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参政:内涵、理论渊源、流变及启示

2016-03-16杨逐原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参政政治

杨逐原

(武汉大学,武汉 430072)



新闻参政:内涵、理论渊源、流变及启示

杨逐原

(武汉大学,武汉430072)

在我国,新闻参政一直存在并不断发挥着作用。新闻参政以服务政治统治为核心,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要内容,它作为媒介对政府施政的一种特殊的监督和批评方式,在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改变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方式、推进国家法制化建设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中国古代的新闻参政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参政思想是我国新闻参政理论的重要来源,其具有的服务政治统治、促进制度建设及始终作为媒介的一种特殊的监督和批评方式等规律,在民主政治发展、转变执政理念和方式等方面给予人们深刻启示。

新闻参政;理论渊源;理论流变;启示

一、新闻参政释义

“参政”一词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参政是一种官名,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此后各朝均有类似官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政成为了参加政治活动的简称,参政有了新的释义,即“参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1]。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新闻媒体作为一种强大的舆论工具和官民沟通的平台,已日益发挥着参政作用。然而,我国对新闻参政理论的探讨却大大落后于实践,因此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已成为一件迫在眉前的事情。借鉴参政、参政学的相关概念,结合新闻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新闻参政:一是公众通过媒体平台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表达出来,以向政策研究者或政府机关表明自己的诉求及意见,供决策者或政府机关参考;二是决策者或国家机关通过媒体平台广泛征求公民对于国家政策、法规、执政理念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做出科学的、民主的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新闻参政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参政

丁淦林将元谋人的体态传播作为中华民族新闻传播活动的开端。[2]1说明我国的新闻传播活动已逾万年。自统治阶级产生后,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新闻参政活动,新闻参政现象屡见不鲜。

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关于舜设“纳言”官的记载:舜对龙说,“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2]4基本意思为:我害怕、厌恶利口谗言及奸伪结党之人胡乱传递信息惊扰民众,命令你为“纳言”官,不分白天夜晚传达我的命令,使上传下达,取信于民众。这就是舜命令龙为“纳言”官的原因。当然,这里面肯定少不了要及时将老百姓对当政者的评价、议论等信息反馈给统治者的需求。新闻参政此时初露端倪。

周代有官员摇着木铎“采风”、“采诗”于四境。而在战国时期的郑国,当政者不毁“乡校”,老百姓聚在“乡校”评议国事,统治者据此了解民心向背,足见当时为政者对朝野信息传播的重视。这不仅证明了新闻可以参政,且其具有较大效用。

在汉代,凡是朝政新闻的传播,都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皇帝、丞相及九卿都参与审查,审查范围涉及文字、内容及政策等等。当时不少时政信息被禁止传播,倘若传播,则被冠以诽谤、刺探、泄露之罪而加以惩处。这充分说明汉代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朝政信息传递制度。但汉代在信息传递方面不只重视上传下达,也注重下情上达,对于民间的信息传播,为政者也极其重视。如当时的文人乡士往往采用“风诗”等文学体裁进行“诗谏”,这种所谓的“诗谏”其实就是文人乡士要传递给统治者的信息,相当于现在的政府极为重视社会公众舆情一样,也是一种新闻参政的体现。

唐朝产生了最早的报纸——邸报,宋代出现了订本制度、小报等。唐朝有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和整理的进奏院状,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将朝廷公文与其他信息传至四方,同时还能将进奏官的所见所闻传递给统治者。在宋代,邸报已相当发达,但由于朝廷的严审等原因,使得其内容受限较多,时效性也下降。因此出现了民间的小报,这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私自抄传的报纸,这种报纸的信息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2]15因此统治者高度重视对小报的查禁,并对抄传者处以重刑,但终是屡禁不绝,以致统治者不得不听取民众心声,为政时注重参考朝野信息,重视新闻参政的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新闻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但有了官办报房,而且有了民间报房。同时,信息传播的手段极为多样化,露布、条报、牌报、旗报、抄报、刊印的报纸等一应俱全,涉及宫廷消息、官员动态、军事活动、臣僚奏疏等信息范围,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统治者极为重视信息传播,并编制了相关法令对官方及民间的新闻活动进行限制,如清朝的《大清律例》等。在新闻参政方面,做得最出色的是《京报》。在晚清时期,《时务报》以及《变法通议》等报纸的参政模式是“先提出一个目标,形成一致的舆论,继而鼓吹一致的步骤与行动,且相信其所提出的步骤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3]而《京报》则坚持鲜明的立宪立场,不隶属任何党派,在形式上摆脱了“政党报刊”或“机关报”的左右,将焦点集中于“纠政府之过失”上面,针对政府之谬作出批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媒体一直肩负着传递信息、引发舆论及影响政治的功能。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媒体在新闻参政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因为有了传递信息的媒介,加之朝野对时局发展的关注和对生活状况的介怀,使得新闻参政现象一直存在,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景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参政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新闻参政思想

在《新莱茵报》创办以后,坚持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成为马克思鲜明的报刊思想。在谈到报刊的党性时,马克思要求报刊具有“党派性”,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党刊要坚持党性原则,自觉充当党的耳目喉舌,这也是不容置疑的。党报党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当然要坚决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执行党的原则和纪律,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积极完成党所赋予的新闻宣传任务,为实现党所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否则,它就失去了作为党的报刊的资格。”[4]不过,马克思也要求报纸在重视党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民的呼声。他认为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并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一个特殊政党,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6]他呼吁报纸要发表人民群众来信,开设人民群众论坛,培养工人通讯员,吸引人民群众参加党报工作。也就是说,报刊要争做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要吸引群众关心和讨论国家大事,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2.列宁的新闻参政思想

“列宁在1905年11月发表在《新生活报》上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出版物(包括报刊)的党性原则问题。他明确指出,党的报刊是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党的报刊应当成为党组织的机关报,党的报刊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要反对党报工作中的“无党性现象,清除党报队伍中违背和破坏党性原则的成员等等。”[4]列宁认为党报有三个作用——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他指出,“就组织者来说,依靠报纸或与报纸联系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组织,这种组织不仅从事地方工作,而且从事经常的共同的工作,教育自己的成员密切注视政治事件,考虑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它们对各个不同居民阶层的影响,拟定革命党影响这些事件的适当措施。”[7]在社会建设时期,列宁充分论述了报刊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在舆论监督方面,列宁认为报刊应在社会舆论监督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巨大作用,应将报刊的监督作用纳入法制轨道。列宁还指出,“报刊应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8]这些经典论述都说明了报刊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同时,也发挥着参政的功能。

3.毛泽东新闻思想中有关新闻参政的论述

毛泽东要求报刊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报刊在扩大群众的视野,增长人们的见识等方面的作用。他认为可作为政党组织和领导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利用报刊传达政策和政令。毛泽东高度重视报刊的批评工作,他亲自改定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该决定第1条鲜明地指出了吸引人民群众开展批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在今天是更加突出地重要起来了。[9]

由此可知,毛泽东非常重视吸收各类人员参与办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关注群众的呼声,把好群众的脉搏,回答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以改善国家的管理。说明了毛泽东极为重视从群众中吸收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意见,让群众充分发表见解,参与到政治建设中来,而报刊无疑是群众参政的有效工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导功能日益凸显,新闻媒体越来越扮演着参政议政的重要角色,我国的新闻参政在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古代的新闻参政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参政思想的养分而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历届领导人敏锐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来思考新闻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新闻参政思想,新闻参政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新闻参政的理论流变

纵观古今,概览中西各国,新闻参政实践由来已久,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新闻参政理论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兼具中西特色的一门新兴学科——新闻参政学。

(一)新闻参政理论的发展轨迹

通过第一节对新闻参政理论渊源的梳理,可以勾勒出我国新闻参政理论的发展轨迹。即广泛纳言(舜时代)——采风(西周)——“乡校”评议国事(战国时期)——采诗(汉代)——进奏院状等(唐宋两代)——官办报房及民间报房评判时局(明清二朝)——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同时吸引群众参与(马克思新闻参政思想)——接受公众监督、加强官民沟通,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新闻参政思想不断得以推进,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新闻参政思想,新闻媒体成为中国社会参政的重要一极,中国特色的新闻参政理论得以形成并有了初步发展。

(二)我国新闻参政的现状及发展态势

1.我国新闻参政的现状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新闻参政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但目前我国对新闻参政理论的探讨极为缺乏,且整体实践状况不容乐观。关于我国新闻参政现状,我们可分析如下:

第一,新闻参政趋于常态化。随着新媒体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被运用于新闻参政中,新闻参政突破了传统媒体时期的间歇性状态而趋于常态化。以人民网的强国社区等板块为例,这些版块内容贴近社会大众的生活实际,便于网民直接获取资讯、表达及反馈意见。每天的互动极为活跃,官民沟通极为便捷,创造出了一种“现实对话”的拟态环境,为社会大众的新闻参政提供了快车道。新浪、网易等网站也有类似对话空间,这些都促使公众的新闻参政进入常态化阶段。

第二,新闻参政趋于生活化。这主要体现在新闻参政内容的生活化上。以人民日报的强国论坛为例,在2014年两会专题的报道中,设立了“改革热点点赞榜”专栏,将改革的相关话题乃至改革的具体方案展示出来,公众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方案进行点赞。点赞其实是一种新型的参政方式,通过点赞,能汇集民意,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从而在点赞中实现新闻参政的功能。

第三,新闻参政日渐理性化。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使媒体这一号称“第四权力”的大众参政工具对政治民主进程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我国民众的新闻参政经历了一个由知晓到认同,由认同到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众的新闻参政走出了非理性和暴力的困境,走上了理性化的征程,公众不再对新闻参政予以漠视或滥用,而是认识到它的有效性,并日渐自主地运用。

第四,新闻参政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共存。新闻参政的复杂性与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动机、态度、内容及目标的复杂性与差异性上。如前所述,新闻参政的主体即参政者,主要有民主党派、政协、媒体记者及其他社会公众等等,这些主体的身份是极端复杂的,且在现实社会和媒体构建的虚拟社会中,包含着以实名形式参政的公民和以虚拟身份参政的媒体使用者,还包括出于共同的利益追求及兴趣爱好等组合而成的社会团体及网络共同体等等。这意味着参政主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极为复杂,且不同层次的主体的参政动机、态度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会使得其在参政行为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第五,新闻参政尚处于初级阶段。当前,我国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突飞猛进,人们已经认识到信息传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各级行政机构都在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依然相对落后,具体表现为媒介化水平不高、“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民众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偏低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新闻参政的发展。因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新闻参政尚处于初级阶段。

第六,新闻参政仍存在攻击性行为。“虚拟现实的政治——是指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和虚幻之间技术界限的技术,将给政治带来的影响。”[10]124“数字革命在它的深层核心,是与权力相关的。”[10]124这主要揭示一个事实:网络社会已成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并已成为政治活动(包括政治参与)的重要场所。这为非理性的参政者提供了新闻参政中的攻击空间。

2.新闻参政的发展态势

我国公民通过新闻媒体参政议政热情极其高涨。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对社会大众通过新闻媒体的参政持包容、理性、乐观的态度,并积极倡导。这必将对我国新闻参政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首先是参政的领域将更广更深。伴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新闻参政环境将会更加优化,新闻参政必然向宽领城、纵深处发展。

其次是参政的方式日益多元化。目前的新闻参政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表达个人利益要求;二是参与重大事项讨论;三是表达政治情感。随着媒体技术的完善和参政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新闻参政的方式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必然会朝着多元化方式迈进。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定层次和一定范围内,具有全新特点的网络等投票行为将会出现,而且诸如网络投票等参政方式将会逐渐被广泛运用,必将对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产生异常深刻的影响。

再次是参政的复杂性将会逐步呈现。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各种利益和矛盾交织缠斗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对我国政治发展和民众的参政带来众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伴随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国外媒体的抢滩登陆,外国思潮将会对我国的新闻参政理念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因素的交织将会导致我国的新闻参政出现复杂的情况。针对这种趋势,政府主导新闻参政和强化对新闻参政的管理,乃是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题中之义。

四、新闻参政的规律及启示

(一)新闻参政的规律

1.服务政治统治始终是新闻参政的核心

服务政治统治始终是新闻参政的核心。也就是说,新闻参政是为政治服务的。新闻事业始终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来就是统治者屡试不爽的舆论工具。作为新闻事业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新闻参政,其目的是能在朝野起着监督统治者决策和施政的作用,为统治者建言献策,或批评时政谬误,这些都是为了改良政治管理,服务政治统治。

2.制度建设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

制度建设在新闻参政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在部门或者官员方面,自舜开始,就设置了相应的纳言官,周朝时又有采风,汉代采诗,唐宋时期有邸报,明清时期的通政院,建国后有专门的宣传、信访部门,现在又有新闻发言人。这些行使着新闻舆论搜集、传播社会信息的官员或者部门,其言行都有一套制度规范。同时,在信息选择、宣传方针、参政内容等等方面,也有相应的规范制度。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公众的媒介接近和使用权大大增强,在公众传播信息,参与政治讨论等方面,国家相应的制度规定更为具体。此外,国家还在不断推进新闻参政的法律、机制及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参政的效应。可以肯定的是,制度建设将会一直伴随新闻参政的历史进程。

3.增强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加强参政者的思想建设,提高参政的能力和水平

在每个历史时期,新闻参政都有着特定的参政主体,即参政者。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参政者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进入全民参政时代。目前,全民参政的时代依然还没有到来,原因为社会阶层分化还比较严重、地区发展不平衡、媒体普及程度不同、媒介化水平不一致等等,这些都使得全民参政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但是,在网络、自媒体等不断普及、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媒体,全民参政时代将会来临。

4.新闻参政是媒介的一种特殊的监督和批评方式

新闻媒体作为监督和批评的工具性质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中国古代报纸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可邸报一类的中国古代报纸确实作为一种监督和批评统治者的工具存在着,只不过是通过古代舆论监督的理解方式存在的。如在言官制度方面,统治者设立“都察院”对公众发布信息。邸报的信息发布对影响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即使新闻媒体对政治系统的监督有着巨大的价值,但其仍然只是在制度外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不能代替司法等去直接解决政治问题,其只是发表公众意见,评判施政状况,供统治者择善而从。因此新闻媒体的参政也只能是一种特殊监督和批评方式。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悉心研究新闻参政,培育社会各界人事、社会公众的参政意识。以便能掌握新闻媒体的传播规律,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二)新闻参政的启示

新闻具有社会公共性,新闻参政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公共政治、协商政治”,党和政府要通过新闻参政和议政的形式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因此,关于新闻参政,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1.新闻参政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手段

“有时,一些游离在新闻大门之外的话题、人物和观点得以通过,进入新闻的报道范围,推动了民主的发展。公众的兴趣会鼓励新闻机构和政治家提高公共信息披露的程度。”[11]这是新闻参政对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的经典描述。

2.新闻参政是政府执政理念和方式转变的催化剂之一

随着新闻参政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进步,新闻参政的作用越来越得以体现出来。当前,众多的政府官员都积极通过媒体与公众交流和沟通,接受公众的批评,并允许他们拍砖。这说明政府的执政理念已然变化。此外,政府还充分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来优化工作流程,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执政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3.新闻参政对国家法制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新闻参政使得各类媒体得以较好地以其自身的方式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并在法制化建设方面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如媒体对孙志刚案的报道等都证明了媒体的参与可使司法的权力发生改变,彰显了新闻参政在推动国家法制化的进程中的作用。

4.新闻参政的内容和形式应与时俱进

在不同历史时期你,新闻参政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历史的进步,新闻参政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拓展、形式不断丰富。与此同时,新闻参政的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作用更加强大。

[1]中国政协的主要职能[OB/OL]. 中国政协网:http://www.cppcc.gov.cn/2011/09/14.

[2]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2013:77.

[4]郑保卫.论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与党报思想[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6).

[5]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第4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47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

[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3.

[8]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9.

[9]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卷[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5.

[10]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1]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M].杨晓红,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3.

[责任编辑:黄昇]

杨逐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等。

D61

A

1002-6924(2016)08-099-103

猜你喜欢

参政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颜回之乐
基于农村妇女党员的农村基层自治管理探讨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的参政运动研究
绍兴后期高宗对中枢体制的调整——以汤思退再次“兼权”参政为中心的考察
为谁参政?
——参政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