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创设与探寻解决方法

2016-03-17廖小花

考试周刊 2016年11期

廖小花

摘 要: 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课堂上提问的重要性正被大家所关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答式的简单提问已经被舍弃,如何在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以问引趣 以问启发 以问过渡 以问点拨 以问堵漏

古代教育家指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与解决”,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是小学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巧妙地进行问题的创设,探寻解决方法,谈谈体会。

一、以问引趣,诱发思维

心理学指出: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为此,一般应从概念、定理、法则、懂事的实质之外设置悬念。例如,在教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上课立即拿出实物(4块月饼),向学生发问:这4块大饼平均发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1块大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还能分到整块大饼吗?能分到这块大饼的多少?如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4个小朋友、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这块大饼的多少?并分别指定同学到讲台前进行平均分。这样,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初步建立了几分之一的表象,为理解“分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以问启发,觅寻思路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处于“愤悱境地”。例如:在教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均分实物(大饼),初步认识了二分之一,通过课本例2的学习: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指出它的二分之一;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指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我们是怎样认识了一块饼的二分之一(均分一块大饼)?怎样认识了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均分一个圆)?怎样认识一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均分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是否相等?能不能进行比较?这样,通过一系列提问的启发使学生把这一单元的难点——分数,从不同角度认识:同样是二分之一,但它们不是同一种物体,所以不能比较;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教师的这些提问实际是为学生数量一下“路标”,启发学生循着“路标”,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以问过渡,突破难点

纵观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中的单元与单元之间,节与节之间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每节课在中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引入,就如同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学生是否觉得自然,能否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学生学好这节课的关键。故在讲授新课时,教师要以问题为过渡,以旧引新,以旧促新,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突破难点。

四、以问点拨,触类旁通

老师的点拨、引导、好比一座“引桥”,它变知识的“陡峭”为“缓坡”,化难为易,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例如:在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后,再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在右图里有几个正方形?计算出涂色部分的面积。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个组合图中,谁能添上两条辅助线(虚线)把这个图变成已学过的图像?这样在学生感到困难重重之时,教师通过提问,把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变成学生已学过的问题,使学生明确了如果遇到这类题目——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可以添上辅助线,把它变成求几个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之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五、以问堵漏,防患未然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定义、定理的先决条件,对数学问题中隐含条件缺乏挖掘或滥用类别等,因此,在学生容易产生错误之处进行设问教学,可以做到防患未然。例如,在八册“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都会约数和倍数、整除和除尽,计、奇数和质数、偶数和合数等概念不仅联系紧密,而且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问:什么叫整除?什么叫除尽?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分别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再提问:这两个概念分别进行提问,然后引导学生对每组中的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每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

六、以问检验,及时反馈

在讲完课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数学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方案,但提问要有新意,即善于运用类比,借助“惊诧”设置悬疑。例如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的思考题后,在课堂小结中这样设问: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计算(在组合图形中添上辅助线,使它变成能用几个已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然后算出这几个几何图形的面积之和)?这部分内容是我们今后在哪一年级要学习的内容呢(八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内容)?这样,通过提问不但抓住了这节课的重点——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感到“惊诧”:只要肯动脑筋,三年级的学生也能解答四年级的题目,树立学生自信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问题的创设与解决,适时进行引导、寻、渡、堵、查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问题的创设与运用又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两头,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突出实质问题。在教学的关键处,教材的重点处,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的难点处,问题的矛盾处,课题的过渡处,思维的转折处,探求规律处,学生糊涂和忽略之处,学生有感但领会不深之处,设置悬疑,创设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严永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