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

2016-03-17李玉顺

考试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法

李玉顺

摘 要: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学习,不仅语文能力获得提高,而且增强对语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教师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教学方法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从人生意义上讲也是一门德育情感教育课程。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受到情操的培养和品德的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日益丰富,这对于中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创新的意识和高尚的师德,而且要有很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在教学一线的经历,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以下认识。

一、重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阅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学习阅读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目标中也应该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教师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导师,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个性化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启发”、“点拨”、“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展开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反复阅读,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评价、欣赏之类的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和指导作用,而且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二、师生互动。为了推行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上要努力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与教学内容、教育规律、学生经验相吻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探究的动机和自信,紧扣本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方法,开创师生互动、开放的教学局面,促进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馈。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是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教学本质定为师生交往,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广泛交流,包括学生、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生活经验及行为规范等,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具体说来,上课伊始,可以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阶段,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感知文本内容;精读阶段,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使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向“共同探讨”转变,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助手、引路人,与学生共建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

三、拓展授课空间。语文学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探究。语文天地概括为课堂、校园、家庭、社会。“我的课外兴趣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意见,实际上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课内外结合,是语文训练重要的衔接,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交流协作能力。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的语文知识很多,是课堂所不能给予的。

四、开展诗歌教育。中华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需要我们发扬光大,以诗启智,以诗育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让学生感受诗歌文化,拓展学习空间,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与感悟,从而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热爱生活,培养科学的人文素养。我们相信,通过开展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必将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一条重要途径。

五、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个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育风格。教学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独立性。教学需要新颖,与众不同,要常教常异。它的“求异”,是教学个性化的表现,把教学的社会学、时代特色、民族意蕴及几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东西,通过教师的个体劳动展现出来。

(二)灵活性。所谓灵活,就是不呆板,能变通。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也要有变化,出新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多样性。教师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新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四)时代性。实施教学个性的最终目的就是独立自主创造的个性,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教学个性的设计必须遵循时代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拓展要紧扣时代主题。

总之,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随之改变,教学理念也会不断更新。在充分把握课文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能有效地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配合教学。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