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3-16孙晓谦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0期
关键词:岗位专业活动

孙晓谦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浅析我国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孙晓谦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勤工俭学作为高等教育中学生自助体系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唯一一个将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殊活动。但是在实施勤工俭学的工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勤工俭学现状以及问题的分析,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利于勤工俭学活动在理论上更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发展。

勤工俭学;高等学校

一、勤工俭学概念界定与政策支撑

广义的勤工俭学是指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在校内或校外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教育活动。而狭义的勤工俭学主要指的是校内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教育活动。勤工俭学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能为以后学生工作生活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完善自我。

《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对高校学生勤工俭学活动管理的几点意见》中指出:“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增长才干,以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一定的报酬用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应当提倡和支持学生有课余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内容是开展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科学技术文化服务,也要提倡有利于培养劳动观点和自立精神的劳务服务。对于经济特殊困难的学生,要提供参加勤工俭学的机会。”《高等教育法》第65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但不得影响学业任务的完成。勤工俭学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也为学生筹集到了相应的社会费用,各高等院校都成立了勤工俭学的相应机构。

二、勤工俭学现状和其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对勤工俭学的认识不够成熟。大学设立勤工俭学平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工作使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同时提升学生工作能力,使其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但有的学生对勤工俭学活动持有偏见,认为只有家庭贫困的学生才会参加勤工俭学;甚至有的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仅仅是看中金钱和利益。这样不仅扭曲了对勤工俭学实质的认识,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配合程度低,迟到早退的现象频繁发生。同时,由于学生对勤工俭学的认识出现偏差,目的趋于利益化,导致学生盲目轻信社会上打着勤工俭学旗号的企业单位,大学生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被侵权、诈骗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学生的专业与所选择岗位不对接。由于专业限制以及学校规模的局限性,将某些专业设置勤工俭学岗位是不现实的。笔者通过对在校勤工俭学中的访谈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认为他们所在的勤工俭学岗位是与专业相关并能锻炼其专业素质,大多数学生认为勤工俭学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帮助,仅仅是为了增长实践经验,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基础。这样,从根本上限制了勤工俭学的意义,不能将学生之所学与实际之所用很好地衔接。

再次,工作岗位少,工作方式单一,校内校外岗位不能很好地整合。由于学校规模和经济控制等因素造成勤工助学的岗位资源少,学生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而且勤工助学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过于简单,大多类似清洁、服务等的体力劳动,以至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同时,有的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尽管校外企业所设置的勤工俭学岗位与学生专业对口,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与专业知识整合的能力,并且所得报酬也比学校内高,但是大部分勤工俭学的岗位离学校太远,而且在校外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以至于学生不愿选择。在笔者访谈过程中,82.4%的学生选择校内勤工俭学岗位。

最后,收入有限,影响学业。由于社会的参与与支持性不够,勤工助学资金渠道单一导致勤工助学资金严重不足。所以有的学生认为得到的报酬与所做工作不成正比,以至于参加工作不积极甚至拒绝参加勤工俭学。同时在访谈调查过程中,有43.1%的学生认为勤工俭学会影响学习。尽管有的学生所任职勤工俭学的岗位和本专业有关,并且能很好地锻炼其工作能力,但是,由于勤工俭学占用了大量时间,甚至有的学生翘课去完成工作任务,这样得不偿失的结果也令学生对勤工俭学望而却步。

三、针对勤工俭学所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方面树立正确的勤工俭学理念

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勤工俭学理念,不可将勤工俭学利益化、功利化。应该正确认识到勤工俭学的意义,在勤工俭学过程中,拓宽视野,学习技能,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锻炼和培养实践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在勤工俭学活动中更了解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对人格的完善和学习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只有正确地认识勤工俭学,才能将工作出色地完成。

(二)学校方面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制度完善

勤工俭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生本理念是贯穿这一活动并保障勤工俭学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组织保障。勤工俭学岗位的管理机构应纳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范围内,并制定系统,正式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由经验丰富并熟悉学生管理事务的老师全权负责管理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培训、考核等工作,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企事业和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

首先在岗位设置上,专业对口是更好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质量保障。大学生勤工俭学应注重与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完善学生专业能力为主,完成工作质量为辅。切实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并使其发挥专业能力,达到学习应用于实践,实践有利于学习的良性循环。

其次在培训能力上,在培训过程中学校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因勤工俭学而使学生荒废学业。制定培训时间表,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工作时间和工作程序。同时培训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保证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能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培训过程中有所收获,并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最后在工作考核上,学校应全面考核学生的工作能力,不能片面的以工作量来衡量学生的工作质量。在考核工作能力过程中,学校应制定工作评定表,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评价,使评价能更客观、直接。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工作结果,奖惩分明。

(三)政府与社会方面加大对学校勤工俭学活动的经济投入

高校“扩招”后,教育部和财政部规定学校每年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俭学工作,加大对特困生的补助力度。政府通过协调好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吸引银行、社会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来参与勤工助学的经济资助。而且,政府还可以制定一些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到学校的勤工助学资助中,从而增加学校勤工俭学的资金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大学的功能包括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为社会提供了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获得双赢:学生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企业也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舆论导向来号召社会慈善机构金融机构对勤工俭学活动进行投资资助,设立勤工俭学奖励机制,设置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勤工俭学的活动中来。

四、总结

通过对我国高校勤工俭学问题的描述和总结,分析其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构建改革策略,从而使勤工俭学教育活动能够更好的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实践平台。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和政府机关对高等教育勤工俭学活动的重视以及扩大勤工俭学岗位来源。使我国勤工俭学体系更加完善,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并体验社会工作,锻炼工作能力,提高专业水平,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李志军.高校勤工俭学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

[2]鲍志伦.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初探[J].经济论坛,2014,(10).

[3]鲜超,彭迪,姜珊,熊振宇,黄芳.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及问题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2).

[4]刘严泽.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现状、问题及改革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卜海玉,韩丽忠,杨希路等.当代高校学子勤工俭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04).

编辑/宋宇

孙晓谦(199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岗位专业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