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维特之烦恼》 中维特的特殊思维

2016-03-17任潘婷杜倩文刘亚芹

考试周刊 2016年11期

任潘婷++++杜倩文++++刘亚芹

摘 要: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书信方式、内心独白,对维特的形象进行塑造。维特与众不同的对人生与命运的看法,对快乐含义的思索,对名利、爱情的定义,对自杀的理解,等等,都是他所遭遇的一切的写照,是对自身命运的解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原因揭示。只有了解维特这些思维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原因,读者才能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特殊思维 性格思维

维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而且,由于《少年维特之烦恼》采用的是书信体,也就是维特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具有极其浓厚的主观色彩。通过维特的讲述,以点见面,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歌德的诉求。但是,只有对维特的特殊思维进行分析,才能达到阅读目的。本文将对这种思维进行分析。

1.维特眼中的自然

维特认为,只有自然才是丰富无穷的,才能成就最伟大的艺术家。除此之外,成规定律会破坏我们对自然的真实感受和自然的真实表现。维特能诗善画,可以说是一个才子,但他却选择离开相对富裕的生活,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这里,一切都如天堂般美好,他逐渐忘掉了所有烦恼,忘掉了命运的不幸。为什么会觉得不幸呢?再联想当时的社会环境,18世纪的德国,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博爱、平等和自由的思想,这与封建等级观念和腐朽的封建制度相违背。维特在这样的背景下,勇敢选择了与之相对抗。他追寻自由而自然的生活环境,渴望打破那些限制创造与探索的桎梏,解放内心,表达最真实的自己。这就是人性的本真,就是自然。无需社会的雕琢,随心而已。

2.维特心中的快乐

第一,在维特的内心中,那些像孩子似的人们是最幸福的。孩子们拥有天真却又平和的心态,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世界。例如,在维特见到绿蒂的时候,她正在和弟弟妹妹们玩耍。其实,在维特的心里,绿蒂就和那些孩子一样,纯洁,快乐,总会给人向上的力量。绿蒂不同于他所见过的为琐事和功名所累的大人一样。第二,不奢求功名浮华。会因为看到别人的幸福就想装扮自己的生活,即使看到不幸的人艰难前行,却依旧渴求光芒的人也是快乐的。因为,维特认为,对功名利禄的向往只不过是主观的意愿而已。有些人深处乱世,无欲无求,但是总有人将他们浊化,以为他们也被不正风气吞噬了,然而他们却永远无法了解这些人内心的宁静。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可以随时逃离牢笼。除此之外,这些人是充满信念与希望的存在。社会总会有曲折坎坷,阻碍我们的前进道路。但是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而产生悲观情绪。这就是所谓的正能量。第三,世间所有的礼物和关注都比不上我们失去的,被残忍毁掉的快乐。当时,很多人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他们认为物质上的满足会给他们带去无尽的欢乐。确实,人活在人世间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我们没有权利评判别人的选择,但是,当一个人被物质主义侵蚀了心智,就会变成可悲的人。因为,除了那些物质的东西外,他们的内心早已空虚,被物质的蝼蚁啃食得丝毫不剩。与之相比,维特追求精神自由、人性解放的思想可谓是特立独行。他其实是在追求精神的愉悦与满足。

3.维特的悲剧爱情

维特在乡下举办的一次舞会上与绿蒂结缘。但是,在和绿蒂见面之前,维特就受到警告,绿蒂已经有未婚夫了。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对绿蒂深入骨髓的爱慕。他渴望着与绿蒂的接触,连在梦里都是绿蒂的身影。每一天维特都活在对绿蒂的一厢情愿的幻想中。在维特的认知里,绿蒂同样对他产生爱意。从爱情心理学的分析来看,维特将爱情给予绿蒂,比向她索取爱情,自己更感欢欣,并以她的幸福为满足,即要有无私精神。另外,维特寻找和珍惜绿蒂心理上的共鸣。他认为美满的爱情在于精神上的和谐,心灵上的沟通。所以,即使他知道未婚夫阿尔伯特的存在,甚至在阿尔伯特回归后,依旧粘在绿蒂身边。最终,他忍受不了心爱的绿蒂在其未婚夫面前的体贴,选择离开了绿蒂。兜兜转转,维特回来了。可是,迫于社会压力等因素,绿蒂最终果断拒绝了维特,直接导致维特的崩溃、死亡。绿蒂在得知维特的死讯时,哭得快要昏倒了。可是没有谁可以肯定地说,这是绿蒂对维特的爱的体现。绿蒂对未婚夫阿尔伯特十分体贴。她是一个既开放却又传统的女孩子。虽与维特心灵契合,却始终无法做到像维特一般“离经叛道”。在文章中,维特的收信人好友,曾经劝告过他,如果维特一意孤行,就会被毁掉。其实维特“即使仍然对结果看得十分清楚,可是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就算是死亡,维特也是开心的。因为,枪是绿蒂——他心爱的人亲手交给他的。他已经无法自拔了,陷入对绿蒂的痴迷,陷入对自由快乐的追寻中去了。这注定是一个悲剧。德国社会环境压迫人性、爱情,而维特则赞美爱情、渴求解放,试想,当一个社会都在反对你的时候,你还有什么压倒性优势让你出奇制胜?维特的力量太过渺小,这也决定他的失败爱情。

4.维特对命运及自杀的理解

维特和阿尔伯特就一个女子的自杀事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维特认为,把自杀的人称为懦夫是十分荒唐的。当大自然也无法从迷津中逃脱,力量已经穷尽,无法满足的时候,可怜的人唯有一死。维特一直把自己看做可怜的人,人类的命运也是可悲的,自杀其实是维特在反抗社会现状的表面下的绝望,最后,他选择与这种社会决裂。维特一直在打破传统束缚,一直在抗争,但有时现实太过残酷。当我们所期盼得到的最后也不会成为我们的,反而背叛了我们,就算是意志力强大的人也不一定躲得开现实的压榨和理想破灭的绝望。从开始到自杀,是维特对人性不断探索的过程。这本书是自传性相当强的歌德的作品,所以也是作者的经历和作者的探索。当然,作者从一定程度表达了对自杀的赞美。因此,维特对自杀的理解也是与世人格格不入的。

5.结语

对于维特性格思维的评论众说纷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命运、爱情的理解,是对18世纪德国社会封建思想的勇敢反抗,体现了一些德国进步青年对人性解放、思想自由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布雷姆.爱情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