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费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兼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2016-03-16武保勤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旅游

武保勤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从小费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兼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武保勤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对待小费的态度不同。以中西方小费概念、表现形式及特点的差异为基点,主要从文化视角下中西价值观的三个对应方面: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级观念与平等意识、义利观综合分析中西方对待小费差异的原因,并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了中国旅游业小费制度的出路问题,以期规范小费制度,增强旅游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小费文化;中西文化差异;旅游

一、引言

去年7月29日,国家旅游局、人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支持并且要求推广导游薪酬制,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探索建立基于游客自愿支付之上的对导游优质服务的奖励机制。也就是说,导游可以收小费。小费(tip)即服务行业中顾客感谢服务人员的一种报酬形式。小费最早兴起在18世纪的伦敦,当时伦敦餐馆由于吃饭的人多,餐馆的服务员少,有的时候上菜还有收拾碗筷较慢,所以这时候桌子上会放一个碗,碗边上有个纸条写着:To Insure Promptness意为保证快速服务,就是说你要往碗里放点小费,那么你可能上菜就优先,和市场竞争一样,出价高的人先得,从那以后,小费习惯开始普及。1987年,国务院曾公布《关于严格禁止在旅游业务中私自收受回扣和收取小费的规定》,明确禁止旅游行业收取小费。而两年前出台的新版《旅游法》中,规定导游服务将包含在团费中,游客在旅行社报名时连团费一起支付,导游和领队不得向旅游者索取小费”,在明确规范的同时,“非索要”一词似乎又对小费留有余地。而此次的《指导意见》虽未直接提及小费,但“对导游优质服务的奖励机制”被广大群众普遍认为是为小费开绿灯,释放鼓励信号,因此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谈论。自小费制度从国外传入我国以来,旅游界和学术界就一直争论不断,多位学者从经济学角度,营销学角度,或心理学角度等对小费进行了分析,然而这些却难以解释面对小费制度中西方为何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小费制度为何难以在中国推行。本文从更深层次角度即文化视角下价值观的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小费概念、表现形式及特点的不同之处,以探求造成中西方对待小费差异的根源,并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国旅游业小费制度的出路问题[1]。

二、中西方小费表现形式的差异及特点

根据美国学者相关研究,目前世界上服务行业实行和支付小费的行业数量在各国虽有差异但很普遍,在美国有35个服务行业支付小费,西班牙有29个,加拿大25个,印度25个,意大利24个,丹麦和瑞典各有10个[2]。这些行业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技术含量较低,进入门槛不高,难以被机械化生产代替,因此从业人员较多,竞争力比较大。每个国家形成的小费文化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现分析中西方小费表现形式的差异及特点如下:

(一)西方国家小费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在国外,小费性质被定义为顾客给服务人员的合理报酬,含有礼节性,表现了顾客对服务人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和感激以及顾客本身的良好修养,是一种社会文明的体现和传承。支付服务小费不是一蹴而就的,小费制度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形成慢慢为大众合理接受。最初小费只是一种有钱人的打赏方式,美国内战后,付小费成为一种普遍习惯,但反对小费的也大有人在。1905年,约10万旅行推销员组成反对小费的社团,并成功地使几个州禁止付小费,然而美国最高法院判决此种做法是违宪的。到1919年,付小费这种行为在美国全面恢复且不断延续扩大,逐渐演变成酒店尤其是高级星级酒店一种固定用来感谢服务人员的报酬方式。后来这种制度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服务业普遍奉行的制度即小费制。虽然除法国外的大多数国家并未以成文法形式确定其合法性,但小费作为一种类似于习惯法的非正式法律是被官方和民间所共同认可的,因而其合法性毋庸置疑。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小费文化,特别是欧美,也有某些国家给小费反而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例如日本、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现在的欧洲大陆和美国几乎是只要别人给你提供服务,就要给小费。欧美服务人员底薪非常低,小费是主要收入,甚至占到工资的80%,因此,小费得到欧美服务行业人员的高度认可。此外服务者与顾客的互动(包括服务员的自我介绍、肢体接触、问候语等)对得到更多小费都有积极的影响。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个性的独立,比如说对方给你提供服务了,不是基于人情基础而是以赚钱为最终目的,只要不是大众化的服务,单独的服务都要给小费,如搬行李、点菜等。与中国把服务员当作整个餐馆服务系统的一部分不同,欧美是把这种服务独立在人情和整体之外的一个项目。西方人很怕欠人情,只要对方给消费者服务了,消费者应当给对方报酬。反之,如果对方给消费者服务了,消费者没给对方报酬就是对服务人员的侮辱。同样,对方不接受钱对消费者而言也是一种侮辱。这是西方文化中基于个人独立以及去人情化的特点,源于西方国家对劳动的尊重,西方人讲究实际,怕欠人情。

(二)中国小费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是,在我国,尤其是古时候,工资以外的等于赏钱。赏钱可以看作是小费在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形式,客栈下榻、吃饭都是要给店小二赏钱的。看戏听小曲儿,演得好也要给演员打赏,这当中明显已经有小费的影子。但这样的小费和西方不同的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双方关系是不对等的,赏钱虽有对提供服务者表示满意犒赏之意,但却不是基于平等关系上对劳动者劳动的尊重即不一定是服务业发展的产物,与商品经济没有必然联系。赏赐对象通常是店小二、奴仆、书童、小厮、跟脚等从事下等工作的人。到了新中国,小费则完全销声匿迹。首先,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使我们对小费产生了误解,觉得它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之物,把推行小费制度当成资本主义的陋习。其次,我们所弘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无私奉献,因而收取小费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收小费与中国人历来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背道相驰;其三,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仍未摆脱等级观念的束缚,认为小费是有钱人的施舍,给小费是看不起人的带有侮辱性的行为。还有,对人伦、人情的强调也使得小费很难有安生之处。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小费试图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但一路坎坷。1987年,国务院明令禁止小费。1999年,国务院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合理小费的存在。此后,各地有各种小费合法化的尝试,结果均不尽如人意。此外,长期以来提倡的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树立新风,均属于精神到精神的层面,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来保障实施[2]。中国人通常认为服务业既然拿了消费者间接付给他们的钱,他们理应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所以通常不付小费。中国的服务员甚至有可能会觉得你给他的小费是一种金钱上的侮辱而不愿意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国人还没有完全接受消费时给小费的观念,缺乏这种意识。因此,观念转变是第一位的。

三、中西方小费差异的文化比较及其启示研究

Clyde KI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胡文仲认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3]。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差异体现在价值观方面有很大不同。本文主要从价值观的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对待小费态度不同的文化因素。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西方国家是典型的蓝色海洋文明,有着便利的海运条件,因此西方的商品经济特别繁荣,然而如果漂洋过海去经商不可能带着一家老小,因此逐渐养成了西方人比较独立的个性。此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西方游牧业较为发达,与农业不同,从事游牧业的人需要不停地迁徙以保证草的供应,这样一来,从某种程度上重商主义和游牧业促成了西方人独立性较强,个人主义观念浓厚的特点。中西方价值观在这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中国传统文化之整体本位观念带来的后果即是忽视个体、个性,这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务与责任,轻视个体的权利。其最高的现实表现就是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4]。长期以来,个人主义在中国都是贬义词,如现代汉语字典给的解释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5]。与现代汉语字典有很大不同,牛津高阶给individualism的定义是:the belief that individual people in society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etc.,rather than be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6].而集体主义是这样定义的: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5]。而与此形成对比,牛津高阶给collectivism的定义是:the political system in which all farms,businesses and industries are owned by the government or by all the people[6].西方文化强调张扬个性、独立自主,维护个人利益,注重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因此西方人认为收取小费是他们的权利和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东方文化讲究的是社团价值至上。西方人的个体化意识比较强,非常重视个人主义取向,强调“自我”,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强烈的肯定和突出表现自我的色彩。西方这种肯定的突出自我的思想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敢于标榜和突出自我,敢说敢为、敢于表现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因此他们认为收小费理所当然。

(二)等级观念和平等意识

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西方人等级和身份观念单薄,认为人生而平等,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因此服务与被服务的双方关系是对等的。无论对方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只要不违反道德法律,都应该给予金钱上的奖励,这是对其劳动成果的肯定,小费制度亦是如此,即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在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如果服务人员做了某项服务,对方没有给小费不仅会遭到服务员的白眼,还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媒体的曝光,在法国甚至会触犯法律。在中国,重整体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差序格局为主的社会结构、维护等级身份的伦理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如三纲五常,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些强烈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国人眼里,从事服务行业如理发、杂技、戏子、擦鞋等是低贱的行业,首先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双方关系就是不对等的,古时赏钱虽有对提供服务者表示满意犒赏之意,但却不是基于平等关系上对劳动者劳动的尊重,而有可能被当作是对社会地位低的人的施舍,甚至羞辱。因此,中西方在收取小费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态度源于他们不同的等级观念和平等意识。

(三)义利观

“利他”“利己”不同的思维模式,使中西方交际风格也形成相应的特征。利己主义不同于个人主义,西方文化发源于便于海运的地中海沿岸,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长此以往,这种海上贸易行为促使西方文化逐步形成重商文化。此外,人在经济上的成功是上帝赐予的恩宠的标志。因此,人们必须为上帝而勤劳致富,人们此时抛弃了过去那种安贫乐道的价值观,转而重视职业,通过勤劳、节俭和奋斗,不遗余力地创造财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以现实的成就与上帝沟通,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7]。从18世纪下半叶起,合理谋利精神充斥于整个英国社会,追求财富被看作是人生高尚的目标。人们在崇敬那些财富创造者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自己谋利[8]。由此可以看出,重商文化是金钱至上观念形成的温床。而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farming culture),长期的集体作业慢慢形成了中国人讲义气、重情义的民族性格特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极富人情味。“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弥勒笑口迎宾,观音托瓶送子。一个人,可以没钱,没有权,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但不能“一点人情味都没有”[9]。利他价值观在几千年的积淀、发展中铸就了民族特色鲜明的思维模式。毛泽东曾对“利他”价值观,用一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集中而形象地作了总结[10]。此外,中国人普遍认为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无私奉献是社会推崇的高尚情操,因此,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与人为乐,是一种美德,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与西方人喜欢用金钱衡量事物,甚至拜金主义不同,在中国,国家的意识形态倡导决定了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别人的热心帮助,中国人也通常不会选择金钱来答谢,而是通过语言或具体的行为如送点小礼物如水果、纪念品等表示答谢,当然不排除一些有炫耀动机的消费者给小费的现象。中国人比较看重人情而非金钱,请客吃饭AA制反而会感到不好意思,觉得朋友之间谈钱伤感情,在餐馆里经常能看到中国人争着抢着结账、吃饭时互相夹菜的现象。中西方不同的义利观表现在小费问题上就是:中国人不太愿意用金钱来衡量他人的帮助,而西方人比较倾向于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即小费来表示对他人服务的感谢。

四、小费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根据宫雯(2007),旅游业中小费存在的根源有三个方面:第一,旅游行为是一种跨文化行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从一开始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到物质需要逐渐过渡到精神需要,而旅游属于精神文化生活,西方人到中国旅游,就把在国内给小费的习惯带到了中国,这种习惯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冲突,进而引发了不同的小费观。第二,旅游从业人员易受外来文化冲击。世界是一个地球村,随着国际间交往愈加密切,各国文化不断交流,中国的国际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各种出国游发展迅速,旅游从业人员的观念更加开放,因此逐渐接受了西方支付小费的行为。第三,旅游者求尊重的旅游需求,旅游人员为了得到更好的服务,认为提供小费体现了旅游者的尊者地位且会得到导游人员的重视和热情款待。根据笔者对旅游公司和多位导游的走访和调查,他们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导游薪酬体系,职称评定体系及退休后的福利制度。有了这些前提保障,导游及其从业人员自然会安下心来做好分内的事,提供好的服务。国内旅游乱象的根本问题是导游的薪酬福利养老问题即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小费制度治标不治本,根本问题不解决,只会使得国内旅游市场更乱。在中国,小费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从1987年的绝对批判严令禁止,到后来的销声匿迹,再到2004年广东中旅首次将“小费制”引入国内游,2013年新版《旅游法》对小费态度的缓和,以及此次指导意见中涉及的导游优质服务奖励机制,小费未来的发展令人堪忧。笔者认为当小费不是一种制度而是成为一种被众人所认可的习惯,小费自然就会成为约定俗成的社会运行机制,就像英国法律体系之一的习惯法,虽没有被写成文法律条例却有着成文法效力。小费虽小,推行起来却是个大学问,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目前,面对旅游业鱼龙混杂这种社会现象,我们要探索适合于导游这种职业的薪酬机制即基本工资加上出团补贴,旅行社的奖励再加上游客对导游的奖励。此外,谨防优质服务下降为基本服务,基本服务下降为低挡服务,导游从业人员只有把服务行业的基本功练好了,给消费者提供了优质服务,相信彼时消费者给小费不仅是自愿也会变得非常的自然。

五、结语

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国人的小费观念意识淡薄,因此小费制度很难在中国推行。中国社会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小费的成长缺乏相应的文化土壤及社会制度的保障。根据胡文仲的观点,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但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价值观会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产生变化。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们对小费文化的可接受度也在与日俱增,相信彼时适合小费生存的文化土壤一旦成熟,小费制度会自然而然形成并扎根于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宫斐.中西小费差异的文化对比探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924-927.

[2]于建原.我国服务业实行“小费制”的可行性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11):21-24.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A].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29.

[4]张忠利.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267.

[5]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刷馆,2002.

[6]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Z].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7]马克斯·韦伯.经济社会宗教——马克斯·韦伯文选.郑乐平编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31-133.

[8]Robert E.Lerner et al.,Western Civilizations.London:W.W.Norton & Company,1998:727.

[9]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39.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653.

The Differences of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Reflected

in the Tipping Practice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Tourism

WU Bao-qin

(InstituteofForeignLanguages,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Guangxi541006)

Abstract:China and western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lead to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tip,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concepts,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ips,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reason why Chinese and western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tip mainly from three corresponding aspects of cultural perspectiv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values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hierarchical and equality consciousness;idea of morality and profit;and the future of tip system in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standardize the tip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soft power of tourism culture.

Key words:tip culture;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tourism

作者简介:武保勤,1990年生,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收稿日期:2015-10-31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5)01-0115-04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差异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小A去旅游
旅游
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课堂教师角色的影响
由文学作品中的叛逆女性浅析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