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陷阱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6-03-17任兴平

考试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圆心角圆周角陷阱

任兴平

一、案例背景

可能有很多教师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怎么刚刚讲过的内容左耳进,右耳出,心思在哪里?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能做错?其实仔细分析原因,可能是学生认为课堂上的学习就像是喝了白开水,没有什么深刻印象,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是问题的关键。那老师该怎么办,该怎么设计?

我校地处农村,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外来工子女或者是留守儿童,有的家长生活辛苦没有时间管理孩子,还有的家长认为初中数学课程太深,自己无力辅导孩子,这种现状导致有相当多的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一直没有养成,学习基础较差,还没有看书的良好习惯,很多学生忽视预习、复习这两个环节,完成作业就已经是回去学习的全部任务,而且作业质量有的还很差。

《圆周角》这节课我以前也上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效果十分不理想。设计的程序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我开门见山地抛出了圆周角的定义,并结合图形给予正确的示范,再结合自己的经验,生怕学生会犯错误,把能想到的几种顶点在圆上的角都展示给学生看,问学生是不是圆周角,是不是顶点在圆上的角都是圆周角?为什么两边要和圆相交?如果没有两边都和圆相交会犯什么错误?对照图形一一指出。苦口婆心,可是结果偏偏是让人失望,单元复习时一次再提问圆周角定义,能正确回答的几乎没有,都是回答“顶点在圆上的角叫圆周角”。似乎这样定义就是对的,异口同声地这样答,连我自己都怀疑是不是我当时就这样教的。这显然受到了圆心角定义的影响,这种结果真是让我觉得身心疲惫,几乎崩溃。

问题出现在哪里?我反问自己,难道都是学生的错?又要上《圆周角》这节课的内容了,想到以前的失败经历,感到自己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一定要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有所改变。

二、案例描述

考虑到自己的学生学习特点,又由于前面刚学习了圆心角的概念做好了铺垫,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我先复习圆心角的定义,学生回答正确后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与圆心角类似,也是一种与圆有关的角,叫圆周角。在这里我有意提到与圆心角类似,为学生的掉入陷阱做足了诱惑。

然后我示范画出几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圆周角,问:“你能用自己的话定义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吗?”一个学生答:“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叫圆周角”。又有一个学生答:“顶点在圆上的角叫圆周角。”我问:“你觉得他说的对吗?”学生齐答:“对!”回答声震耳欲聋。我甚为得意,对于学生踏入的这个陷阱早有准备。

我请大家按这个定义画出一个圆周角,尽可能画得和别人不一样。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就画出圆周角。也有学生很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要求,画的角与众不同,有的学生画出了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不相交的角。我选出这种类型画在黑板上。问还有没有其他与众不同的画法?学生很积极地思考,终于,又有学生画出了顶点在圆上,只有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不相交的角。于是我问这里都和我开始画的圆周角是同一类角吗?有不少学生摇头。到这里,学生产生了疑惑,头脑里有了激烈的思想冲突。陷阱的作用出现了。

这时我指出这不是圆周角,我们刚才的定义有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定义呢?大家按小组讨论一下。顿时教室热闹起来,不少学生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争论很激烈,有的同学好像胸有成竹。讨论结束,请学生代表发言。一生很有自信地要回答,说:“圆周角的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很多学生直点头,表示肯定。于是我问:“那到底该怎么定义圆周角呢?”又有生答:“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圆周角。”“对!”全班都在附和。这是我板书圆周角的定义,至此,问题似乎已经解决。

“刚才我们怎么出错了呢?为什么圆心角不规定两边而圆周角要规定呢?”教室一下很安静。我说:“大家按小组讨论一下。”教室又热闹起来了。之后一生举手回答:“因为圆心角的两边一定都和圆相交。”很多学生比划着,头直点,表示赞同。这时我说:“那我们明确一下,圆周角的定义是什么?”生齐答。看上去非常兴奋。在这里,我帮助学生再次认清陷阱,把握问题实质。

这一章的复习是好久之后的事情,问到圆心角的概念和圆周角的概念,发现效果特别好,多数学生都能记得两者的概念,结果我很满意。

三、教学反思

两节课相比较,学生的学习素质大致相同,唯有的不同我认为只是我的设计上的变化,第二次的设计我觉得成功了。对此我反思,这样的设计成功在哪里?

这次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圆周角的概念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设计了个陷阱,有意识地将容易混淆的概念对比着学习,学生用了类比的方法,说出了圆周角的定义,就掉入了我设计的陷阱,就在观念模棱两可还没确立的时候,我又帮助学生立刻意识到问题,质疑自己刚才下的结论,学生经过自己琢磨和互助合作,发现了这其中的问题,从而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我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并把容易犯的错误也很有“远见”地告知学生,表面上学生接受了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常常是错误就在眼前也看不出来,甚至有的学生会因为记忆出错而记住了错误的结论。

事实上,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也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陷阱,使学生出错的同时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利用这个契机不仅能够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学生在处理错误的过程中还能培养质疑精神,从而学会慎重处理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趋于成熟。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一些陷阱,正是给学生展示的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是与学生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因而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正确的结论,而且领略了探索、尝试的过程,这对学生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真正实现学会自己学习的数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等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数学7—9年级教材编写组.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数学(7—9年级)2005.

猜你喜欢

圆心角圆周角陷阱
圆周角和圆心角关系演示教具
各种各样的扇形
运用圆周角定理求角的大小“五结合”
圆周角平分线长度的一般性结论
基于圆周角的力学问题
求圆周角常见错误分析
陷阱
“圆心角”度数:弧长计算的关键点
“揭密”圆弧中点背后的等腰三角形
陷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