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捉虫”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2016-03-17文史峰

发明与创新 2016年2期
关键词:丝虫疟原虫小虫

文史峰



“捉虫”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文史峰

三种小虫

人类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生物,但再强大也常常经不住“小虫”的侵扰。比如以下这三种小虫就能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第一种小虫叫盘尾丝虫。它像白色的细线,可寄生在人体的多个部位,最常寄生于眼部,损害视力,引发河盲症。

第二种小虫叫淋巴丝虫。它的外貌也像细线,表面光滑,雌雄虫常缠结在一起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结内,造成人体关节处皮肤肥粗重叠,跟大象腿的皮肤一样,这种病被称为象皮病。

第三种小虫是疟原虫。这是一种单细胞小虫,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引发人体打寒颤、发高烧、贫血。疟原虫引发的疾病被称为疟疾。

染上以上三种“虫病”,虽然不至于当场毙命,但能让患者体会到“生不如死”的痛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拿这三种小虫毫无办法,只能任由它们在体内“胡作非为”。

捉虫“大杀器”

荷兰科学家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发现人类饱受盘尾丝虫和淋巴丝虫之害,他们“联手宣誓”,一定要找到能全面杀灭这两种小虫的药物。

寻找杀灭盘尾丝虫和淋巴丝虫药剂的道路异常艰难,两位科学家始终摸不准这两种小虫最惧怕什么。他们向小虫发起了一轮轮攻击,使用的“弹药”是他们研制的新药“阿维菌素”。

沾上阿维菌素的盘尾丝虫和淋巴丝虫第一天没什么变化,第二天精神变得萎靡,第三天、第四天不吃不喝,最后竟然饿死了——阿维菌素对两种小虫有着高效而神奇的杀灭效果。从此,阿维菌素成为人类抵御盘尾丝虫和淋巴丝虫的“大杀器”,患者可以凭此药物获得痊愈,解除痛苦。

中国南方高温、多雨、多蚊虫。蚊子会传播一种叫疟原虫的致病小虫。起初,人类用奎宁对付疟原虫,可后来这种药物让疟原虫产生了抗体,致使疟疾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通过中医方法寻找制服疟原虫的药剂,用青蒿提取物青蒿素杀灭疟原虫,使其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不但为中国人解除了疟疾之痛,还为全世界的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

鉴于坎贝尔、大村智、屠呦呦三位科学家“捉虫”成功,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授予他们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继续捉虫之路

危害人体健康的小虫数以万计,它们形态各异,进攻人体的方式五花八门,所以“捉虫”大业一直在路上。

例如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比盘尾丝虫、淋巴丝虫、疟原虫要凶险得多,感染生病后死亡率很高。如果有一天,有科学家能找到杀灭这两种小虫的药剂,将能拯救更多的病人于水火之中。

链接:青蒿与青蒿素

不同种类的青蒿

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国《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为青蒿。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对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自己所著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它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目前,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中国作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方及最大生产方,在全球抗击疟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丝虫疟原虫小虫
小虫找出口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侏罗纪的“王中王”或许是这些小虫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犬恶丝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
犬心丝虫内共生体-沃尔巴克氏体DNA检测
犬恶丝虫天冬氨酸转氨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分析
“捉虫”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