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企业员工素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聘请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与学院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考核评价标准,开发新课程,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由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承担,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接轨,让学生深刻了解相关岗位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定制式内训服务、员工岗前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学历和业务进修培训等项目,帮助企业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通过师资共享、服务互补,既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师资问题,又为企业员工培训节约了成本,实现了校企合作优势互补。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推进“订单”培养。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其建设目标、建设内涵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要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积极与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大力推进“订单”学员培养,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办学,如学生第一学年在学院学习理论知识,企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第二学年在企业学习实践技术,学院派出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理论指导;第三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3],实行校企专业共建、过程共管、人才共育、成果共享,从而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实用型人才。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资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人才引进、企业选聘等方式聘请行业企业技术能手或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指导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二是加强对在职专业教师培训,组织一些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到企业锻炼,从企业中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另外,学院要通过承接企业的培训项目、政府部门的研发项目积极培养专业带头人,提高“双师型”教师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数量与质量。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科技服务能力

蔡建国先生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活动应该关注两个类型十个方面。两个类型是发展研究和职教研究,十个方面是:工程性开发、技术应用、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小发明和小创造、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践教学[4]。

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优势在于便于开展应用性研究,因为其教育直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与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联系紧密。高职院校具有科研能力较强的专家、学者,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应鼓励他们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承担一定的生产研发任务,从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实践中找项目、找课题,主动了解企业在应用性技术研发项目上的合作意向,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先进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等服务,同时要加强成果管理,及时有效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本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高职院校只有把握区域发展动态,明确社会服务定位,提升服务能力,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最大的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2006(8):57-58.

[2]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3]蔡业银.浅谈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途径[J].高教研究,2011(3):21-22.

[4]蔡建国.谈高职院校科研方向与项目获取途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科技局软科学计划项目(NO:201302 A314),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NO:SQ151092)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