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背景下中医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2016-03-17曹思

考试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慕课机遇挑战

曹思

摘 要: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慕课大规模兴起的背景下,慕课以其开放性、大规模的特点为中医文化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拓宽中医文化的传播渠道,加快中医文化的全球化进程。

关键词: 慕课 中医文化传播 机遇 挑战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以及《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皆做出指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现代化传播手段,全力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普知识及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进而推动中医药走向全世界[1]。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作为一种新兴的开放、大规模、透明的在线课程模式,其迅猛发展必将给中医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慕课的兴起

MOOC这一概念在由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于2008年首次提出,指的是为了加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多个世界顶尖大学相继推出包括Coursera,Udacity,EDX等在内的MOOC平台。2012年是“慕课元年”[3]。因MOOC平台以极低廉的费用提供丰富的前沿知识,同时借助一流大学的高层次师资和灵活的学习模式,以风暴之势吸引成千上万的学习者。

慕课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同年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平台edX,不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宣布共建中国的MOOC[4]。在中国向全球推出的首批慕课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医得到了各界关注[5]。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在Coursera最早推出的两门课程中之一《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广泛好评,这门课程的选课人数达15399人,活跃学习者11000人,视频下载及浏览超过14万人次。学生提交作业或考试达4万人次,有超过2000条讨论主题。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的内容引人入胜,如果可能,就会向自己的朋友或同学推荐;而在2014年2月清华大学在edX慕课平台上推出的课程《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也有介绍正统针灸铜人、中国古代的经络学说的专门章节,从针、灸、经络的溯源讲到古代经络文献,最后探讨针灸对当今世界的影响[3]。在果壳网刚刚出炉的“2015全球MOOC排行榜”中,《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被评为2015全球最受好评的前50门慕课之一。

2.慕课传播中医文化的机遇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级辉煌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产物。但在现代西方医学的冲击之下,由于中医本身具有思辨抽象性和模糊性,许多人对中医的不了解或者存在误解和偏见。中医文化的认可、继承和创新是中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正确地传播中医文化,让大众更直观地了解中医的本质,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医健康发展。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医的跨文化输出是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借助慕课的优势开展中医文化的传播,可以让不同的国籍不同文化的人群领略祖国医学文化的魅力。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慕课这一平台有明显的优势。

2.1空前庞大的受众

慕课本身具有大规模开放式特点,在慕课平台上,只需要有网络和连接网络的设备,就可以获得教学资源。课程免费或只需收取少许费用,不同国籍、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习者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目前国内的各个慕课平台,如“超星”、“尔雅”都推出适应现代互联网生活的手机平板电脑APP,操作简单,只要学习者携带有手机,就可以随时登录学习。同时慕课在教学形式上多将整堂课的内容碎化为8至10分钟的微课程,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我们注意到进行慕课学习的大部分是在校学生,这部分是年轻,求知欲望强烈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对知识的转化速度迅速,有利于中医文化的快速传播。除了在校学生外,学习者也包括任何对中医感兴趣的各个年龄层次的网民,不仅中国网民,国外的网民同样也可以在平台上搜索中医课程,这个空前庞大的受众为中医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局面。

2.2活跃的互动与跨文化交流途径

慕课的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慕课的老师始终对着学习者,这令学习者感觉自己就坐在第一排,老师就在身边谆谆讲授例如“藏相合一”、“五脏六腑”等中医思想,这是一种美妙的上课体验。由于中医的部分内容与现代语言体系差别较大,单纯讲授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充分调动现有的教学手段,如Flash动画,三维图片等。在中医的慕课传播中,借助双向互动文化传播理念,授课老师更容易了解一般民众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所思、所惑;中医专家学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减少大众对中医的认识误区。此外,根据慕课学习者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慕课后续推出课程的调整、改革与更新。慕课依托于互联网,大规模的学习者为慕课创建了一个强大的虚拟学习社区,使得教学资源共享、师生间、学生间交流互动快速便捷。在这个学习社区中,老师跟学生有互动,学生跟学生之间也有互动。比如学习者的各种疑问都可以在社区中得到解答,老师、学生都可以回答,甚至中国学生提的问题很可能是美国、英国、南非的学生回答,这能充分调动学习者求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2.3教学内容专业性保证

目前,网络、微信上很多所谓的养生文章,是由“热爱”中医文化的中医“爱好者”所撰,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对中医中药一知半解。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写成养生保健的文章,利用微博和博客等渠道传播,这些个人见解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很难确定,这样发布在微博上,很容易让更多的人转载而且尝试,就很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慕课平台上的中医课程基本都由各个高等医学院校的老师进行讲授,保证课程内所讲授中医知识的专业性和严谨性。由医学专家进行多维度、系统性的讲解,提高中医的可信度,杜绝虚假、片面、错误的信息,也可以使一些根本没有理论支持的所谓“偏方”、“秘方”不攻自破。

3.慕课传播中医文化的挑战

3.1语言环境和文化差异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类似,中医文化在慕课传播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语言环境和文化差异。中医的很多专业术语的英文翻译并没有相对固定的“金标准”,容易出现不同的译者的译文相差甚远,或者与国外教材并不一致的现象。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中医相关课程的字幕翻译工作就遭遇过前后课程同一词汇翻译不同的窘境,造成学习者,特别是国外学习者的混乱。如何进行中医文献英译本的建设和积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这就要求中医界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研究,推出权威译本,供慕课字幕翻译参考,同时还要及时更新网络翻译工具中专业词汇的译名,适应网络社会数据查询的新要求。

东西方文化鸿沟同样为中医的传播带来不小的挑战。长期以来,中医在西方国家属于替代医学或民族医学,中西医的范式存在根本的区别:西医以解剖学为基础,讲究定量与准确,借助超声、CT、MRI等检查手段,“对抗”病因的医学体系;而中医则是以阴阳脏腑理论为基石,讲究整体观和功能性分析,借助望闻问切来诊断的充满思辨的“和”的医学体系。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不同,面对来自国外的学习者时,授课老师更要讲究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机械性翻译。中医的许多概念,例如“气”、“经络”在人体内并不能找到对应的解剖结构;“心”和西医中“心脏”并不等同;“痰饮”、“气滞”等过程并不能由具体的病理生理过程反映演示出来。这就需要授课老师根据受众调整讲课内容,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改变讲授方式,尽量浅显易懂,减少传播中产生的误解,提高传播效率。

3.2教师水平和教学方法

在对西方学习者讲授中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出各种问题,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中西医的比较,这就要求中医学者既要有丰富的中医知识,又要对西医有相当程度的掌握。我认为在医学院校开设“中学西”、“西学中”培训班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晓两种医学模式,才能联系实际进行透彻分析,客观地看待中医。由于西方国家对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要求,授课老师需要自己制作出精美生动的视频和动画,还要自如地在慕课平台和相应APP上进行操作,这说明中医授课老师还需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

2015年8月,BBC推出了一期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纪录片,内容为五名中国教师来到英国一所普通中学进行中国式教学的过程。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中西方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差异,导致状况频出。同样的问题将出现在慕课平台上中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西方的课堂里讲究的是启发式、问题式的教学,借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是中医学者们不适应的,中医教学更倾向于传统的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模式,这可能会让西方学习者感到无趣。“慕课”教学要保持课程对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吸引力,必须积极调整教学方式,避免教学过程中因方法不当而导致的“课程休克”。

4.课程的选择

中医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慕课平台上的讲授并不能再现临床诊疗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中医课程都适合在慕课平台上进行讲授,现阶段慕课平台上的中医课程宜以文化为切入点,或者讲授《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论著,让更多学习者了解中医文化,接受中医的思维方式。而对与临床联系紧密的《中医诊断》等课程还是应该以中医院校的课堂教学为宜。

诚然,“慕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慕课时代给中医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慕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存在的问题会不断地取得突破。借助慕课平台的传播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走近中医、关注中医,让不同的人群深入认识、领略祖国医学文化的魅力,建立信心,让更多的人参与中医文化传播,集思广益,共同推动祖国医学进步,帮助中医文化进入慕课所引导的全球医学文化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韦健.“互联网+”的中医文化国际传播要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75-77.

[2]夏菊萍.关于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慕课”的思考[J].教育界,2013(25):166,149.

[3]钱敏娟.中医慕课传播的优势与挑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9):142-143.

[4]王蓁,田佳欣.慕课在我国发展的SWOT分析[J].新课程·下旬,2013(7):74,75.

[5]方芳.慕课时代中华文化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5(3):75-78.

猜你喜欢

慕课机遇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