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国内关于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

2016-03-16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综述高校

骆  琼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 310000)



近年来国内关于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

骆琼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 310000)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前沿阵地。我国关于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工作虽起步较晚,但仍涌现出了不少优秀成果。从研究视角、面临的挑战及出现的问题、解决路径三个方面对近年来学者们关于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进行综述,找出些许不足,并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五点展望。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综述

2015年1月19日,中办、国办以高规格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部署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再次放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学术界近年来关于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涌现出了不少成果。现将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背景与研究视角

对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学者们以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视角为切入点,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突出性的特点。

1.以互联网为背景。21世纪,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世纪,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神话,成为新的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魏晓文、邵芳强的《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1],王金玲的《论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机遇与挑战》[2],葛晨光的《网络发展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3]都是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为背景,分析互联网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以新媒体和自媒体为视角。代洪宝的《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从分析新媒体的特点出发分析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及大学生的影响,提出了有针对性构建新的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4]。顾晓静、王苑在《自媒体环境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文中,分析了具有因平民化而交互强、传播快等特点的自媒体环境,在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新渠道,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拓展了新平台的同时,由于其传播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等特点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带来了挑战[5]。熊小健、殷勤等的《微博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体系传播:问题与创新》以微博迅猛发展为时代背景,分析了高校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体系的传播在微博时代面临考验[6]。

3.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肖泳冰的《“中国梦”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博弈的主动权》探讨了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在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博弈主动权中的地位和作用[7]。楚国清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8]与张敬斌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9]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研究切入点,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王金锋的《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与建议》通过对意识形态教育合法性与必要性的阐述,并针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新挑战,给出了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与建议[10]。陶培之的《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意识形态价值合理性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与否为依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增强自身有效性[11]。

4.以文化为视域。张果、崔健等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文中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视域提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12]。植凤英的《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从多元文化背景的角度一分为二地分析了多元文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产生的积极与消极效应,并据此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建设好高校意识形态[13]。郭明哲与汪怡洋通过《祛魅与超越:美国影视剧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观的影响研究》对美国影视剧文化是如何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做了分析[14]。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学者从其他角度对高校意识形态进行了研究。如薛立刚等人在《全纳教育视角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中以一种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对全体学生全方位的立体式教育的全纳教育为视角探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15]。莫岳云与李娜的《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几个问题》从近年来高校悄然兴起的“宗教热”出发,分析了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加剧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严重冲击与挑战[16]。薛花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情感视角探析》从情感视角探析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应特别重视情感的引发,将学理内容通过非理性化的情感转化为学生愿意接受的内容,并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生信仰[17]。

二、关于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的探究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进程中,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既迎来了机遇,也遭遇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的研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网络化视角出发的学者,如魏晓文、葛程光、王玉玲等学者认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话语权不再占据垄断高位,高校传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模式也随之被打破,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引领作用和管控方式都无一幸免地遭遇了巨大冲击;网络时代,也推进了西方思想文化意识对我国的渗透,甚至为其提供了新的渗透工具,中西方文化冲突也更为直接,为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流和意识形态防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时代,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意识形态也出现了弱化现象,加深了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难度;网络开辟了师生利益诉求的新渠道,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

学者们认为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表现在: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的加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由此弱化;高校师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随着因多元文化碰撞而产生的民族虚无主义出现了危机,并由此冲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出现的导向失控问题,也主要在于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

自媒体视域下,学者们看到的挑战:一些不法分子抓住自媒体隐蔽性、虚拟性特点利用经济转型期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问题,在自媒体上恶意诋毁社会主义,故意歪曲马克思主义;西方国家把自媒体作为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手段;高校自媒体阵地建设薄弱[5]。

邱勤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一文中除对多元文化和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带来的挑战表示认同外,还指出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模式已迫在眉睫[18]。学者刘福州认为地位弱化、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实效性不强、阵地建设不够牢固等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20]。学者王建南2014年10月在《思想教育研究》的一篇发文中提出:多样化的思想意识,物欲化的价值追求,网络化的舆情汇聚,聚集化的社会思潮,松懈化的课堂纪律等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的突出问题[21]。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境外敌对势力以宗教为载体对我国高校进行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所产生的冲击和挑战是十分明显的[16]。

三、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的探析

学者们就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建设工作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许多可行性策略。学者彭庆红认为夯实基础是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注重基本建设,从理论、制度、阵地、队伍这“四项建设”出发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22]。陶培之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着力点应放在用以理服人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和以情感人的方式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上面[11]。学者薛花提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注重情感特性的发挥与运用。通过对意识形态教学内容的情感性的发掘,提高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乐接受性;通过情感促进教学手段的创新,增强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参与性。通过对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满足和积极情感的激发,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通过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增强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感;注重社会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自身情感体验[17]。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夯实指导能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第二,直面全球化、网络化、新媒体、自媒体等带来的挑战,拓宽高校意识形态的渠道,通过引导式、体验式、互动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使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得以实现。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需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学习实践长效机制,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地位;通过改进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来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队伍建设的加强和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得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中践行“底线思维”[23]。第四,把经典著作研读作为深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路径之一。第五,加强对师生的价值取向引导的重视,通过对高校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人文环境的建构,抵御“西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和隐蔽性渗透。第六,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结合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和三维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各自的优势。

四、目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总的来看,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比较全面、深刻的,但个人认为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研究视角与背景还有待扩展。目前的研究大多视角聚焦在网络化、文化多元化、中国梦等,从相关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角度做研究的几乎没有。其次,高校意识形态的地理空间——高校具有普遍性,没有突出特殊性与重点性,不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实效性的建设路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肯定也有所差别,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当有所不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和处于边疆动荡局势下的地区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应该作为研究重点,但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对新疆地区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做了研究,而针对西藏地区、中越中缅交界的云南地区等的研究还是空白;再次,研究方法还有待更新与综合。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文献法,偶有几位学者采用了个案研究法、比较法和问卷调查法。

高校意识形态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力度:第一,从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视角探析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意识形态的研究,尤其是新疆、西藏等西方强权势力经常涉足的地域。第三,加强对西方意识形态隐形渗透方式尤其是宗教、电视节目、文学作品等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第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实证研究。第五,研究如何建立高校意识形态的科学的实施体系和考核系统,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再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4,(6):29—33.

[2]王金玲.论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理论界,2014,(5):160—163.

[3]葛晨光.网络发展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51—53.

[4]代洪宝.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4,(12):122—123.

[5]顾晓静,王苑.自媒体环境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

[6]熊小健,殷勤,赵静雯,胡德平.微博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体系传播:问题与创新[J].网络思政,2013,(3上).

[7]肖泳冰.以“中国梦”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博弈的主动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11(6).

[8]楚国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3,(9).

[9]张敬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10]王金锋.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与建议[J].四川兵工学报,2008,(4):140—143.

[11]陶培之.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47—50.

[12]张果,崔健,黄蓉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

[13]植凤英.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3,(1):28—31.

[14]郭明哲,汪怡洋.祛魅与超越:美国影视剧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观的影响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14,(1):89—92.

[15]薛立刚,吕哲峰,张雪峰.全纳教育视角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18—120.

[16]莫岳云,李娜.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几个问题[J].湖湘论坛,2014,(2):106—112.

[17]薛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情感视角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60—64.

[18]邱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8—50.

[19]王健.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地位、问题与路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1—94.

[20]刘福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41—242.

[21]王建南.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和主动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53—56.

[22]彭庆红.论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9,(8):23—25.

[23]吴艳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必善于运用“底线思维”[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67—69.

[24]王雄杰,李春芳.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与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5(3):466—471.

[25]田鸿芬,董昊悦.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经典研读[J].教育评论,2014,(5):102—104.

(责任编辑:朱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3-0001-03

作者简介:骆琼(1986—),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思潮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16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6.03.001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综述高校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